

1.
事無不通,光大而化,超越凡人者。
1.出自《書·洪范》恭作肅,從作乂,明作晢,聰作謀,睿作圣。
2.出自《詩·小雅·小旻》國雖靡止,或圣或否。
3.出自《孟子·盡心下》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4.出自《閔子騫贊》圣既擬天,賢亦希圣。
5.出自《傳習錄》人到純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2.
聰明睿智。
1.出自《禮記·經解》其在朝廷則道仁圣禮義之序。
2.出自《文子·道德》文子問圣智。老子曰:聞而知之,圣也;見而知之,智也。
3.出自《老子》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4.出自《后漢書·范升傳》今眾人咸稱朝圣,皆曰公明,蓋明者無不見,圣者無不聞。
5.出自《積微居讀書記·讀后漢書札記》圣與聰義近,故從耳,此文及《文子》猶用本義。
3.
謂通達物理,有所創造發明。
1.出自《禮記·樂記》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明;明圣者,述作之謂也。
2.出自《祀典雜議》創物前民曰圣,躬行孝悌曰賢,守文抱道曰師。
4.
圣人。指儒家所稱道德智能極高超的理想人物。
1.出自《論語·雍也》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3.出自《文心雕龍·原道》至夫子繼圣,獨秀前哲,镕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
5.
專稱孔子。
1.出自《贈山濤》詩感彼孔圣嘆,哀此年命促。
2.出自《晉人麈·仆碑遭壓》吾邑紳士,凡在朔望,莫不入學謁圣。
6.
古之王天下者。亦為對于帝王或太后的極稱。
1.出自《呂氏春秋·求人》古之有天下者七十二圣。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圣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
3.出自《韓碑》詩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誓將上雪列圣恥,坐法宮中朝四夷。
4.出自《和張昌言喜雨》二圣憂勤忘寢食,百神奔走會風云。
5.出自《花月痕》荷生與約面圣后,辭官歸隱,連會試也不愿應。
7.
猶言神圣的。封建時代稱頌帝王或與帝王有關的事物之詞。亦為宗教信徒對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稱。亦冠于朝代名前,用以稱頌本朝。
1.出自《述古》詩豈惟高祖圣,功自蕭曹來。
2.出自《老學庵筆記》至太平興國以后,乃以年號為錢文,至今皆然……然今錢中又有云“圣宋”者,大小錢皆有之。
3.出自《圣武記敘》戰勝廟堂者如之何?曰:圣清尚矣。
8.
超凡;超過。
1.出自《抱樸子·塞難》仲尼雖圣於世事,而非能沈靜玄默,自守無為者也。
2.出自《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蓋戰國策士,以武(孫武)圣於譚兵,恥以空言令天下。
9.
對于精通某種技藝或擅長某事造詣極深之人的尊稱。又稱善飲者為“酒圣”。又稱最長于詩者為“詩圣”,專指杜甫。
1.出自《抱樸子·辨問》世人以人所尤長,眾所不及者便謂之圣……圣者,人事之極號也,不獨于文學而已矣。
2.出自《梁書·王志傳》志善草隸,當時以為楷法。齊游擊將軍徐希秀亦號能書,常謂志為書圣。
3.出自《學林·圣》古之人精通一事者,亦或謂之圣。漢張芝精草書,謂之草圣;宋傅琰仕武康、山陰令,咸著能名,謂之傅圣;梁王志善書,衛協、張墨皆善史書,皆謂之書圣;隋劉臻精兩《漢書》,謂之《漢》圣;唐衛大經邃於《易》,謂之《易》圣;嚴子卿、馬綏明皆善圍棋,謂之棋圣;張衡、馬忠皆善刻削,謂之木圣。蓋言精通其事,而他人莫能及也。
4.出自《五雜組·人部一》大約百工技藝,俱有至極,造其極者謂之圣。
5.出自《月下獨酌》詩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開。
10.
指傳說中的神仙等。
1.出自《驊騮》詩嶄巖拔青冥,仙圣所止留。
2.出自《比目魚·神護》小圣平浪侯晏公是也,分封水國,總理元陰。
3.出自又如齊天大圣、泰山圣母等,亦此之類。
11.
道家稱仙職之最高者。
1.出自《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二》三善道者,圣、真、仙也。上品曰圣,中品曰真,下品曰仙。三清之間,各有正位,圣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
12.
舊時巫覡的妄稱。
1.出自《疑耀·巫覡惑人》南人信鬼,里中有以婦人代神語曰圣,即古之巫也。亦有男人為之者,即古之覡也。
13.
刁鉆。亦有精靈、乖覺或敏銳、迅速之意。
1.出自《北齊書·斛律光傳》人心亦大圣,我前疑其欲反,果然。
2.出自《贈舍弟》詩早驅風雨知龍圣,餓食魚蝦覺虎羞。
3.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有人告托解楊(佯)聾,邪路求財能似圣。
4.出自《次韻中玉早梅》詩羅幃翠幕深遮護,已被游蜂圣得知。
5.出自《新水令》套曲忙加玉鞭,急催駿??,恨不圣到俺佳人家門前。
14.
清酒的代稱。亦泛指酒。參見“聖人”、“中聖人”。
1.出自《贈孟浩然》詩醉月頻中圣,眠花不事君。
2.出自《贈孫莘老》詩時復中之徐邈圣,毋多酌我次公狂。
15.
水名。即今北京市房山縣之琉璃河。
1.出自《水經注·圣水》圣水出上谷,東過良鄉縣南,又東過陽鄉縣北,又東過安次縣南,東入于海。
1.亦作"告止旛"。
2.唐宋時官吏儀仗,在前引道者所執之旗,上有"告止"兩字,以禁止行人﹐猶后來所用的"肅靜"﹑"回避"牌。
1.見"告止幡"。
1.古代帝王封禪或出巡時在外所行的祭祀之禮。
2.古代天子﹑諸侯外出返回時,祭告祖廟并與群臣一起飲酒的禮儀。又稱"飲至"。
1.表白心志。
宣告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失敗而~。
1.指舊時官吏以親老終養為由而請求辭官。
1.向人索取詩文的敬辭。
1.請求幫助。
1.指古代祭祀時,尸祝為主人祈福。
①(當事人)請求司法機關審理某一案件。②向某人的上級或長輩訴說自己或別人受到這個人的欺負或不公正的待遇就這點小事,干嗎到處~?
1.告發罪行。
2.宣布罪狀。
3.請罪。謂犯有罪過,請予處分◇常用為表示歉意的謙辭。
1.謂被告發而連坐。
2.謝坐。
1.告誡。
1.誥令策書。
1.見"誥敕"。
1.見"誥敕"。
1.官署名。清置。負責起草和繕寫皇帝詔令。
1.君王所頒文告。
1.即誥詞。
封建王朝對官員及其先代、妻室援予爵位或稱號。
1.清朝對一二品官員的妻子﹐都給予夫人的稱號﹐稱"誥封夫人"。
1.告訴。
1.記錄朝廷對官員封贈之事的簿籍。
1.告誡﹑教育。
1.告誡。
1.告誡。
1.朝廷﹑君上發布的命令。
1.天帝的詔誥和符箓。
①帝王對臣子的命令。②封建時代指受過封號的婦女(多見于早期白話)。
1.受有朝廷封號的貴婦人。
1.見"誥命夫人"。
1.皇帝賜封臣下所頒發的文書。
1.古代君王訓誡勉勵民眾的文告。
2.借指《尚書》。
1.朝廷用誥命授予封號。
1.皇帝誥封臣下所頒發的文書。
1.古代君王告誡民眾的文告。
1.告示。
1.明清對五品以上官員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之歿者﹐以皇帝的誥命追贈封號﹐叫誥贈。
1.官吏任用資格的文書。
1.皇帝給臣下封官授爵的詔令。
1.書寫皇帝命令的卷軸。
1.見"郜鼎"。
1.春秋郜國造的宗廟祭器,以為國寶◇被宋國取去。宋又將此鼎賄賂魯桓公,桓公獻于太廟。亦稱"郜大鼎"。
1.明亮貌。
1.潔白。
蒙古人稱沙漠地區,這種地區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1.見"戈壁"。
1.書法右下斜鉤的筆法。
1.即戈船。
1.守衛森嚴的城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