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事無不通,光大而化,超越凡人者。
1.出自《書·洪范》恭作肅,從作乂,明作晢,聰作謀,睿作圣。
2.出自《詩·小雅·小旻》國雖靡止,或圣或否。
3.出自《孟子·盡心下》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4.出自《閔子騫贊》圣既擬天,賢亦希圣。
5.出自《傳習錄》人到純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2.
聰明睿智。
1.出自《禮記·經(jīng)解》其在朝廷則道仁圣禮義之序。
2.出自《文子·道德》文子問圣智。老子曰:聞而知之,圣也;見而知之,智也。
3.出自《老子》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4.出自《后漢書·范升傳》今眾人咸稱朝圣,皆曰公明,蓋明者無不見,圣者無不聞。
5.出自《積微居讀書記·讀后漢書札記》圣與聰義近,故從耳,此文及《文子》猶用本義。
3.
謂通達物理,有所創(chuàng)造發(fā)明。
1.出自《禮記·樂記》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明;明圣者,述作之謂也。
2.出自《祀典雜議》創(chuàng)物前民曰圣,躬行孝悌曰賢,守文抱道曰師。
4.
圣人。指儒家所稱道德智能極高超的理想人物。
1.出自《論語·雍也》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3.出自《文心雕龍·原道》至夫子繼圣,獨秀前哲,镕鈞六經(jīng),必金聲而玉振。
5.
專稱孔子。
1.出自《贈山濤》詩感彼孔圣嘆,哀此年命促。
2.出自《晉人麈·仆碑遭壓》吾邑紳士,凡在朔望,莫不入學謁圣。
6.
古之王天下者。亦為對于帝王或太后的極稱。
1.出自《呂氏春秋·求人》古之有天下者七十二圣。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圣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
3.出自《韓碑》詩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誓將上雪列圣恥,坐法宮中朝四夷。
4.出自《和張昌言喜雨》二圣憂勤忘寢食,百神奔走會風云。
5.出自《花月痕》荷生與約面圣后,辭官歸隱,連會試也不愿應。
7.
猶言神圣的。封建時代稱頌帝王或與帝王有關的事物之詞。亦為宗教信徒對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稱。亦冠于朝代名前,用以稱頌本朝。
1.出自《述古》詩豈惟高祖圣,功自蕭曹來。
2.出自《老學庵筆記》至太平興國以后,乃以年號為錢文,至今皆然……然今錢中又有云“圣宋”者,大小錢皆有之。
3.出自《圣武記敘》戰(zhàn)勝廟堂者如之何?曰:圣清尚矣。
8.
超凡;超過。
1.出自《抱樸子·塞難》仲尼雖圣於世事,而非能沈靜玄默,自守無為者也。
2.出自《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蓋戰(zhàn)國策士,以武(孫武)圣於譚兵,恥以空言令天下。
9.
對于精通某種技藝或擅長某事造詣極深之人的尊稱。又稱善飲者為“酒圣”。又稱最長于詩者為“詩圣”,專指杜甫。
1.出自《抱樸子·辨問》世人以人所尤長,眾所不及者便謂之圣……圣者,人事之極號也,不獨于文學而已矣。
2.出自《梁書·王志傳》志善草隸,當時以為楷法。齊游擊將軍徐希秀亦號能書,常謂志為書圣。
3.出自《學林·圣》古之人精通一事者,亦或謂之圣。漢張芝精草書,謂之草圣;宋傅琰仕武康、山陰令,咸著能名,謂之傅圣;梁王志善書,衛(wèi)協(xié)、張墨皆善史書,皆謂之書圣;隋劉臻精兩《漢書》,謂之《漢》圣;唐衛(wèi)大經(jīng)邃於《易》,謂之《易》圣;嚴子卿、馬綏明皆善圍棋,謂之棋圣;張衡、馬忠皆善刻削,謂之木圣。蓋言精通其事,而他人莫能及也。
4.出自《五雜組·人部一》大約百工技藝,俱有至極,造其極者謂之圣。
5.出自《月下獨酌》詩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開。
10.
指傳說中的神仙等。
1.出自《驊騮》詩嶄巖拔青冥,仙圣所止留。
2.出自《比目魚·神護》小圣平浪侯晏公是也,分封水國,總理元陰。
3.出自又如齊天大圣、泰山圣母等,亦此之類。
11.
道家稱仙職之最高者。
1.出自《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二》三善道者,圣、真、仙也。上品曰圣,中品曰真,下品曰仙。三清之間,各有正位,圣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
12.
舊時巫覡的妄稱。
1.出自《疑耀·巫覡惑人》南人信鬼,里中有以婦人代神語曰圣,即古之巫也。亦有男人為之者,即古之覡也。
13.
刁鉆。亦有精靈、乖覺或敏銳、迅速之意。
1.出自《北齊書·斛律光傳》人心亦大圣,我前疑其欲反,果然。
2.出自《贈舍弟》詩早驅(qū)風雨知龍圣,餓食魚蝦覺虎羞。
3.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jīng)講經(jīng)文》有人告托解楊(佯)聾,邪路求財能似圣。
4.出自《次韻中玉早梅》詩羅幃翠幕深遮護,已被游蜂圣得知。
5.出自《新水令》套曲忙加玉鞭,急催駿??,恨不圣到俺佳人家門前。
14.
清酒的代稱。亦泛指酒。參見“聖人”、“中聖人”。
1.出自《贈孟浩然》詩醉月頻中圣,眠花不事君。
2.出自《贈孫莘老》詩時復中之徐邈圣,毋多酌我次公狂。
15.
水名。即今北京市房山縣之琉璃河。
1.出自《水經(jīng)注·圣水》圣水出上谷,東過良鄉(xiāng)縣南,又東過陽鄉(xiāng)縣北,又東過安次縣南,東入于海。
1.歡欣舞蹈。
1.歡樂。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一次戰(zhàn)役。1937年10月1日,日軍第五師團及關東軍一部突破長城防線,向太原進犯。中國第二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閻錫山和前敵總指揮衛(wèi)立煌在忻口地區(qū)組織防御。13日,日軍五萬余人在飛機、坦克支援下,猛攻忻口西北側南懷化陣地。中國守軍頑強抗擊,雙方傷亡較大,中國守軍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師長劉家騏英勇殉國。與此同時,日軍一部向大白水猛攻,先后占領娘子關、榆次、平定。忻口守軍于11月2日撤退。8日,太原失守。
1.快樂。
1.高興而仰慕。
1.猶悲喜。
1.悅服仰慕。
1.歡樂幸福。
1.喜悅貌;愉快貌。
1.高興暢快。
1.喜悅與惶恐。
1.猶企望。
1.欣慰。
1.猶言歡欣鼓舞。
1.猶喜好;想慕。
1.欣喜得意貌。
2.興旺貌;興盛貌。
1.欣幸,歡喜而慶幸。
1.猶羨慕。
1.喜悅。
1.歡快。
1.歡樂。
1.欣喜。
1.猶言歡欣鼓舞。
1.裝在器物中心的捻子或有起動作用的簡單的裝置。如蠟燭的捻子﹑爆竹的引線等。
2.指蛇舌。
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后強迫清政府訂立的喪權辱國條約。1901年(舊歷辛丑年),清政府代表奕肌⒗詈枵掠胗ⅰ⒚饋⒍懟⒌隆⑷鍘奧、法、意、西、荷、比十一國公使在北京簽訂。主要內(nèi)容為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抵押;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反對外國侵略;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北京到山海關沿線的重要地區(qū);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中國人不準居住,并允許各國駐兵保護。這個條約表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辛酸痛楚。
2.酸痛。
1.辛苦。
1.薪俸。
1.商紂﹑夏桀的并稱。商紂名帝辛﹐夏桀名履癸﹐兩人均為有名的暴君。
2.泛指暴君。
1911年(舊歷辛亥年)爆發(fā)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1894年,孫中山建立興中會,后又成立中國同盟會,多次發(fā)動反清武裝起義。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筑權,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掀起保路運動。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成立湖北軍政府。各省先后宣布獨立,清政府迅速解體。獨立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1月,孫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組成了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月,清帝下詔退位,清朝統(tǒng)治結束。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力下,孫中山于4月被迫解職,代表地主買辦階級利益的袁世凱竊據(jù)了政權,革命遂告失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和中國兩千年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但是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zhì)。
見黃花崗起義”(1252頁)。
即辛棄疾”。 【辛稼軒】即辛棄疾”。
1.泄漏消息。
2.中醫(yī)病癥名。指風邪久入腠理間,以致出現(xiàn)汗泄不止﹑口干﹑身痛的病癥。
3.中醫(yī)病癥名。皮膚長小疙瘩并有瘙癢的病癥。
1.猶解恨。
1.紛雜飛散。
1.排放洪水。
1.透露機密。
1.即泄藥。
1.影神名之一。
1.失去信心和勁頭。
1.謂言語泄露。
1.亦作"泄痢"。
2.水瀉;痢疾。利,通"痢"。
1.見"泄利"。
1.泄露(機密﹑秘密)。
2.滲透。
1.不應該讓人知道的事情讓人知道了。
2.暴露,顯露。
3.猶流露。
1.輕慢。泄,通"媟"。
1.泄露機密或秘密。
1.撒尿。溺,同"尿"。
1.發(fā)泄內(nèi)心的憤怒。
1.猶放屁。
2.泄勁。
3.出氣。
4.譏諷差勁,沒有本領。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