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欣慰。
1.亦作"同休等戚"。
2.謂同歡樂共憂患。形容關系密切,利害一致。
3.偏指共患難。
1.同時開花。
1.一同憂傷。
2.共同匡救。
1.舊時稱同嫖一妓者。
1.《詩.王風.大車》"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后以"同穴"指夫妻合葬。亦用以形容夫婦相愛之堅。
2.謂共同穴居。
1.同師受業(yè)。
2.同師受業(yè)的人。
3.清代嚴禁文人結社,禁用社兄﹑盟弟等稱呼,于是文人之間改稱同學。
4.在同一個學校學習的人。
5.對在校學生的通稱。
1.舊時對同官的自謙的稱呼。清費錫璜《序》后署"同學弟成都費錫璜拜撰"。
1.即同學究出身。
1.唐宋科舉均有學究科。宋代學究科考試及格而等第次于學究出身者,稱為同學究出身。亦有未經(jīng)科舉而恩賜此稱的。
1.記載同班或同校同學的姓名﹑籍貫﹑簡歷與通訊處等內容的小冊子。
1.指同義詞。
1.語本《漢書.張安世傳》"彭祖又小與上同席研書。"研,通"硯"◇因稱同學為同硯。
1.同一硯臺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討詩文或同學。
1.相同,一樣。
1.猶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業(yè)的人不易相處。
1.共一,合一;統(tǒng)一。
2.相同;同樣。
形式邏輯最基本的規(guī)則。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思維對象的同一。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思維的對象必須保持同一;在討論問題、回答問題或反駁別人的時候,各方的思維對象也要保持同一。(2)概念的同一。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須保持同一;在討論問題、回答問題或反駁別人的時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3)判斷的同一。同一個主體(個人或集體)在同一時間(相應的客觀事物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時),從同一方面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必須保持同一。同一律要求思維的確定性,但是并不否認思維的發(fā)展變化。它完全是對思維過程說的,并不要求客觀事物保持同一,絕對不變。
①辯證法中指矛盾同一性(或統(tǒng)一性)。亦稱具體同一性”。即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轉化。同一性自身包含著差異和對立,即離不開斗爭性。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它與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②指形而上學的抽象同一性。即事物與他自身同一,不包含差異和差別。③指符合、一致。如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④指共同性。特殊性的對稱。
1.仁義或道義相同。
2.意義相同。
3.指同具義氣者。
詞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如腳”和足”、徐”和慢”。
1.意義相同的字。
1.一同商議。
2.特指中人,為雙方介紹﹑作證之人。
1.戰(zhàn)國時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辯論題,認為事物中存在小同異和大同異兩種。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這種認識上的同或異,為小同異;而萬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離不開存亡變化,又有完全相異的一面,即各自的變化又不一樣,此為大同異。
2.相同與不同。
3.指同于世與不同于世;同于己與不同于己。
4.謂差異,不同。
5.異議。亦指立異議。 6.引申指有異志,叛亂。 7.指異于己的觀點﹑見解。
1.共事。謂一同參戰(zhàn)。
1.同縣。
1.見"同義語"。
1.音調相和。
2.聲音相同。
3.比喻說同樣的話。
4.同一讀音。
1.語音相同而意義不同的詞。如"驚奇"和"旌旗","功課"和"攻克","食油"和"石油"等。
1.音律相同。比喻關系密切。
1.猶同僚。
1.《書.皋陶謨》"百僚師師,百工惟時……同寅協(xié)恭,和衷哉。"孔傳"使同敬合恭而和善。"此皋陶在帝舜前對禹所說的話◇用為同僚恭謹事君,共襄政事之典。
1.謂憂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1.見"同游"。
1.亦作"同辺"。
2.同車。形容親密無間。
1.同類。
1."同日而語"的略語。
用完全相同或大同小異的語詞來下定義。是一種錯誤的定義。如將報幕員”定義為報幕的人員”之類。
1.猶言同在一處。
1.同心;同一愿望。
2.有共同愿望的人。
1.同居諫垣。指同為諫官。
1.指水流同一源頭。
2.謂事物的來源相同。
1.音義相關,由同一語源孳生的詞或詞素。如"背"和"負"。在漢語中,有雙聲的,如"柔"和"弱"(同義),"明"和"滅"(反義);有疊韻的,如"剛"和"強"(同義),"寒"和"暖"(反義)。
1.有同一源頭﹑流向。比喻同一,統(tǒng)一。
1.謂起始﹑發(fā)端相同而趨向﹑終結不同。
1.見"同源異流"。
1.音﹑義相同或相近,屬同一語源的字,如"古"和"故","志"和"識"等。
1.《詩.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氛氛。"朱熹集傳"同云,云一色也。將雪之候如此。"因以為降雪之典。
1.共同乘坐車或船。
1.《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鄭玄箋"澤,褻衣近污垢。"后以"同澤"用于軍人相稱或借指軍中共事。
1.同道者。謂思想﹑行為一致。
2.比喻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