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由低往高移動(跟“降”相對)。
2.
動詞
(等級)提高(跟“降”相對)。
3.
名詞
量糧食的器具,容量為1斗的十分之一。
4.
量詞
容量單位,10合(gě)等于1升,10升等于1斗。1市升合1升。
5.
量詞
容積單位,符號L(l),1升等于1000毫升。
6.
名詞
(Shēng)姓。
1.
亦作“昇”。亦作“阩”。亦作“陞”。
2.
量器。
1.出自《搜神后記》忽見石窠中有二卵大如升。
2.出自《兒女英雄傳》那位孔夫子,但凡有個吃飽飯的正經主意,怎的周流列國的時候,半道兒會斷了頓兒,拿著升兒不糶出升米來呢?
3.
古代布八十縷為升。
1.出自《儀禮·喪服》冠六升,外畢。
2.出自《說苑·臣術》進不事上,以為忠;退不克下,以為廉;八升之布,一豆之食足矣。
3.出自《朱子語類》古者,布帛精粗皆有升數,所以說布帛精粗不中度不鬻市。
4.出自《席上腐談》一升八十縷,十五升千二百縷,蓋細布也。
4.
上升,升起。
1.出自《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2.出自《再生緣》一宵無事天光曉,紅日高升照寨門。
3.出自《寒夜》“吃飽啦?”她壓住剛剛升上來的怒氣,溫和地問道。
5.
登,登上。
1.出自《易·同人》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2.出自《論語·八佾》揖讓而升,下而飲。
3.出自《北史·彭城王勰傳》帝升金墉城,顧見堂后桐竹。
4.出自《成化》惡犬升灶而食糜,必嚴禁而預防之。
6.
向上舉薦。
1.出自《禮記·王制》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
2.出自《列女傳·齊相御妻》晏子賢其能納善自改,升諸景公以為大夫。
7.
升遷,職位提高。
1.出自《祭盧虔文》名因文著,位以才升。
2.出自《四世同堂》東陽自從升了官,架子一天比一天大。
8.
提高稅額。
1.出自《曲阜文廟免差役賦稅碑》亞圣兗國公顏氏子孫顏寬等捌家稅石,已經呈準省部免了升。
9.
古祭祀時將燒熟的祭牲放入鼎中。
1.出自《儀禮·士冠禮》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于鼎,設扃冪。
2.出自《儀禮·少牢饋食禮》司馬升羊右胖,髀不升。
10.
谷物登場。
1.出自《論語·陽貨》舊谷既沒,新谷既升。
2.出自《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為大饑。
3.出自《白虎通·諫諍》《禮》曰:一谷不升,不備鶉??;二谷不升,不備鳧雁。
4.出自《牽兒衣》詩只恐新谷未升斗米完,無兒可賣又賣婦。
11.
點燃;生火。
1.出自《農書》詰旦升香,割雞設醴,以禱先蠶。
2.出自《老殘游記》起來喊店家秤了五斤木炭,升了一個大火盆。
3.出自《建國十年文學創作選·散文特寫序言》我們最可愛的人在朝鮮坑道里升著了木炭。
12.
古代祭山時,把祭品放在山上叫“升”。
1.出自《儀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
13.
《易》卦名。卦形為坤上巽下(?)。
1.出自《易·升》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
14.
姓。南北朝有升元。
1.出自《萬姓統譜?蒸韻》升,見《姓苑》。
15.
容量單位。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公制一升分為1000毫升,合一市升。今公制與市制相同。
1.出自《周禮·考工記·栗氏》栗氏為量……其耳三寸,其實一升。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合龠為合,十合為升。
3.出自《中國通史》春秋時期的量,大約五升等于現在的一升。
16.
容量單位。量酒的單位。
1.出自《墨子·號令》賜酒日二升,肉二斤。
2.出自《劉氏館集隱客歸和子元及之子蒙晦之》詩偶然沽市酒,不越四五升。
3.出自《猗覺寮雜記》淮以南,酒家以升計;淮以北,以角計。
4.出自《庚子重九日》詩拋書且飲酒,大酌滿三升。
17.
指提煉。
1.出自《天魔舞》第二代是老公公,當外科醫生時,不知道要升一種什么丹藥,一連三次都沒升好。他若有所悟,連忙跪在藥王菩薩跟前,許了愿心,不吃牛肉,那丹藥才升好了。
1.指人死后升入上界的靈魂◇亦以稱死者及其不昧的精神。
1.《論語.鄉黨》"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又《禮記.經解》"天子者……其在朝廷,則道仁圣禮義之序。"后以"在廷"指朝廷。
2.指在朝者,即朝臣。
1.在路上;在路途中。涂,通"途"。
1.謂在家而假托不在。
2.猶存歿。指生者和死者。
1.謂遠處的東西在視野以內。
2.謂盼望的事情即將到來。
1.居于君主之位。
2.居官位;做官。
1.猶言在手中。
2.有把握。
1.從前;往昔。
1.謙詞。用于自稱。坐席時,尊者在上座,故云。
1.預先;事先。
2.早先;從前。
3.謂時間在前。
1.明清時代,凡經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秀才,稱為"在庠"。庠,古代的地方學校。
1.留心;操心。
1.內行。對某事﹑某行業了解底細且有經驗。
1.謂犯人在拘留監禁中。
1.《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本謂庶民處于鄉野,后用以稱不居官當政,與"在朝"﹑"在位"相對。
1.指實行多黨制的國家中不執政的政黨。與執政黨相對。亦喻指不掌權的人。
1.即影子內閣。資產階級在野黨為爭奪政權,在其議會黨團內部按照內閣的結構預先組織上臺執政的班子。議會進行政策辯論時,在野內閣的各部"大臣"各就有關方面發言。1907年英國保守黨首先設立。
1.留意;放在心上。
1.《莊子.在宥》"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郭象注"宥使自在則治,治之則亂也。"成玄英疏"宥,寬也。在,自在也……《寓言》云,聞諸賢圣任物自在寬宥,即天下清謐。"后因以"在宥"指任物自在,無為而化。多用以贊美帝王的"仁政"﹑"德化"。
1.見"在于"。
1.《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后因以"在原"指兄弟。
1.處處;到處。
1.早先;從前。
1.擔任官職。
2.今多指擔任著職務,相對于退休﹑離休等而言。
1.正在加工,尚未完成的產品。有廣狹二義廣義的包括正在加工的產品和準備進一步加工的半成品;狹義的僅指正在加工的產品。
1.謂被依法究詰審理。
1.《鄧析子.無厚》"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后因以"在舟"謂患難與共。
1.見"在座"。
1.亦作"在坐"。
2.到席;在場。今多指在聚會﹑會議等的座上。
1.擔負;承當。
1.藏族的主食。靑稞麥炒熟磨制成面,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團而食。
1.古時史官﹑諫官入朝﹐或近臣侍從﹐插筆于帽﹐以便隨時記錄﹑書寫◇插白筆﹐為官員冠飾之一。
1.謂插筆于冠或笏﹐以備書寫。古代帝王近臣﹑書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裝束。
2.指仕宦。
1.古代插筆備禮﹐曲體作揖﹐以示恭敬。
1.簪﹐冠簪;弁﹐禮帽。古代仕宦所服。
2.借指官吏。
1.冠簪和紳帶。古代官吏的服飾。
2.借指仕宦。
1.古代冠飾名。用以束發。《釋名.釋首飾》"簪,建也,所以建冠于發也……導,所以導擽鬢發,使入巾幘之里也。"
1.猶簪花﹐戴花。
1.見"簪子"。
1.發簪和耳飾。古代多為高貴婦女的首飾。
1.冠簪和纓帶。古代官員服飾。亦用以喻顯貴﹐仕宦。
1.簪花掛彩。科舉時代為中式者集體舉行的一種儀式。
1.插簪于冠。古謂做官。
1.比喻仕宦。
1.以蒿作簪﹐以草為席。形容生活艱苦。
1.《易.豫》"勿疑﹐朋盍簪。"朱熹本義"然又當至誠不疑﹐則朋類合而從之矣。"后因以"簪盍"謂朋友相聚。
1.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員或官職。
1.謂插花于冠。
2.猶戴花。
3.古代書體的一種。
1.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二載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衛恒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后稱書法娟秀工整者為簪花格。
1.發簪和耳環。指婦女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