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吸取。
2.
動詞
代理(多指統治權)。
3.
動詞
〈書〉保養。
4.
動詞
攝影。
5.
動詞
吸引。
1.
亦作“挕”。
2.
執持。
1.出自《易林·比之小畜》公子王孫,把彈攝丸,發輒有得,室家饒足。
2.出自《單刀會》今朝席上,倘有爭鋒……吾當攝劍,魯肅休驚。
3.出自《生死場》〔女孩〕走到娘的近邊,緊緊攝住娘的冰寒的手指。
3.
鞏固;持久。
1.出自《國語·楚語上》悛而不攝,則身勤之……攝而不徹,則明施舍以導之忠。
2.出自《后漢書·朱穆傳》徒感王綱之不攝,懼天網之久失,故竭心懷憂,為上深計。
3.出自《人物志·體別》柔順之人,緩心寬斷,不戒其事之不攝。
4.
佐理;輔助。
1.出自《詩·大雅·既醉》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2.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衛北宮不書於向,書於伐秦,攝也。
3.出自《群經平議·左傳二》攝之言佐也,助也。言北宮括於此役有佐助之功也。
5.
假代;代理。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不書即位,攝也。
2.出自《論衡·書虛》周公居攝,帶天子之綬,戴天子之冠,負扆南面而朝諸侯。
3.出自《春秋論中》所謂攝者,臣行君事之名也。
4.出自《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適典中主管病故,學士令華安暫攝其事。
6.
兼職。
1.出自《論語·八佾》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2.出自《新唐書·杜如晦傳》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
3.出自《遼史·韓德源傳》后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遙攝保寧軍節度使。
7.
委派。
1.出自《奏彈曹景宗》其軍佐職僚,偏裨將帥,??諸應及咎者,別攝治書侍御史隨違續奏。
8.
統率;管轄。
1.出自《三國志·魏志·鮮卑傳》子小,以弟成律歸為王,代攝其眾。
2.出自《贈畢石庵宰朝邑敘》昔者帝舜起匹夫,攝百揆;及為天子,辟四門,達四聰。
3.出自《劉氏金石苑稿本跋》其為二類所不能攝者,為數至伙頤,則編為《嘉陰簃搜古匯編》。
4.出自《后漢書·陳蕃傳》人君者,攝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維,舉動不可以違圣法,進退不可以離道規。
9.
夾處。
1.出自《論語·先進》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2.出自《群經平議·論語二》猶云夾乎大國之間。
10.
整頓;整飭。
1.出自《儀禮·士冠禮》再醮攝酒。
2.出自《后漢書·銚期傳》期先登陷陳,手殺五十余人,被創中額,攝幘復戰,遂大破之。
3.出自《容齋隨筆·裴潛陸侯》彼素驕恣,過寬必弛。既弛,又將攝之以法。此怨叛所由生也。
11.
緣邊。參見“攝服”。
1.出自《儀禮?既夕禮》貳車白狗攝服。
12.
捉拿,拘捕。
1.出自《國語·吳語》攝少司馬茲與王士五人,坐於王前。
2.出自《敘奏》會河南尹房式詐諼事發,奏攝之。
3.出自《癸辛雜識別集·余玠》遂攝惟忠赴大理獄,伏锧東市。
4.出自《知上猶縣方君傳》君至,則攝其魁至訟庭,諭以利害而善遣之。
13.
收斂;吸引。
1.出自《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2.出自《神異經·東荒經》計其晝夜,噏攝無極。
3.出自《百喻經·飲木筒水喻》汝欲得離者,當攝汝六情,閉其心意,妄想不生,便得解脫。
4.出自《廣陵白沙大云寺碑》磁石攝鐵,不攝鴻毛。
5.出自《大波》連忙攝了一下神,一個字一個字把信念完。
14.
保養。參見“攝生”、“攝衛”。
1.出自《神不滅論》虛用損年,善攝增壽。
2.出自《游土山示蔡天啟秘校》詩祝翁尚難老,生理歸善攝。
3.出自《影梅庵憶語》去冬姬移居香儷園靜攝,數百株,不生一蕊。
15.
謂神靈鬼怪等以法術攝召人或物。
1.出自《太平廣記》釋教五部持念中,有大輪咒術,以之救病,亦不甚效,然其攝人精魂,率皆狂走。
2.出自《西游記》那女子弄陣旋風,鳴的一聲,把唐僧攝將去了。
3.出自《魚鬼》不要和魚鬼婆婆打照面,小心給攝走了靈魂。
16.
拍照。
1.出自《洪波曲》抗戰開始時,八路軍的“平型關大捷”,它曾派員去特攝。
17.
借貸。
1.出自《禮記·檀弓上》冉子攝束帛乘馬而將之。
18.
音韻學術語。參見“攝音”。
1.出自《康熙字典》卷首所引之《字母切韻要法》則分十二攝。方言不同,師承各異。
19.
春秋時齊地名。在今山東省聊城市境內。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聊攝以東。
20.
通“懾”。畏懼;威脅。
1.出自《墨子·親士》越王句踐遇吳王之丑,而尚攝中國之賢君。
2.出自《顏氏家訓·治家》乃刑戮之所攝,非訓導之所移也。
21.
通“躡”。踩;踏。
1.出自《漢書·張耳陳余傳》吏嘗以過笞余、余欲起,耳攝使受笞。
22.
姓。春秋楚國有攝叔。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1.出自《姓觿?葉韻》攝,姓考云:周時有攝國……后為齊大夫采邑,因氏。
23.
唐以后謂詔除而非正命為攝。
1.出自《文獻通考·職官一》〔唐神龍初〕遂有員外、檢校、試、攝、判、知之官。
24.
見“攝攝”。楓的別名。
1.出自《海錄碎事·草木》楓木,厚葉弱枝善搖,一名攝攝。
25.
見“攝攝”。閃爍貌。
1.出自《邯鄲記·備苦》則他眼似明珠,攝攝的把人瞧。
26.
提起;牽引。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若一一攝萬目而后得則是勞而難,引其綱而魚已囊矣。
2.出自《棄婦詩》搴帷更攝帶,撫弦調鳴箏。
1.雨濕泥爛。
1.淫雨。
1.淫雨﹐過量的雨。
1.久雨。
2.指雨滴。
1.并排連在一起。
1.連綿起伏的波浪。
廣播電臺或電視臺把一個內容較長的節目分若干次連續播出長篇評書~。
1.方言。縫補。
1.猶連連。"不"為襯字。
1.行走時,后腳邁到和前腳相齊的位置,再邁前腳向前進。
2.接踵,前后相承。
3.猶快步。
4.并走;同行。
1.官署相連。喻同僚。
1.連翹的別名。見《爾雅.釋草》"連,異翹"晉郭璞注。
1.謂騎馬并行。策,馬鞭。
1.在一塊田地上連續栽種同一種作物。
1.糾纏,牽連。
1.古冠名。
1.見"連昌宮"。
1.宮殿名。唐高宗顯慶三年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宜陽縣。
1.古官名。
2.軍隊編制連的領導人。
1.猶經常。
1.猶連日。
1.車子連接不斷。
2.指多部水車相連合作,分段把水引入高田。
1.語本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則天革命,舉人不試皆與官,起家至御史﹑評事﹑拾遺﹑補闕者不可勝數。張鷟謂謡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后因以"連車平斗"形容冗員之甚。
1.見"連扯跟頭"。
1.連續騰翻的跟頭。
1.連起來稱呼。
1.指毗鄰的諸城。
2.戰國時,趙惠文王得和氏璧,秦昭王寄書趙王,愿以十五城易璧。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連城"指和氏璧或珍貴之物。
1.指極珍貴的寶物。
1.價值連城之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后用以指極珍貴的東西。
1.價值連城。形容珍貴難得。
1.見"連城璧"。
1.見"連城璧"。
1.指價值極其昂貴的寶物。
1.田埂相連。謂田地成片。
1.滿池。
1.連絡扶助。
1.一種鞋底多齒的木拖鞋。
1.羊蹄草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羊蹄》。
1.謂田地連片。
1.一船接一船。
1.一個接一個。
2.串聯;連接。
1.腿部靜脈曲張潰瘍的俗稱。
1.見"連床"。
1.即流星錘。
1.整個春天;一春。
1.見"連姻"。
1.連續。
1.猶合縱。
1.見"連叢"。
1.鄰居或同處。榱,屋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