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推力或彈力送出(箭、子彈、足球等)。
2.
動詞
液體受到壓力通過小孔迅速擠出。
3.
動詞
發出(光、熱、電波等)。
4.
動詞
(說話意思)有所指向。
5.
動詞
〈書〉追逐(財利)。
6.
動詞
〈書〉猜測。
7.
名詞
(Shè)姓。
1.
射箭。
1.出自《易·解》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2.出自《詩·齊風·猗嗟》巧趨蹌兮,射則藏兮。
3.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潘尪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
4.出自《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5.出自《晉書·魏舒傳》吾之不足以盡卿才,有如此射矣,豈一事哉!
2.
射箭的技術。古代六藝之一。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2.出自《禮記·射義》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
3.出自《漢書·李廣傳》廣世世受射。
3.
鄉射禮。
1.出自《儀禮·鄉射禮》賓主人射,則司射擯升降。卒射,即席而反位卒事。
2.出自《禮記·射義》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
3.出自《陽禮教讓賦》睹射飲之斯在,知政教之所由。
4.
射宮。參見“射宮”。
1.出自《禮記·燕義》春合諸學,秋合諸射,以考其藝而進退之。
5.
圭璋上端銳出的部分。
1.出自《周禮·考工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射四寸,厚寸。
2.出自《周禮·考工記·玉人》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
6.
猜度。
1.出自《荀子·解蔽》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
2.出自《呂氏春秋·重言》〔成公賈〕對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三年不動不飛不鳴,是何鳥也?”王射之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動,將以定志意也。”
3.出自《馬氏日抄·破靴令》時彥曰:“予有隱語,乞諸君射之。”
4.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我已經射著好幾條了。
7.
逐取;謀求。
1.出自《鹽鐵論·除狹》富者以財賈官,勇者以死射功。
2.出自《南史·沈約傳》〔沈約〕自負高才,昧於榮利,乘時射勢,頗累清談。
3.出自《天工開物·造竹紙》若鉛山諸邑所造柬紙,則全用細竹料厚質蕩成,以射重價。
8.
投合。
1.出自《孔叢子·抗志》是故竟求射君之心,而莫敢有非君之非者。
2.出自《魏書·閹官傳·劉騰》奸謀有余,善射人意。
9.
照射;放射。
1.出自《后漢紀·光武帝紀七》上令從門舉火射帝面。
2.出自《東京夢華錄·駕幸瓊林苑》上有橫觀層樓,金碧相射。
3.出自《采蓮》詩蘭舟女郎紅玉春,日射新妝明水底。
4.出自《明史·文苑傳三·謝榛》榛方傾聽,王命姬出拜,光華射人。
10.
循著,順著。
1.出自《金孺人墓志銘》夜非深林薈叢,不能藏蔽,每聞兒啼,即射聲而至。
11.
謂瞬間地斜視。
1.出自《子夜》吳蓀甫的話里有刺了;又冷冷地射了屠維岳一眼。
12.
激;激蕩。
1.出自《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陰與陽相蕩,火與風相射。
2.出自《復至曹娥堰寄剡縣丁元珍》詩溪水渾渾來自北,千山抱水清相射。
13.
以物撐住;扶。
1.出自《法苑珠林》近有人盜鈴,將下三級,有神擎櫨斗以壓賊罅內中。其人被壓唱呼,寺為射斗起,方得脫出。
14.
攔阻。
1.出自《方氏建水射銘》謀為石岸,以射水勢。
15.
譏刺。
1.出自《〈三閑集〉序言》編成而名之曰《三閑集》,尚以射仿吾也。
16.
“榭”的古字。
1.出自《春秋·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
17.
通“磔”。
1.出自《韓非子·難言》關龍逢斬,萇宏分胣,尹子阱於棘,司馬子期死而浮於江,田明辜射。
18.
姓。三國蜀有射援。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射氏,晉大夫虢射之后。漢有大鴻臚射咸。吳有中書郎射慈。
19.
泛指用推力、壓力或彈力送出。參見“射門”、“射彈”、“射擊”。
1.出自《中鋒之路》他們講究技術,漂亮的過人,恰當的傳遞,驚人的速度,合理的沖撞,準確的射門,動作的銜接和每項技術的完成幾乎達到完美程度。
2.出自《北齊書·李元忠傳》解鼓箏,兼好射彈,有巧思。
3.出自《東方》郭祥的連隊,時時準備應付意外,剩下很少彈藥,也不敢輕易射擊。
4.出自《赤子之心》狡猾的敵人把暗堡設在炮火射擊的死角上,遠程炮打不到它。
20.
用以指投壺。
1.出自《又示客》詩已識西堂合射艱,況教口腹累人間。
21.
指打賭。
1.出自《七發》於是使射千鎰之重,爭千里之逐。
1.倔強難馴的性格。
2.指駿馬。
3.指變化屈伸貌。
1.見"龍修"。
1.《西京雜記》卷二"梁孝王好營宮室苑囿之樂,作曜華之宮,筑兔園,園中有百靈山,山有膚寸石﹑落猿巖﹑棲龍岫,又有雁池。"后因以"龍岫"泛指精美的湖山建筑。
1.指京城。
1.亦作"龍?"。
2.草名。莖可織席。
3.喻長而細如龍須之物。
4.見"龍須席"。
5.指頭足綱類的魚,如章魚等。 6.帝皇之須。
即江蘺①”(541頁)。
1.多年生草本植物。狹線形。初夏開花。莖葉可以做蓑衣﹑繩索﹑草鞋等,亦可織席﹑造紙。有的地方叫蓑草或蓑衣草。
1.指瀑布。
1.指帝王車駕。
1.傳說中龍所居住的洞穴。
2.洞穴名。
3.小洲名。在今廣東省東莞市虎門海口外。
4.舊時堪輿家謂山的氣脈所結處。宜作墓穴。
1.見"龍圖閣學士"。
1.指死于戰爭者之血。
2.龍血樹樹干分泌的紅色樹脂。參見"龍血樹"。
1.樹木名。常綠喬木。高可達二十米。產于熱帶。樹干分泌的紅色樹脂是提煉中藥血竭的原料。
1.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語出《易.坤》"龍戰于野,其血玄黃。"高亨注"玄黃亦可讀泫潢﹐血流甚多之貌。"
1.即龍潭。
1.一根粗枝上有許多橫出枝條者。
2.荔枝的一種。
3.見"龍芽"。
1.刻有龍形的象牙軸頭。
1.茶名。
2.指竹筍。
1.亦作"龍牙草"。
2.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一米以上。莖直立,上部有分枝。羽狀復葉,小葉三至九片,大小不等,邊有鋸齒。夏秋開花﹐花黃色,成總狀花序,生于莖的頂部或上部葉腋。果實有鉤刺。通稱仙鶴草。全草入藥,有收斂﹑止血的功效。
1.見"龍煙"。
1.喻輕松悠揚的音樂之聲。
1.藥名。傳說乃龍精液生成。又稱吉吊脂﹑紫稍花。
1.謂眉骨圓起。《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晉潘岳《西征賦》﹕"造長山而慷慨﹐偉龍顏之英主。"后因用以指帝王的容貌。
2.借指帝王。
3.謂魚頭如龍。
①常綠 喬木,羽狀復葉,小葉橢圓形。花黃白色,圓錐花序。果實球形,外皮黃褐色,果肉白色,可以吃,味甜,也可入藥。產于福建、廣東等地。②這種植物的果實。‖也叫桂圓。
1.羊的一種。出西藏﹑川西等地。形似家羊而大,角繚于首,黑質白紋,可制帶鉤。見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記.龍羊》。
黃河上游第一個峽谷。在青海東部。長40千米,兩岸峭壁高150米,寬30米。水能豐富。峽口已建成大型水電站。
1.指戰國魏男寵龍陽君。據《戰國策.魏策四》載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馀魚而涕下,王問故,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王乃令四境之內,有敢言美人者族。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十二﹕"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后因以"龍陽"指男色。
1.謂失寵﹑被遺棄的痛苦。
1.《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余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后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1.舊時指以男色侍人者。
1.指清末開始所鑄銀元。因中央有蟠龍紋,故稱。
2.泛指銀元。
1.借指龍身。
2.琴名。
1.亦作"龍耀"。
2.古代神話傳說中有神燭龍,張開眼睛,便能使天下光明。亦有謂其駕日﹑銜珠或燭◇因以"龍曜"指日光。
3.指光耀﹑光輝。
4.膽神名。道教以為五臟俱有神。
1.見"龍曜"。
1.龍所在之野。借指中國。
1."魚龍夜"的省稱。指秋日。
1.天子的袍服。
2.喻指蓋屋的茅草。
1.舜的名臣龍和伯夷的并稱。
1.皇帝坐的椅子,御座。
1.謂賢人隱逸。
1.龍舟。
1.帝王的輔相。
2.指東南方。龍,指東方蒼龍七星;翼﹐代表南方朱鳥七星。
1.指裝有龍頭形狀鋪首的甕城的門。
1.龍鳴。亦借指大聲吟嘯。
2.形容簫笛類管樂器聲音響亮。
3.形容聲音深沉或細碎。
4.形容語聲洪亮。
5.喻指君主的號令。
1.于琴尾端,用以承弦者。
1.皇裔。
1.指龍旗。
1.即龍鯉。一說指鯢魚,人魚。
2.古國名。
3.道教符箓。
1.指魚龍雜戲。
1.高大軒敞的車輿。
2.由龍拉的車輿。
3.天子的車輿。
4.借指皇帝。
5.指皇帝的統治區。輿,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