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髿髿”。發垂貌。
1.出自《閑中戲書》詩釣竿風月寄滄洲,醉發髿髿荻葉秋。
2.
見“髿鬖”。紛披貌。
1.見"太一"。
1.見"太一宮"。
1.道家煉丹的爐。
1.見"太一壇"。
1.即太一蓮舟。
1.古代指原始混沌的狀態。
1.見"太皥"。
①月亮。日月對舉,日稱太陽,故月稱太陰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陰。②極盛的陰氣冬為太陰。
1.草名。即鉤吻。
1.指月亮。古人以為月乃太陰之精。
1.即陰歷。歷法的一種。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塑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歷年的長短只是歷月的整倍數﹐和回歸年無關。通常說的"陰歷"指我國舊時通用的歷法﹐即農歷。
1.道教謂使死者煉形于地下﹐爪發潛長﹐尸體如生﹐久之成道之術。
1.幽微的聲音。
2.猶言雅音。
1.臍之別名。
2.神話傳說中的天池。
3.古寶劍太阿與龍淵的并稱。泛指利劍。
1.猶太空。
2.道教認為人體各部位都有主司之神。其神各有名字。人發居頭之上﹐故其字曰太元。
1.地勢較高的寬闊平地◇用為地名。
山西省省會。在省境中部、汾河沿岸,同蒲、石太、太焦、太古嵐等鐵路在此相交。古名晉陽、并州。地處太原盆地中心。1927年設市。人口2135萬(1995年)。附近富煤、鐵等資源,有著名的太原鋼鐵廠。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名勝古跡有晉祠、大佛寺、純陽宮、豫讓橋、天龍山石窟等。高等學校有山西大學等。
1.古山名。即霍山。亦稱霍太山。在今山西霍縣東南。
2.岳父。
1.相傳殷置太宰。周稱冢宰﹐為天官之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春秋列國亦多置太宰之官﹐職權不盡相同。秦﹑漢﹑魏皆不置。晉以避司馬師諱﹐置太宰以代太師。北周文帝依《周禮》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無此官。宋崇寧間﹐改左仆射為太宰﹑右仆射為少宰﹐靖康末復故。參閱《周禮·天官·大宰》﹑《宋書·百官志上》·《通典·職官二》﹑《文獻通考·職官二》。
2.三代掌饌之官。
3.明清時一般稱吏部尚書為太宰。
1.大早計。
1.傳說禹時善行走的人。
1.古代祭四時陰陽之神的壇。
1.原始混沌之氣。
2.仙女名。
3.唐楊貴妃號。
4.道教稱黃金為太真。
1.皇帝姑母的稱號。
1.官名。商官有六太﹐其一曰太祝。《周禮》春官宗伯之屬有太祝﹐掌祭祀祈禱之事。秦漢有太祝令丞﹐屬太常卿。歷代多因之。參閱《通典.職官七》。
又名孩兒參”。多年生草本。其塊根為中藥。有補肺、健脾的功能。可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自汗,精神疲乏等。
1.官名『置﹐太子屬官。
1.古官名。即周之大宗伯。
1.太蔟。
1.亦作"大祖"。《詩.周頌.雝序》"《雝》﹐秂大祖也。"鄭玄箋"大祖﹐謂文王。"后世通稱開國皇帝曰太祖。如三國魏追尊曹操曰太祖武皇帝﹐晉追尊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宋以后封建王朝﹐皆追尊王朝的始建者為太祖。如趙匡胤稱宋太祖﹐朱元璋為明太祖等。
2.事物的原始。
1.遠祖。
2.明清時對知府的尊稱。
3.星名。屬紫微垣。
1.亦作"汏侈"。
2.驕奢。
1.淘汰斥退。
1.猶剔除。
1.猶剔除。
1.謂形跡消逝。
1.猶挑選。
1.猶裁減。
1.屏棄。
1.謂淘汰掉低劣的而留下精良的。
1.驕縱。
1.見"汰劣留良"。
1.驕奢殘暴。
1.淘汰舍棄。
1.驕矜貌。
1.淘沙。
2.指經水沖蕩的沙灘。
1.現代建筑常用的類似天然石材的外墻裝飾。其制作方法是用水泥﹑顏料和細如米粒的石子,加水拌和,涂抹于墻面上,待水泥漿半凝固時,洗刷去面層的水泥漿,使石子半露,硬結后即成。也叫水刷石。
1.猶淘汰。
1.淘洗。引申為挑揀。
1.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