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認識;辨別。
1.出自《后漢書·卓茂傳》時嘗出行,有人認其馬。
2.出自《亂后經西山寺》詩云里乍逢新住主,石邊重認舊題名。
3.出自《銅墻鐵壁》他還裝得不認字,叫老百姓認,都說他是個氈匠。
2.
認為;看作。
1.出自《答婦兄林公遇》詩夢回殘月在,錯認是天明。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我前日認是奉公執法,怎知反被奸徒所騙?
3.出自《紅樓夢》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錯,素日認他是個知己,果然是個知己。
4.出自《除官歸京睦州雨霽》詩遠樹疑羅帳,孤云認粉囊。
3.
引申為把本無某種親密關系的人看作有某種親密關系。
1.出自《西游記》那妖精變做一個俊俏文人,撞入朝中,與皇帝認了親眷。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那洋貨店的東家,很歡喜他;又見他沒了父母,就認他做個乾兒子。
4.
承認。
1.出自《周書·宇文測傳》州縣擒盜,并物俱獲。測恐此盜坐之以死,乃不認焉。遂遇赦得免。
2.出自《清平山堂話本·曹伯明錯勘贓記》當拖番在地,打了二十下,打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淋,伯明不肯招認。
5.
引申為承認、肯定由于某種原因而疏遠的本來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某種親密關系。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今年是大通之年,我有心待交他將著劉二兩口兒骨殖還鄉,認他伯父。
2.出自《三俠五義》包公便叫各家上前廝認:也有父認女的,也有兄認妹的,也有夫認妻的,也有婆認媳的,紛紛不一,嚎哭之聲不堪入耳。
6.
應允承擔;愿意承受。
1.出自《寧古塔紀略》今邊警出意外,上命急公,現有水營、莊頭、壯丁三件事,隨汝自認一件。
2.出自《文明小史》這趟到了南京,要是礦事不成功,非但來往盤纏要他們認,而且要照上海洋行里大班的薪水,有一天算一天。
3.出自《牛天賜傳》云城人最怕戰事,因為一打仗,不但買賣受損失,他們還得湊軍餉,上臨時捐,分認軍用票。
4.出自《朱子語類》如漳州舊與信、處二州對易,每歲本州為兩州抱認上供錢若干,盡數解納,而兩州絹絕不來!
5.出自《野獲編·內閣二·籍沒二相之害》分宜同時有義子趙文華,贅于吾郡,因征倭事,與胡宗憲同追所侵軍餉。趙已先死,其子系治二十年,不滿數……郡中又僉派富戶包認。
7.
記得。
1.出自《浣溪沙》詞烏帽斜欹倒佩魚,靜街偷步訪仙居,隔墻應認打門初。
2.出自《摸魚兒》詞門前度桃花,劉郎能記,花復認郎否?
8.
認命;認吃虧(后面要帶“了”)。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況且死后,他一味好意殯殮有禮,我們番臉子不轉,只自家認了悔氣罷。
2.出自《人民日報》花多少錢我都認了,只要能把孩子的病治好就行。
3.出自《小溪九道彎》哼哈,又來糊弄人!我怕什么?我后半世受窮,就受窮,我認到底了!
9.
用同“任”。任憑。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認你家財萬萬貫,弄得你錢也無來人也死。
10.
用同“仍”。沿襲。參見“認舊”。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寄兒﹞認舊念取五字真言,卻不甚靈了。
1.角制的酒器。
1.猶狡詐詭譎。
1.美好。
1.美好;美善。
2.夸耀高明。
〈書〉勝過一般水平的庸中~。
1.美人。
1.狡猾奸詐。
1.美好和悅。
1.澆薄。指民風浮薄。
1.僥幸遇合。
1.僥幸覬覦。謂以僥幸的心理追求得到某種利益。
1.僥望。
1.謂對利祿的貪求爭奪。亦指僥競之人。
1.貪得無厭不守法度。
1.僥幸所得之利。
1.謂意外的越次擢升。
1.貪冒;貪圖。
1.僥傒,奇怪。
1.長貌。
1.謂非分貪求。
1.非分謀取。
1.貪求快速。
1.謙辭。謂僥幸愧居其列。
1.謂對財利等方面的企求奢望。
1.即蹺蹊。奇怪,可疑。亦指復雜可疑之處。
1.謂以僥幸的心理追求得到某種利益。
1.拾取。
1.假托皇帝的命令發兵。
1.強行糾正。《荀子.臣道》"事中君者,有諫爭無諂諛;事暴君者,有補削無撟拂。"楊倞注"撟,謂屈其性也;拂,違也。撟拂則身見害,使君有殺賢之名﹐故不為也。"一說,為矯枉弼正。王先謙集解引盧文弨曰"拂,讀為'弼'。"
1.出眾貌。
1.矯枉過正。謂糾正偏差而超過必要的限度。
1.謂敲詐勒索。《漢書.武帝紀》"將百姓所安殊路,而撟虔吏因乘勢以侵蒸庶邪?何紛然其擾也!"顏師古注引韋昭曰"凡稱詐為矯,強取曰虔。"一說為撓擾。參閱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四》。
2.謂倔強任性。
1.矯揉造作。謂過分做作﹐極不自然。
1.選取。
1.舌翹起不能出聲。形容畏葸難言或驚訝的樣子。語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舌撟然而不下。"
1.矯首﹐舉頭。
1.欺詐。
1.伸引手足。謂按摩。用以養生﹑治病。
1.矯制。謂假托皇帝的命令。
1.指狡猾兇暴之人。
1.蠻橫執拗。
1.狡客。
1.兇害之蟲。
2.猶狡獸。
1.猜疑妒忌。
1.狡猾詭詐。
1.狡猾兇悍。
2.謂壯健勇武。
1.容貌秀麗。狡,通"姣"。
1.見"狡狠"。
1.亦作"狡很"。
2.狡詐狠毒。
1.狡詐蠻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