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仔細看;調(diào)查研究;了解;審視。
2.
名詞
(Chá)姓。
1.
“詧”的今字。
2.
仔細察看。
1.出自《易·系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2.出自《任氏傳》崟周視室內(nèi),見紅裳出於戶下,迫而察焉,見任氏戢身匿于扇間。
3.出自《云笈七簽》嚼之無味,嗅之無馨,察之無色,和之無聲。
3.
明辨;詳審。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2.出自《新書·道術》纖微皆審謂之察。
3.出自《釋私論》然事亦有似非而非非,類是而非是者,不可不察也。
4.出自《云笈七簽》學以重厚得宗,得宗則輪轉無滯,無滯則存而不亡,不亡由于司察善惡。
5.出自《嘯亭續(xù)錄·睿忠王致史閣部書》二公皆當時文章巨手,故致書察時明理,答書義嚴詞正。
4.
考察;調(diào)查。
1.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2.出自《新唐書·百官志三》監(jiān)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巡按州縣。
3.出自《紅樓夢》我聽見這話氣的什么兒似的。后來打聽是誰說的,又察不出來。
4.出自《與王子醇書》竊謂公厚以恩信撫屬羌,察其材者收為之用。
5.出自《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第八路軍后方留守處布告》察其原因,不外有少數(shù)頑固分子,不顧民族國家利益,恣意妄為。
5.
知道;理解。
1.出自《禮記·喪服四制》禮以治之,義以正之,孝子、弟弟、貞婦,皆可得而察焉。
2.出自《云笈七簽》且心為諸臟之主,主明則運用通宣……臟有要害,不可不察。
3.出自《自題小像》詩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6.
經(jīng)考察后予以舉薦,選拔。
1.出自《后漢書·班彪傳》后察司徒廉為望都長,吏民愛之。
2.出自《南史·孔靖傳》季恭始察孝廉,累遷司徒左西掾,未拜,遭母憂。
3.出自《許氏世譜》司馬晉時有許攻者,東陽人也,德行高,察孝廉不起,老於家。
4.出自《隸釋·漢巴郡太守樊敏碑》國復重察,辭病不就,再奉娉十辟外臺。
7.
體察;諒察。
1.出自《國語·吳語》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2.出自《楚辭·離騷》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3.出自《上鄭尚書相公啟》伏惟俯加憐察,幸甚,幸甚!
8.
表白。
1.出自《楚辭·九章·抽思》愿承間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9.
清明爽快。
1.出自《高唐賦》九竅通郁精神察,延年益壽千萬歲。
10.
清高;清白。參見“察察”。
1.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11.
苛察;苛求。
1.出自《呂氏春秋·貴公》處大官者,不欲小察。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下》淮南、衡山、江都王謀反跡見,而公卿尋端治之,竟其黨與,坐而死者數(shù)萬人,吏益慘急而法令察。
3.出自《宸奎閣碑》漢明以察為明,而梁武以弱為仁,皆緣名失實,去佛遠甚。
12.
深。
1.出自《大戴禮記·少間》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眈于酒,淫泆于樂,德昏政亂,作宮室高臺,污池土察,以民為虐。
13.
至。
1.出自《管子·內(nèi)業(yè)》上察於天,下極于地,蟠滿九州。
2.出自《尚書大傳》祭之為言察也。察者,至也。
3.出自《禮記·中庸》《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
14.
檢點。
1.出自蒲仙劇《父子恨》你這婦人行太癡,進退失察觸母疑。
15.
通“殺”。
1.出自《管子·幼官》事察伐,勝之。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管子一》察,應讀為殺……《詩·皇矣》“是伐是肆”,即是伐是殺。
3.出自《孟子·滕文公》“殺伐用張”,是殺伐古人成語。讀察如字則不詞矣。
4.出自《禮記·鄉(xiāng)飲酒義》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
1.避世隱居于荒野。
1.退避;隱居。
1.見"遜弟"。
1.謂天子逃遁于荒野。
1.謂謙恭待人。
1.三國吳名將陸遜與其子陸抗的并稱。
1.自責而慚愧。
1.恭順諂媚。
1.謙虛奮勉。
2.恭順敏捷。
1.謂軟弱而退避。
1.猶讓畔。推讓共有的田界。
1.謙虛恭謹。
1.清王朝以宣統(tǒng)皇帝遜位而告終,故稱"遜清"。
1.見"遜讓"。
1.亦作"遜攘"。
2.猶謙讓。
1.謂態(tài)度謙和。
比不上;差比起洋貨來絲毫也不遜色|作品邏輯很嚴密,辭藻則遜色多了。
1.猶慎事。
2.辭職。
1.順從;恭順。
1.謂柔弱的形體。
1.見"遜弟"。
1.道歉謝罪。
2.謙讓辭謝。
1.猶順心∠乎心意。
1.謂謙恭地讓尊者或客人先行。
1.恭慎貌。
1.言語謙遜恭順。
2.巧言;假托之言。
1.謂鉆研學業(yè)。
1.清代鑾駕儀衛(wèi)鹵簿中抬轎執(zhí)杖的人所穿的衣服。
1.謂順從他人的愿望。
1.謂把國家政權讓給別人。
1.古代被授官者以才德不堪而遜謝之謂之遜職。
1.虛心謙讓。
2.順心,迎合心意。
1.讓坐,請客人入坐。
1.為財而死。
1.為道義或某種主張而獻身。
1.為國家利益獻出生命。
1.祈求吉祥。
1.指為某種宗教信仰而獻身。
1.為保全志節(jié)而犧牲生命。
2.指女子因抗拒凌辱或屈從封建禮教而死。
1.舍身以求私利。
2.謀求私利。
1.舍身追逐利祿。
1.舍身以追隨死者。沒,通"歿"。
1.舍身以求名。
1.赴難;靖難。
2.為國家的危難而獻出生命。
1.為愛情而死。
1.《孟子.盡心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趙岐注"殉,從也。天下有道,得行王道,道從身施,功實也。"后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獻身。
1.謀求私利。
1.陪同死亡。
1.為追求物質(zhì)利益而喪生。
1.謂專心致志于學業(yè)或功業(yè)。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