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祝賀;慶賀。
1.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2.出自《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慶子免君於大難矣。
3.出自《新唐書·岑文本傳》始為中書令,有憂色,母問之,答曰:“非勛非舊,責重位高,所以憂也?!庇衼響c者,輒曰:“今日受吊不受賀?!?/p>
4.出自《兒女英雄傳》到了我慶八十的這年,又有位四川木商的朋友送了我副上好的建昌板。
5.出自《四世同堂》祁老太爺什么也不怕,只怕慶不了八十大壽。
2.
引申為慶幸。
1.出自《寒食日出游》詩豈料生還得一處,引袖拭淚悲且慶。
3.
善,善事。
1.出自《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2.出自《詩·大雅·皇矣》則友其兄,則篤其慶。
3.出自《獨孤府君墓志銘》胤慶配良,是似是宜。
4.
賞賜,褒美。
1.出自《詩·小雅·楚茨》孝孫有慶。
2.出自《孟子·告子下》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慶以地。
3.出自《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5.
引申為恩遇。
1.出自《后漢書·蔡邕傳》屬其慶者,夫豈無懷?
6.
福澤。
1.出自《易·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出自《河清頌》道之所感者深,則慶之所流者遠。
7.
引申為祥瑞。
1.出自《西京雜記》云則五色而為慶,三色而成矞。
2.出自《侯鯖錄》太平之世……云則五色而為慶,雨則三日而成膏。
8.
姓。春秋齊有慶封。見《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1.出自《廣韻?映韻》慶,姓。左傳齊大夫慶封。又漢復姓,有慶師、慶忌、慶父三氏,出姓苑。
1.同"融融泄泄"。
1.同"融融泄泄"。
1.謂曠達。
1.消磨;侵蝕。
1.熔解。
2.消失;化解。
3.通解;解釋。
1.同"融會貫通"。
1.提煉刪汰。
1.東漢符融﹑郭泰的并稱。
1.熔化陶冶。
1.融合通達。
1.融合滋潤。
1.通達穎悟。
1.顯明。
1.亦作"融泄"。
2.流動貌。
1.分解溶化。
2.融會貫通。
3.和樂舒適。
4.和煦明媚。
1.融化成液體。
2.指融化成的液體。
3.猶言融為一體。
1.猶言融會貫通。
1.融洽;和樂。
2.暖和。
1.融合充滿。
1.形容聲音悠長。
1.形容光芒閃爍。
1.和美。
1.長久;深遠。
1.長耀﹐久照。
1.填詞法。謂改變原字聲調﹐以使音律和諧。
1.《后漢書.孔融傳》"﹝融﹞及退閑職﹐賓客日盈其門。常嘆曰'坐上客恒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后因以"融尊"為酒杯的典故。
1.儒門友好。
1.猶儒家。
2.泛指讀書人家。
1.儒家和墨家。戰國時期同為重要學派。
2.泛指多種學派。
1.亦作"儒愞"。
2.柔弱,不剛強。
1.古代棋類之一,行于北魏。
1.儒士。
1.柔弱,文弱。
2.指文弱的氣質。
1.局促貌。
1.見"儒懦"。
1.文弱;柔弱。
1.猶縉紳。
1.儒士,通儒家經書的人。
1.博雅淳正的師傅。
2.元明時稱官學的教官。
1.儒學和史學。
1.崇奉孔子學說的人『以后亦泛稱讀書人﹑學者。
1.儒教和佛教。
1.儒家經籍。
1.迂緩遲鈍。
1.儒家的原則﹑學說﹑思想。
1.猶儒將。
1.博通的學者。
1.學校,庠序。
2.謂儒教。
1.儒者的素質,謂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2.宿儒,名儒。
3.泛指儒士。
4.儒術,儒學。
5.指讀書人家。 6.儒雅質樸。
1.猶寒酸。形容讀書人貧窘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