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有血統或夫妻關系的。特指父母。
2.
名詞
婚姻。
3.
形容詞
親自,自己的。
4.
形容詞
感情深;關系密切(跟“疏”相對)。
5.
動詞
用嘴唇接觸(人或東西),表示親熱、喜愛。
6.
名詞
特指新娘。
7.
形容詞
有血統或婚姻的關系。
8.
形容詞
屬性詞。親生的。
9.
形容詞
屬性詞。血統最接近的。
10.
動詞
跟人親近(多指國家)。
1.
亦作“媇”。亦作“寴”。
2.
和睦。
1.出自《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3.
親近;親密。
1.出自《易·乾》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2.出自《韓非子·愛臣》愛臣太親,必危其身。
3.出自《淮南子·覽冥訓》是故君臣乖而不親,骨肉疏而不附。
4.出自《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詩交情老更親,天涯喜相見。
5.出自《送別燈和尚還鄉序》今之人,同里巷以居而有不相接者,及其遇于他方,不啻如見骨肉。所適愈遠,則其情愈親。
4.
接近;接觸。
1.出自《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2.出自《漢書·郊祀志下》三光高而不可得親。
3.出自《和河南羅主簿送校書兄歸江南》上虞親渤澥,東楚隔瀟湘。
4.出自《閑情偶寄·種植·蘭》此花性類神仙,怕親煙火,非忌香也,忌煙火耳。
5.
信任,相信。
1.出自《史記·樂毅列傳》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
6.
結交。
1.出自《史記·蘇秦列傳論》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
7.
親自,躬親。
1.出自《左傳·僖公六年》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
2.出自《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辭曷為與親弒者同?
3.出自《寄郁上人》詩自悲年已長,漸覺事難親。
4.出自《巖桂》詩越城芳徑手親栽,紅淺黃深次第開。
8.
父母。亦偏指父或母。
1.出自《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2.出自《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3.出自《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賀兩家。
4.出自《送友人歸江南》詩親安誠可喜,道在亦何嗟。
5.出自《贈吳錦雯兼示同社諸子》詩我因老親守窮巷,買山未得囊無錢。
9.
親人,親戚。
1.出自《周禮·秋官·掌戮》凡殺其親者焚之,殺王之親者辜之。
2.出自《左傳·襄公四年》咨親為詢。
3.出自《送高司直尋封閬州》詩與子姻婭間,既親亦有故。
4.出自《掃迷帚》前日我家來一遠親,是浙江紹興人。
5.出自《金甌缺》內舉不避親,固然為《春秋》所美,把兒子推上死路去,卻也是大乖人情的。
10.
親生;嫡親。
1.出自《東坡志林·趙高李斯》扶蘇親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滿生心里也覺快活,隨去見那親叔叔滿貴。
11.
結親;婚配。
1.出自《玉泉子》﹝鄧敞﹞既登第,就牛氏親。不日挈牛氏而歸。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不才小子,過蒙腆餉。然昨者兇賊叩門,夫人以親見許。
3.出自《孽海花》過了兩日,說也奇怪,果然斐氏領著夏姑娘,自赴禮拜堂,與加克結了親,簽了結婚簿。
12.
特指用嘴唇接觸人或東西,表示喜愛、親熱。
1.出自《追求》仲昭把這信讀了兩遍,又拿到嘴唇上親著。
2.出自《老木匠》詩他抱了我親了一個嘴。
3.出自《暴風驟雨》蕭隊長摟住鎖柱,親親他臉蛋。
13.
準,真切。
1.出自《宋史·兵志九》教射唯事體容及強弓,不習射親不可以臨陣。
2.出自《對玉梳》你那眼又親,手又準,似餓鷂撲鵪鶉。
3.出自《水滸傳》宋江道:“為軍的人,學射弓箭,是本等的事。射的親是你能處。”
4.出自《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衙內忍不得,拿起手中彈弓,拽得滿,覷得較親,一彈子打去。
14.
通“新”。
1.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出自《韓非子·亡征》親臣進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而賢良伏。
15.
姓。戰國齊有親弗。見《史記·孟嘗君列傳》。
1.出自《正字通?見部》親,姓。周有親弗,漢有親肥、親宋。
16.
愛;親愛。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
2.出自《后漢書·寇恂傳》耿府君在上谷,久為吏人所親,今易之,得賢則造次未安,不賢則祇更生亂。
3.出自《早春雪中聞鶯》詩風霜徒自保,桃李詎相親。
4.出自《三月雪》周浩拉住小娟的手說:“你媽太親你了,小娟!”
17.
指親愛的心。
1.出自《〈孝經〉序》親譽益著。
18.
指親近的人。
1.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國君不可以輕,輕則失親。
2.出自《蜀道難》詩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19.
引申為嫡傳。參見“親子”。
1.出自《處州孔子廟碑》孔子用王者事,巍然當座,以門人為配,自天子而下,北面跪祭,進退誠敬,禮如親弟子者。
20.
指新婦。
1.出自《兒女英雄傳》話說送親的張姑娘合褚大娘子扶著何玉鳳姑娘上了轎。
2.出自《王嬌》詩這負心漢已經另娶了親。
1.怨恨。
1.同"悔之無及"。
1.后悔已來不及了。
1.后悔已來不及。
1.見"悔心"。
1.見"悔吝"。
1.蠶的別名。
1.指粗布,土布。
1.用絺葛做的衣服。
2.借指邊遠地區少數民族或島居之人。
1.指蜜。
1.疾速貌。
1.草木。
1.粗陋的皮衣。多指敝裘。
1.用草扎成的狗,即芻狗。
1.絺葛做的衣裳。
1.豐美明麗貌。
1.草木物產。
2.泛指財物。
1.亦作"卉歙"。
2.猶言呼吸。形容風聲迅疾。
1.見"卉翕"。
1.即卉服。
2.泛指粗布衣。
1.如茵的茂草。
一種語言翻譯程序。能把用匯編語言編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目標程序。能檢查源程序中的語法錯誤,并打印出有錯的語句行和出錯信息。產生的目標程序與源程序的語句一一對應。
1.綜合材料向上級報告。
1.集中涌現,輩出。
1.猶匯編。
1.匯集;會聚。
1.薈萃。會集,聚集。
1.即匯票。
1.謂成批任用賢才。
全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英國私營銀行。1864年3月在香港創辦,次年3月在上海設分行。以遠東特別是舊中國為主要經營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營業發展迅速,居于世界大銀行之列。
1.匯集歸向(之處)。
1.舊時錢莊同業間收付票據,不必一一收解現款,每日于一定時間﹑在一定場所互相交換各自所出之票據,劃抵現款,結算尾數,謂之"匯劃"。
1.通過銀行或郵電局劃撥款項。
1.猶推薦。
1.匯送。
1.連類同進。
1.匯集刊行。清顧修撰有《匯刻書目》。亦指匯集某類文章而刊行的書。
1.謂匯總其類。
一國通過調整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例如,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通過降低匯率,可以增加出口,減少進口,使國際收支趨向平衡;反之,通過提高匯率,可以減少出口,增加進口,改變國際收支順差過大情況。
1.指進用賢才。語本《易.泰》"拔茅茹,以其匯。"
1.匯合容納。
1.即票號。舊時商人舉辦的金融流通機構,相當于后來的私營銀行,一般辦理匯兌﹑存款﹑放款三種業務。
1.齊集;聚齊。
1.匯齊題奏。
1.繞道行走。
同‘會演 ’。
1.匯編印行。
1.匯集涌流。
1.《易.泰》"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征吉。"孔穎達疏"匯,類也,以類相從……征,行也。"后因以"匯征"謂連類而進。
2.引申指進用賢者。
1.族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