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感情,情緒,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愛、憎、愉快、不愉快、懼怕等的心理狀態(tài)。
2.
名詞
情分,人和人相處形成的感情。
3.
名詞
情面;情分。
4.
名詞
情欲;性欲。
5.
名詞
兩性間的愛。
6.
名詞
情形;情況。
7.
名詞
道理;常理。
8.
名詞
(Qíng)姓。
1.
感情。
1.出自《荀子·正名》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2.出自《文心雕龍·誄碑》至於序述哀情,則觸類而長。
3.出自《原性》情也者,接於物而生也。
4.出自《心說》即心無物謂之性,即心有物謂之情。
5.出自《陳乾初先生墓志銘》由性之流露而言謂之情。
2.
本性。
1.出自《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2.出自《商君書·說民》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亂。
3.出自《呂氏春秋·上德》變?nèi)莞乃?,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4.出自《淮南子·本經(jīng)》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
3.
情欲,性欲。
1.出自《楚辭·天問》何繁烏萃棘,負(fù)子肆情。
2.出自如:春情;發(fā)情期。
4.
愛情。
1.出自《后漢書·烏桓傳》其嫁娶則先略女通情,或半歲百日,然后送牛馬羊畜,以為娉幣。
2.出自《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5.
意愿,欲望。
1.出自《史記·李斯列傳》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2.出自《封建論》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
3.出自《策問論》人之所同好者生也,所同貴者位也,所同欲者財也,天下之大情盡於是矣。
6.
私情;人情。
1.出自《送??靶颉?/span>然吾嘗聞有登第於有司而進(jìn)謝於其門者,豈有司之待之也,抑以公,不以情?舉者之望於有司也,亦將然乎?
2.出自《紅樓夢》昨日縣里書辦說,府里已經(jīng)準(zhǔn)詳,想是我們的情到了。
7.
民心,輿論。
1.出自《晉書·蔡豹傳》豹在徐土,內(nèi)撫將士,外懷諸眾,甚得遠(yuǎn)近情,聞其死,多悼惜之。
2.出自《世說新語·文學(xué)》于法開始與支公爭名,后情漸歸支。
3.出自《次韻秦少章和錢蒙仲》碧畦黃隴稻如京,歲美人和易得情。
8.
情趣,興致。
1.出自《任醉》詩本怕酒醒渾不飲,因君相勸覺情來。
2.出自《題谷隱蘭若》詩鳥啄靈雛戀落暉,村情山趣頓忘機。
9.
思想,精神。
1.出自《釋私論》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乎矜尚;體亮心達(dá)者,情不系於所欲。
2.出自《文心雕龍·神思》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3.出自《文心雕龍·神思》覃思之人,情饒歧路,鑒在疑后,研慮方定。
10.
道理;情理。
1.出自《禮記·樂記》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2.出自《明膽論》夫折理貴約而盡情,何尚浮穢而迂誕哉?
3.出自《資治通鑒·后晉高祖天福二年》有軍士盜紙錢一幞,主者擒之,左右請釋之,知遠(yuǎn)曰:“吾誅其情,不計其直?!本箽⒅?。
11.
實情,情況。
1.出自《易·咸》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jì)》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3.出自《非〈國語〉上·荀息》吾言《春秋》之情,而子征其文,不亦外乎?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傍人看的無非道是他喜歡之故,那知其情。
12.
形態(tài);情態(tài);姿態(tài)。
1.出自《關(guān)尹子·八籌》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2.出自《長安古意》詩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tài)情非一。
3.出自《醉樂亭記》永嘉多大山,在州西者獨細(xì)而秀,十?dāng)?shù)步內(nèi),輒自為拱揖……陰陽附從,向背以情。
13.
誠;真實。
1.出自《墨子·非攻上》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后世。
2.出自《春秋繁露·仁義法》故自稱其惡謂之情,稱人之惡謂之賊。
3.出自《〈論語〉辨惑一》子入太廟每事問……然亦止是初入一次耳,若每如此,則為而不情矣。
14.
拿,要。
1.出自《迎仙客·風(fēng)情》曲劣冤家,小業(yè)種,情我做著屏風(fēng),可休別鑿?fù)柑以炊础?/p>
2.出自《醒世姻緣傳》把這六兩銀子,合這六石糧食,我情四分,二官兒情兩分。
3.出自《醒世姻緣傳》你來了好,我只在你手里情囫圇家事,有人分我一點,只合你算帳!
15.
盡情;盡管。
1.出自《增補幸云曲》你只是情吃情穿,比當(dāng)軍受用的自然。
16.
方言。等待。
1.出自《煤城怒火》真搞得能把小島調(diào)回來,咱能對付住他?不是情著挨抓,挨殺?
17.
指心情。
1.出自《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詞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
1.《莊子.逍遙游》"﹝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王先謙集解引《爾雅》"扶搖謂之飆。"后因以"鵬飆"謂飛鵬所掀起的旋風(fēng)。比喻偉人的風(fēng)采。
1.比喻前程遠(yuǎn)大。
1.《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后因以"鵬程萬里"比喻前程遠(yuǎn)大。
1.大海。
1.《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后以"鵬垂"比喻天邊大片的云彩。
1.泛指能遠(yuǎn)舉高飛的大鳥。比喻高位。
1.泛指能高舉遠(yuǎn)飛的鳥。比喻俊杰。
1.大鵬飛騰。
1.《莊子.逍遙游》"﹝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王先謙集解"《爾雅》'扶搖謂之飆。'郭注'暴風(fēng)從下上。'"后以"鵬風(fēng)"指迅速上旋的大風(fēng)。
1.指唐李白《大鵬賦》。
1.南溟;南海。鵬高舉九天,遠(yuǎn)適南海,故稱。
1.大鵬的羽翼?!肚f子.逍遙游》"其翼若垂天之云。"(1)比喻濃云。宋梅堯臣《苦雨》詩"秋空幾旬雨,四海低鵬翮。"(2)比喻賢才。宋無名氏《滿庭芳.壽梅監(jiān)丙戌兄弟》詞"鵬翮摶風(fēng)再整,南枝報,管占新魁。"
2.借指大鵬。
1.大海。
1.猶言榮耀的經(jīng)歷。
1.大鵬高飛。比喻奮發(fā)有為﹐仕途得意。
1.大鵬與鷦鷯。比喻志量大小不同之二物。
1.指大者。
1.謂奮發(fā)有為。
1.見"鵬鯤"。
1.語本《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后以"鵬鯤"或"鵬鹍"比喻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1.形容強力。
1.鵬飛之路。比喻仕宦之途。
1.《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陸德明釋文"北冥,本亦作溟,覓經(jīng)反。北海也。"后即以"鵬溟"泛指大海。
1.喻指高才。
1.大鵬高飛。比喻奮發(fā)向上,仕途得意。
1.謂飛鳥被捉獲。
1.鵬鳥飛行的路線。比喻仕途。
1.即硼砂。又名蓬砂。由礦物硼砂制成。結(jié)晶??珊附疸y﹐可入藥﹐有消痰止嗽,破癥結(jié)喉痹的功能。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五.蓬砂》。
1.大鵬與虱子。比喻大小懸殊之二物。
1.指鵬高飛九天,遠(yuǎn)適南海的本領(lǐng)。比喻杰出的才能。
1.《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后以"鵬天"指高空。
1.鵬鳥和知了。比喻大小懸殊之二物。
比喻遠(yuǎn)大的志向鵬圖仍矯翼,熊軾且移輪。
1.鵬展翅盤旋而上。比喻人之奮發(fā)有為。語本《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1.鵬摶,本《莊子.逍遙游》;鹢退,出《左傳.僖公十六年》"六鹢退飛過宋都"。喻指宦海的浮沉,仕途的進(jìn)退。
1.《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后以"鵬息"比喻仕途受阻。
1.九天云霄。
1.據(jù)《莊子.逍遙游》載鵬高舉九天,遠(yuǎn)適南海,蓬間斥鷃嘲笑之◇因以"鵬鷃"比喻物有大小,志趣懸殊。
1.大鵬的翅膀。語本《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2.借指鵬。比喻仕途顯達(dá)者。
1.亦作"鵬游"。
2.像大鵬飛騰。形容書法運筆的雄健。
3.高遠(yuǎn)的飛行。
1.《莊子.逍遙游》載鯤化為鵬徙于南溟之事,又《齊物論》載莊周夢為胡蝶之事◇以"鵬游蝶夢"謂變幻夸誕之談。
1.鵬與魚。比喻人與己。
1.面積很大的云。語本《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1.《莊子.逍遙游》"﹝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后即以"鵬運"謂大鵬之奮然高飛遠(yuǎn)行。
2.大鵬借以飛行之雙翼。
1.鵬鳥與鱘鰉。喻尊者。
1.如大鵬展翅。比喻顯揚才能。
1.鵬鳥的嘴。
1.鵬飛。比喻氣象宏偉。
1.自強。
1.水奔騰撞擊。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