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抬起(腿);豎起(指頭)。
2.
動詞
腳后跟抬起,腳尖著地。
3.
名詞
高蹺,一種表演者踩著有腳踏裝置的木棍,邊走邊表演的民間舞蹈,也指表演時腳下所踩的木棍。
4.
動詞
〈方〉跛;瘸。
1.
亦作“蹻”。
2.
舉足;抬腿。
1.出自《廣韻·平宵》蹺,揭足。
2.出自《溫公續詩話》丁相謂善為詩……少時好蹴踘,長韻其二聯云:“鷹鶻騰雙眼,龍蛇繞四肢。躡來行數步,蹺后立多時。”
3.出自《村里迓古·仕女圓社氣球雙關》套曲那姐姐見球來忙把腳兒蹺。
4.出自《韋護》吃完了晚餐,韋護把腳伸起,蹺到鄰座的一張凳上去。
3.
邁步;跨步。
1.出自《銅墻鐵壁》把信揣到兜里,蹺開長腿就走了。
2.出自《見面》說著,緊蹺幾步,踏上車子。
4.
踮起腳后跟。
1.出自《銅墻鐵壁》后邊的蹺起腳尖,伸長脖子往里頭瞅。
2.出自《三里灣·有沒有面》他先不向桌邊擠,蹺起腳來,把一個一個臉面都看遍,哪個也不是菊英。
5.
跛。
1.出自《奈何天·形變》一發奇怪,連腳也不蹺,背也不駝了。
2.出自《脫險雜記》這是韜奮,他一蹺一拐地努力走著。
6.
指腳。
1.出自《七修類稿·天地一·潮汐》備注:日止於一潮,或半月東流,半月西流者,亦猶兩??之與兩手,遲速大小,所見之不同也。
7.
傳統戲劇、舞蹈中供表演者綁在腳上使用的一種木制道具。高者三四尺,低者尺余。
1.出自《冷眼觀》一只鼓不能敲兩家戲,未免左支右絀,鬧得連腳上假蹺都弄松下來。
2.出自《家》張碧秀滿頭珠翠,踩著蹺,穿一身繡花的粉紅緞子衫褲在臺上扭來扭去。
8.
指舉足高飛。相傳為道教所傳飛行之術。
1.出自《升天行》乘蹺追術士,遠之蓬萊山。
2.出自《抱樸子·雜應》若能乘蹺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
3.出自《天臺山歌送沈歸愚夫子》氣蹺隱隱乘風行,仙源一別三千齡。
9.
扣除。參見“蹺減”。
1.出自《江城子·憶別》詞一貫一文蹺十貫,千不足,萬不足。
10.
用同“翹”。向上昂起。
1.出自《官場現形記》〔制臺〕說完,胡子一根根蹺了起來,坐著不言語。
2.出自《庚子風云》茶館里擺著七、八張方桌,桌面上的漆皮早掉了,就跟白楂木的一樣。桌子旁邊,橫七豎八地放了些瘸了腿、蹺了背的條凳。
11.
形容不踏實。參見“蹺然”。
1.出自《呂氏春秋·情欲》意氣易動,蹺然不固;矜勢好智,胸中欺詐。
12.
指死。
1.出自《牡丹亭·鬧殤》較不似老倉公多女好,撞不著賽盧醫他一病蹺。
13.
用同“橇”。參見“蹺車”。亦作“蹻車”。一種用于泥澤中乘馳的橇。
1.出自《海內十洲記·昆侖》昔禹治洪水既畢,乃乘蹺車度弱水而到此山,祠上帝於北阿,歸大功於九天。
14.
見“蹺怪”。亦作“蹺恠”。奇怪;可疑。
1.出自《城南柳》好是蹺怪!俺這渾家見了這先生,就會說話了,又似認得他一般。
2.出自《桃花女》這命不死,有些蹺怪。必是有人破了我的法,要搶我的買賣。
15.
中醫名詞。指捷舉手足。
1.出自《素問·異法方宜論》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
16.
中醫名詞。指蹺脈。中醫奇經八脈名。包括陽蹺,陰蹺。參見“蹺脈”。
1.出自《靈樞經·脈度》蹺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骨之后,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蹺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2.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效驗多狀
17.
見“蹺蹊”。奇怪;可疑。
1.出自《朱子語類》如一件事物相似,自恁地平平正正,更著不得些子蹺欹
2.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小娘子與那后生看見趕得蹺蹊,都立住了腳。
3.出自《邯鄲記·外補》稟老爺,??蹊了,原來老爺朦朧取旨,馳驛而回,被宇文老爺看破了奏上,圣旨寬恩免究。
4.出自《歧路燈》孝移見話頭蹺奇,茫然不知所以。
5.出自《山谷風煙》如今,沒有地主迫租追債,自盡了,定有蹺蹊。
18.
見“蹺蹊”。詭譎。
1.出自《朱子語類》如齊桓尚自白直,恁地假將去。至晉文公做了千般蹺蹊。所以夫子有“正、譎”之論。
19.
見“蹺蹊”。離奇。
1.出自《甲辰秋答朱元晦書》曹孟德本領一有蹺欹,便把捉天地不定,成敗相尋,更無著手處。
1.猶借鑒。
1.憑借,借助。
1.憑借,依賴。
中國國民經濟中對財產物資貨幣表現的通稱。有財政資金、信貸資金、基本建設資金、企業生產經營資金等形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時同資本”一詞通用。參見資本②”。
1.指金銀貨幣。盡,通"贐"。
1.語出《孝經.士》"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謂用尊敬父親的態度尊敬君王。
1.日用器具。
2.泛指各種設備。
1.依據;根據。
2.依托,依靠。
1.亦作"煮餅"。
2.猶湯面。
3.指煮面。
《世說新語·文學》載魏文帝曹丕令他弟弟曹植在走完七步之前做成一首詩,否則就要殺頭。曹植立即做了一首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遂以煮豆燃萁”比喻兄弟之間自相殘害。也泛指內部自相逼迫傷害。
1.煮海水為鹽。
2.煮沸海水。神話傳說,秀才張羽同龍女相約為夫婦,后受阻,張羽得寶物,煮沸大海,制服龍王,才得以成婚。
1.一種紅黃色的寶石。
也作焚琴煮鶴”。把鶴殺掉煮來吃,把琴當作柴來燒。喻糟蹋美好的事物或大煞風景的事正是憐香惜玉無情緒,煮鶴焚琴惹是非。
1.比喻糟蹋美好事物因而大殺風景之事。
1.煉膠。
1.煮鹽井之水(以為鹽)。
1.亦作"煑酒"。燙酒。
2.熱的酒。
1.棉麻纖維制品加工的一道工序。用化學方法蒸煮棉麻等組織纖維材料,以除去天然雜質,有利于漂白﹑染色和印花加工。
1.煮熬提煉。
1.亦作"煮面"。
2.猶湯面。
1.炊具。
1.把藥物制成粗末的散劑,加水煮湯,去渣服用,謂"煮散"。
1.見"煮白石"。
1.熬藥。
1.用雪水烹茶或造飯。
1.熬干含鹽分的水,提取食鹽。
1.藥物和水熬成汁液。
1.《新唐書.李績傳》"﹝績﹞性友愛,其姊病,嘗自為粥而燎其須。姊戒止。答曰'姊多疾,而績且老,雖欲數進粥,尚幾何?'"后因以"煮粥焚須"喻手足之愛。
1.囑其牽扳。
1.托付。
2.吩咐;叮囑。
1.叮囑,吩咐。
1.猶叮嚀。
1.囑托寄命。
1.囑托請求。
1.口囑心傳。
1.亦作"囑托"。
2.關說。
3.托付。
1.囑告。
1.囑托致意。
1.麈尾的柄。借指麈尾。
1.指麈尾。借指清談。
1.古人執麈尾而談,因敬稱他人之指點教誨為"麈教"。
1.猶高論。
1.執麈尾而清談。亦泛指閑居談論。
1.古人閑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在細長的木條兩邊及上端插設獸毛,或直接讓獸毛垂露外面,類似馬尾松。因古代傳說麈遷徙時,以前麈之尾為方向標志,故稱◇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不談時,亦常執在手。
1.謂高明的教誨。
1.高明的言教。
1.盡力觀賞。
1.注視。
1.注視。
1.注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