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器名。長桿一端有尖頭的刺擊武器。
1.出自《墨子·備城門》槍二十枚,周置二步中。
2.出自《大獵賦》口吞殳鋋,目極槍櫓。
3.出自《續事始》諸葛亮置木作槍,長二丈五尺,以鐵為頭。
2.
武器名。火銃,火槍。裝火藥和鐵砂的舊式槍。
1.出自《那里走?時代與我》槍與炸彈和血與肉打成一片的時候,總之是要來的。
3.
武器名。口徑在2厘米以下,發射子彈的武器。
1.出自《昨日的臨汾》你們沒有新式的槍么?
2.出自如:手槍、步槍、機關槍等。
4.
喻指武裝力量。
1.出自《戰爭和戰略問題》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
5.
性能或形狀像槍的器械或工具。
1.出自如:焊槍、電子槍、煙槍。
2.出自《文匯報》他先細心地以石膏固定好接口,這樣便可自如地一手持鏡框一手持焊槍操作了。
6.
樁。掘土除草的農具。
1.出自《國語·齊語》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镈,以旦暮從事於田野。
7.
削尖的竹木片。供編籬用。參見“槍纍”。
1.出自《文選·揚雄〈長楊賦〉》搤熊罷,拖毫豬,木擁槍累,以為儲胥。
2.出自《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三十韻》鈎陳摧僥道,槍累失儲胥。
3.出自《新唐書·吐蕃傳下》臧河之北川,贊普之夏牙也。周以槍累,率十步植百長槊,中剚大幟為三門,相距皆百步。
8.
特指茶樹初萌的嫩芽。
1.出自《麈史·詩話》閩人謂茶芽未展為槍,展則為旗,至二旗則老矣。
2.出自《避暑錄話》蓋茶味雖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謂之槍,稍敷而為葉者謂之旗。
3.出自《陳長公餉日鑄茶》詩日鑄標槍芽,月團卷旗避。
9.
突;沖撞。
1.出自《莊子·逍遙游》我決起而飛,槍榆枋。
2.出自《報任少卿書》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正惕息。
10.
見“槍替”。指考試時替別人作文章或答題。
1.出自《官場現形記》這位大人乃是個一竅不通的,只得請了槍手,代為槍替。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他到了考場時,是請人槍替做的。
11.
姓。漢代有槍傳。
1.出自《萬姓統譜?陽韻》槍,見《姓苑》。周時楚有趙烈侯賜歌者槍石田千畝;漢有槍傳。
1.寬恕,釋放。
1.指僧徒。
1.僧侶。
1.謂解除軍事行動。
1.佛門。
1.解悶。唐杜甫有《釋悶》詩。
1.猶淘米。
1.脫去冠冕。
2.引申為辭官。
1.解除危難。
2.解答詰難。
1.古代使者遠行,設酒脯,祭道神的禮節。
1.放心;免除思念。
1.謂消除辛勞。
1.指僧人和儒生。
1.釋放心神,無所計較。謂拋卻一切意念。
1.猶言舍生取義。
1.佛姓釋迦的略稱。亦指佛或佛教。
1.指佛事。
1.松散貌。
1.放手。前面多加否定詞,表示對某事物十分愛好。
1.猶讓位。
1.謂用通俗的話解釋。
1.梵語。佛教經典所稱諸天的天主或能天帝。即佛經所說忉利天之主。全稱釋迦提桓因陀羅,略稱"釋帝"或"帝釋"。
1.脫網。
2.指佛法。
1.離去本職。
2.用為贊輔朝政之稱。
1.放下書卷。
2.解釋詞語音﹑義的文字。唐陸德明有《經典釋文》。
3.指以楷書考釋篆﹑隸﹑草﹑行等書體。
1.丟下印信。謂辭官。
1.丟棄鞋子。喻舍棄微末之物。
1.消除心中的怨恨憤怒。
1.消除嫌隙。
1.解除危險。
1.指佛像。
1.指佛學。
1.謂以言詞自行解釋。
2.解釋字義。
1.消除疑問或疑難。
1.解釋義理;闡明意義。
2.解釋詞義或文義。亦指所解釋的文字。
3.指佛教教義。
1.謂消除怨恨。
1.寬赦。
1.謂釋放無罪被冤之人。
1.消除怨忿。
1.放下兵器。
1.猶言棄智忘身。謂超然物外,與世無爭。
1.佛教的宗旨。
1.謂解決疑難問題。
1.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是古印度釋迦族人,簡稱為"釋種"◇亦泛指佛教信徒。
2.即塞種。古族名。公元前第二世紀以前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帶,前第二世紀前期因大月氏人西遷,侵入其地,一部分南下征服羪賓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與新侵入的烏孫人混合。
1.僧徒的通稱。取釋迦弟子之意。
1.指佛教。
1.赦免罪行。
1.嗜欲;愛好。
1.北齊劉晝《新論.言菀》"文王嗜膽,曾晰嗜棗。膽苦棗酸,與眾異也。"后用以指特殊的嗜好。
1.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