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牆”。墻垣。
1.出自《管子·地員》地潤數(shù)毀,難以立邑置廧。
2.出自《墨子·經(jīng)說上》廧外之利害,未可知也。
3.出自《漢書·鄒陽傳》今人主沈諂諛之辭,牽帷廧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皂,此鮑焦所以憤于世也。
2.
同“嬙”。
1.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四》后宮十妃,皆衣縞舒,食粱肉,豈有毛廧、西施哉?
2.出自《說苑·尊賢》古者有毛廧、西施。
3.
筑墻;屏蔽。
1.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一》公宮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廧之。
2.出自《戰(zhàn)國策·楚策一》請效列城五,請悉楚國之眾以廧於齊。
1.光明燦爛。
1.一同上升。焜,通"昆"。
1.方言。木柴經(jīng)過燃燒后剩下的塊狀物,經(jīng)閉熄后而成。
1.明照;照耀。
2.光輝;輝煌。
3.螢火蟲的別名。
1.光輝;輝煌。
1.顯著;昭著。
1.光輝燦爛。
1.照耀;顯耀。
1.宮庭的美稱。
1.本為山名(即昆吾山),因以名其山之美石。
1.皆美石。
2.比喻杰出的人材。
1.即昆夷。古代戎族。
1.美玉。
1.比喻堅貞勁烈的品質(zhì)。
1.剃發(fā)并帶上腳鐐。古代的一種刑罰。
1.亦作"髠笞"。
2.古代刑罰。剃去須發(fā)﹐鞭打身體。
1.傳說中的牛妖名。
1.亦作"髠發(fā)"。
2.剃發(fā)。
1.亦作"髠放"。
2.猶髡流。
1.指僧人。
1.指僧人。
1.修剪和嫁接枝條。
1.亦作"髠截"。
2.猶髡刖。
3.砍去。
1.亦作"髠流"。
2.古代一種刑罰。剃去罪徒須發(fā)并流放邊地。
1.亦作"髠顱"。
2.剃去頭發(fā),光頭。
1.亦作"髠裸"。亦作"髠躶"。
2.謂脫去衣帽,剃去頭發(fā),露頂光身。
1.亦作"髠躶"。
2.見"髡裸"。
1.亦作"髠毛"。
2.謂拔去羽毛。
1.幼年。
1.亦作"髠奴"。
2.禿頭奴才。對僧人的蔑稱。
1.對尼姑的蔑稱。
1.亦作"髠藄"。
2.見"髡剔"。
1.亦作"髠鉗"。
2.古代刑罰。謂剃去頭發(fā)﹐用鐵圈束頸。
1.禿頭囚徒。對僧人的蔑稱。
1.指僧人。
1.亦作"髠僧"。
2.指僧人。因僧人不蓄發(fā)﹐故稱。
1.剃去頭發(fā)。
2.光頭。指僧徒。
1.指枝葉光禿的樹木。
1.亦作"髠k"。亦作"髠藄"。
2.謂剃去頭發(fā)。
1.亦作"髠頭"。
2.剃去頭發(fā)。
1.亦作"髠徒"。
2.禿頭刑徒。對僧人的蔑稱。
1.亦作"髠魋"。
2.去發(fā)。
1.丑牛貌。
1.亦作"髠翁"。
2.指老僧。
1.光頭赤足者。
1.謂受髡刑,剃去須發(fā)。
1.亦作"髠刑"。
2.古代一種剃去罪人須發(fā)的刑罰。
1.亦作"髠聐"。
2.指剃發(fā)和去除頰鬢之刑。
1.剃發(fā)與斷足之刑。
1.亦作"髠簪"。
2.指和尚和道士。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