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脫去冠冕。
2.引申為辭官。
1.南朝梁王志排行三,善真書;王彬排行六,善草書。二人之書,時稱"三真六草"。
1.亦作"三陳"。
2.指天陣﹑地陣﹑人陣。
1.三國魏征南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毋丘儉的合稱。
1.謂累次征召。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
1.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稱三正。《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陸德明釋文引馬融曰"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一說指天﹑地﹑人之正道。孔傳"怠惰棄廢天地人之正道。"也稱三統。
2.指夏﹑殷﹑周三代。
3.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蒼的三色射靶。
1.夏歷正月。
1.指漢末﹑三國時來華弘法的月氏高僧支讖﹑支亮和支謙三人。支謙受業于支亮,亮受業于支讖。當時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2.古印度因明學指組成比量的三個環節,即宗(立義),因(論證),喻(設譬)。
1.古印度因明學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稱三支。以因﹑喻論證宗,稱比量。整個論證過程稱三支比量。
1.芝為菌類植物,古人以為食之可長生,故多視為瑞草。三芝所指不一。(1)指參成芝﹑木渠芝﹑建木芝。晉葛洪《抱樸子.仙藥》"參成芝,赤色有光,扣之枝葉如金石之音,折而續之,即復如故。木渠芝,寄生大木上,如蓮花,九莖一叢,其味甘而辛。建木芝實生于都廣,其皮如纓蛇,其實如鸞鳥。此三芝得服之,白日升天也。"(2)指黃盧子﹑尋木華﹑玄液華。晉葛洪《抱樸子.仙藥》"黃盧子﹑尋木華﹑玄液華,此三芝生于泰山要鄉及奉高,有得而服之,皆令人壽千歲。"(3)指石芝﹑靈芝﹑肉芝。《文選.沈約》"淹留訪五藥,顧步佇三芝。"呂向注"三芝,石芝﹑靈芝﹑肉芝也。"
2.(4)指云芝﹑水芝﹑土芝。《藝文類聚》卷八七引晉嵇含《瓜賦》"世云三芝,瓜處一焉。故植根玉巖,潤葉飛泉,攬之者壽,食之者仙,是謂云芝;芙蓉振采,濯莖玄瀨,流葩映川,莫此為最,是謂水芝;甘瓜普植,用薦神祇,其名龍膽,其味亦奇,是謂土芝。"
1.三個直言敢諫的官員。指明代羅洪先﹑唐順之﹑趙時春。
2.三個直言敢諫的官員。指清代蘇廷魁﹑陳慶鏞﹑朱琦。
1.方言。扒手。活動于公共場所的一種小偷。
1.宋王珪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不建一策,當時目為"三旨相公"。以其上殿進呈,云取圣旨;皇帝可否訖,云領圣旨;退諭稟事者,云已得圣旨;故以此稱諷之。見《宋史.王珪傳》。
1.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問一言輒酬之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后因以"三紙無驢"謂文辭繁冗,連篇累牘而不得要領。
1.中指。
1.指三足烏。
2.指天﹑地﹑人鬼之禮。
1.三條原則;三項法則。
2.《戰國策.秦策二》"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后以"三至"謂謠言多次傳播,也會產生影響。
3.謂以游兵不時出入敵境,使敵困憊。
1.《三國志》的省稱。《三國志》,晉陳壽記載三國魏﹑蜀﹑吳歷史的著作。
1.指國力的強﹑弱﹑中三種等級。
2.三篇敕命文書。
1.指草制各種誥敕文書的能手。
1.《詩.周南.卷耳》有"陟彼崔嵬,我馬虺雙"﹑"陟彼高岡,我馬玄黃"﹑"陟彼砠矣,我馬瘏矣"三句,故后人合稱"三陟",形容旅途辛勞。
2.三次升官。
1.《史記.貨殖列傳》"﹝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言范蠡經商,一再家累巨萬◇用為發財致富之典實。
1.亦作"三致志"。
2.再三表達其意。
1.見"三致意"。
1.謂用盡心思,反復猜測。
1.三臣,三卿。
1.奏畢三章之樂,謂之"三終"。
2.唐代宴鄉貢士時歌《鹿鳴》之章﹐故以"三終樂"特指《詩·小雅·鹿鳴》之章。
1.宋名將種世衡之子,種古﹑種諤﹑種診三兄弟的合稱。
1.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跟隨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和打砸搶分子。
1.三種隆重的禮儀。指祭祀儀式中獻用祼﹑聲用升歌﹑舞用《武宿夜》。
2.三種隆重的禮儀。指夏﹑商﹑周三王之禮。
1.指衙門。舊時官衙有門三重,故稱。
1.古代親迎之禮。新郎親御婦車,車輪行三周匝,再交由御人駕御。
2.三度環繞。
3.三周年。
1.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
2.歌曲名。
1.樂府西曲歌名。
1.即《三洲歌》。
1.肘,度量詞。一肘一尺五寸,三肘為四尺五寸『班固《白虎通.圣人》"湯臂三肘,是謂柳翼,攘去不義,萬民蕃息。"一說一肘二尺,則三肘為六尺。
1."三珠樹"的略語。
2.比喻杰出的三兄弟。
3."三珠符"的略語。
1.元代兵符名。
1.漢代銅幣名。鑄于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建元五年停鑄。
1.浙江杭州靈隱山飛來峰東南的天竺山,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座寺院,合稱"三天竺",簡稱"三竺"。
1.三次斟酒。
2.指古代戰士上身﹑髀部﹑脛部的鎧甲相連以掩蔽全身。
3.三度會盟。
1.道家修煉以氣住﹑神住﹑形住為"三住"。唐施肩吾《三住銘》"氣住則神住,神住則形住,長生之道也。"宋范成大《次韻嚴子文見寄》"無心我正銘三住,有意君堪話四休。"一說"三住"指心住﹑氣住﹑神住。
1.三次瞄準。
2.三宗賭注。
1.唐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選,始集試觀書判,次面試觀察言貌,然后擬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報仆射,再由門下省上報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項程序,謂之"三注三唱"。見《通典.選舉志三》。
1.星名。
1.謂憂愁憤懣,離心離德。
2.騷亂叛離。
1.騷擾掠奪。
1.未閹割過的公馬。
1.騷動喧鬧。
1.未閹割過的公牛。
1.舊時對北方游牧民的蔑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