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亝”。亦作“斉”。
2.
整齊;平齊。
1.出自《易·說卦》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
2.出自《白虎通·禮樂》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
3.出自《臺城》詩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3.
引申指物體平直或兩者表面相平。
1.出自《長生殿·慫合》云中遙望鵲橋齊,隔河影半迷。
2.出自《南鄉子》詞正門前,春水初齊。
4.
指思想或行動一致;同心協力。
1.出自《孫子·九地》兵合而不齊。
2.出自《荀子·議兵》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
5.
正;正常。
1.出自《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公薨于路寢。路寢,正寢也。寢疾居正寢,正也。男子不絕于婦人之手,以齊終也。
6.
相同;一樣。
1.出自《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
2.出自《荀子·富國》賢齊則其親者先貴,能齊則其故者先官。
3.出自《宋書·謝靈運傳》其竹則二箭殊葉,四苦齊味。
7.
猶如;好像。
1.出自《水經注·涢水》穴中多鐘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
2.出自《洛陽伽藍記·平等寺》遂虐甚剖心,痛齊鉗齒。
8.
齊備;齊全。
1.出自《荀子·王霸》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無它故焉,四者齊也。
2.出自《送客之潞府》詩佳期別在春山里,應是人參五葉齊。
3.出自《紅樓夢》各屋子里丫頭們將燈火俱已點齊。
9.
一齊;都。
1.出自《史記·平準書》民不齊出於南畝。
2.出自《梁書·武帝紀上》文教與鵬翼齊舉,武功與日車并運。
3.出自《儒林外史》四人齊作了一個揖。
10.
召集;集合。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里正就齊了一班地方人,張家孝子扶從了扛尸的。
11.
陳列;并排。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耳聽朝歌北鄙靡靡之樂,齊靡曼之色。
2.出自《蜀都賦》馳逐相逢,周流往來,方轅齊轂,隱軫幽輵。
12.
謂布列。
1.出自《楚辭·招魂》菉蘋齊葉兮,白芷生。
13.
平等;平均。
1.出自《穀梁傳·襄公二十九年》閽,門者也,寺人也,不稱名姓。閽不得齊於人。
2.出自《鹽鐵論·地廣》今俱是民也,俱是臣也,安危勞佚不齊,獨不當調邪?
14.
平靜;寧息。
1.出自《城南感懷呈永叔》詩愁憤徒滿胸,嶸??不能齊。
15.
謂同某一線或點取齊。指高低一樣。
1.出自《夜飛鵲》詞兔葵燕麥,向殘陽,影與人齊。
2.出自《前漢書平話》且休斬,先剪頭發齊眉,將新衣剝了,頭面脫下,換與單薄衣服,貶在冷宮者!
3.出自《橋》那白嫩的圓面孔,眉毛上面齊著和霜一樣的帽邊。
4.出自又如:齊著根兒剪下來。
16.
告誡;戒飭。
1.出自《書·洛誥》予齊百工,伻從王于周。
2.出自《尚書箋》齊,飭也。
17.
整治;整理。
1.出自《荀子·富國》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
2.出自《禮記·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3.出自《西郊》詩傍架齊書帙,看題檢藥囊。
18.
傳說中的古樂曲。
1.出自《禮記·樂記》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
19.
古國名。公元前11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春秋初期國力富強,成為霸主。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為秦所滅。
20.
古地名。今山東省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和膠東半島地區,為戰國時齊地,漢以后仍沿稱為齊。
21.
朝代名。南北朝時代,南朝蕭道成代宋為帝,國號齊,史稱南齊;北朝高洋代北魏為帝,國號齊,史稱北齊。
22.
唐末起義軍領袖黃巢所建的政權。
23.
通“臍”。肚臍。
1.出自《左傳·莊公六年》若不早圖,后君噬齊。
2.出自《莊子·大宗師》頤隱於齊,肩高於頂。
3.出自《素問·腹中論》肓之原在齊下。
24.
通“臍”。比喻漩?。
1.出自《莊子·達生》與齊俱入,與汩偕出。
25.
通“臍”。當中;中央。
1.出自《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齊,謂中央之國。
2.出自《列子·黃帝》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
26.
通“臍”。適中。
1.出自《管子·正世》治莫貴於得齊。制民急則民迫……緩則縱。
2.出自《淮南子·詮言訓》善博者,不欲牟,不恐不勝,平心定意,捉得其齊。
1.騎馬行進。
1.同"騎鶴上揚州"。
1.典出漢劉向《列仙傳.葛由》"葛由,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旦,乘木羊入西蜀。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綏山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后以"騎羊"稱得道成仙。
1.相傳古代有五仙人騎五色羊執六穗秬來到廣州。見《太平寰宇記.嶺南道一.廣州》引《續南越志》◇因以"騎羊執穗"為詠廣州的典故。
1.指仙人。
1.駐扎騎兵的城邑。
1.驛站的車馬。借指乘馬傳遞公文或信件的人。
1.指乘馬傳遞文件或書信的人。
1.見"騎赤鯉"。
1.從上個月末下到下個月的雨。因跨兩個月,故稱。
1.乘云;駕云。
1.騎馬作戰。
1.比喻擅長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遭致意外的失敗。語出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為禍。"
1.驛馬。借指乘馬傳送公文的人。
1.謂夾屎走。豬即豕;豕與屎諧聲。喻驚惶之至。
1.《后漢書.郭伋傳》"伋前在并州,素結恩德,及后入界,所到縣邑,老幼相攜,逢迎道路……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后因以"騎竹"為稱美州郡地方官吏施行仁政。
2.《后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載費長房從仙人壺公入深山學道,后"長房辭歸,翁與一竹杖曰'騎此任所之,則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長房乘杖,須臾來歸"◇因以"騎竹"指仙家出行。
3.見"騎竹馬"。
1.古時兒童常相與騎竹馬為戲,后因用作詠兒童生活與友誼的典故。
1.騎兵。
1.乘坐。
1.亦作"棊博"。
2.猶博弈。棋,圍棋;博,六博。
像棋盤上的棋子那樣散布。形容分布多而密星羅棋布|高爐棋布放霞光。
1.謂如對弈雙方所著棋子般交錯對峙。
1.亦作"棋布星陳"。同"棋布星羅"。
1.亦作"棋布星羅"。
2.像棋子般分布,像星星般羅列。形容多而密集。
1.亦作"棊炒"。
2.面粉制的一種食品。
1.下棋的對手。
1.亦作"棋處"。
2.如棋子一樣散處。
1.像棋子般錯落分布。形容繁多。
1.弈棋錯走一步,使得全盤棋輸掉。比喻人們處理事情稍有不慎,會把整個事情弄糟。
1.彩燈;花燈。
1.技藝高超的弈棋對手。
1.亦作"棊法"。
2.弈棋之法。亦指布局﹑應變與制勝的棋藝。
1.比喻彼此本領不相上下。
1.亦作"棋逢對手"。
2.猶言棋逢敵手。
1.謂棋藝高人一籌,使對方窘迫被動。
1.猶棋品。
1.棋手。
1.下棋的造詣。
1.棋盤上的方格。
1.如棋盤一樣橫豎成行,界畫分明。
1.舉行棋藝比賽的集會。
1.亦作"棊家"。
2.善弈棋者。
1.亦作"棊劫"。
2.圍棋的劫爭。亦用以喻爭戰。
1.關于棋術的專書。亦指棋術。敦煌寫本中有《棋經》一卷(s5574號),存169行,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棋經》七篇,第二部分是梁武帝的《棋評要略》。宋張靖著有《棋經十三篇》。
1.亦作"棊局"。
2.棋盤。古代多指圍棋棋盤。
3.指弈棋。
4.指在棋盤上布子的形勢。
5.比喻世局。
1.善弈棋的人。
1.弈棋的本領。
1.亦作"棋奩"。
2.盛棋子的盒子。
1.亦作"棊列"。
2.如棋子般布列。
1.猶棋友。唐元稹有《酬段丞與諸棋流會宿弊居見贈二十四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