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亝”。亦作“斉”。
2.
整齊;平齊。
1.出自《易·說卦》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
2.出自《白虎通·禮樂》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
3.出自《臺城》詩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3.
引申指物體平直或兩者表面相平。
1.出自《長生殿·慫合》云中遙望鵲橋齊,隔河影半迷。
2.出自《南鄉子》詞正門前,春水初齊。
4.
指思想或行動一致;同心協力。
1.出自《孫子·九地》兵合而不齊。
2.出自《荀子·議兵》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
5.
正;正常。
1.出自《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公薨于路寢。路寢,正寢也。寢疾居正寢,正也。男子不絕于婦人之手,以齊終也。
6.
相同;一樣。
1.出自《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
2.出自《荀子·富國》賢齊則其親者先貴,能齊則其故者先官。
3.出自《宋書·謝靈運傳》其竹則二箭殊葉,四苦齊味。
7.
猶如;好像。
1.出自《水經注·涢水》穴中多鐘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
2.出自《洛陽伽藍記·平等寺》遂虐甚剖心,痛齊鉗齒。
8.
齊備;齊全。
1.出自《荀子·王霸》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無它故焉,四者齊也。
2.出自《送客之潞府》詩佳期別在春山里,應是人參五葉齊。
3.出自《紅樓夢》各屋子里丫頭們將燈火俱已點齊。
9.
一齊;都。
1.出自《史記·平準書》民不齊出於南畝。
2.出自《梁書·武帝紀上》文教與鵬翼齊舉,武功與日車并運。
3.出自《儒林外史》四人齊作了一個揖。
10.
召集;集合。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里正就齊了一班地方人,張家孝子扶從了扛尸的。
11.
陳列;并排。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耳聽朝歌北鄙靡靡之樂,齊靡曼之色。
2.出自《蜀都賦》馳逐相逢,周流往來,方轅齊轂,隱軫幽輵。
12.
謂布列。
1.出自《楚辭·招魂》菉蘋齊葉兮,白芷生。
13.
平等;平均。
1.出自《穀梁傳·襄公二十九年》閽,門者也,寺人也,不稱名姓。閽不得齊於人。
2.出自《鹽鐵論·地廣》今俱是民也,俱是臣也,安危勞佚不齊,獨不當調邪?
14.
平靜;寧息。
1.出自《城南感懷呈永叔》詩愁憤徒滿胸,嶸??不能齊。
15.
謂同某一線或點取齊。指高低一樣。
1.出自《夜飛鵲》詞兔葵燕麥,向殘陽,影與人齊。
2.出自《前漢書平話》且休斬,先剪頭發齊眉,將新衣剝了,頭面脫下,換與單薄衣服,貶在冷宮者!
3.出自《橋》那白嫩的圓面孔,眉毛上面齊著和霜一樣的帽邊。
4.出自又如:齊著根兒剪下來。
16.
告誡;戒飭。
1.出自《書·洛誥》予齊百工,伻從王于周。
2.出自《尚書箋》齊,飭也。
17.
整治;整理。
1.出自《荀子·富國》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
2.出自《禮記·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3.出自《西郊》詩傍架齊書帙,看題檢藥囊。
18.
傳說中的古樂曲。
1.出自《禮記·樂記》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
19.
古國名。公元前11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春秋初期國力富強,成為霸主。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為秦所滅。
20.
古地名。今山東省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和膠東半島地區,為戰國時齊地,漢以后仍沿稱為齊。
21.
朝代名。南北朝時代,南朝蕭道成代宋為帝,國號齊,史稱南齊;北朝高洋代北魏為帝,國號齊,史稱北齊。
22.
唐末起義軍領袖黃巢所建的政權。
23.
通“臍”。肚臍。
1.出自《左傳·莊公六年》若不早圖,后君噬齊。
2.出自《莊子·大宗師》頤隱於齊,肩高於頂。
3.出自《素問·腹中論》肓之原在齊下。
24.
通“臍”。比喻漩?。
1.出自《莊子·達生》與齊俱入,與汩偕出。
25.
通“臍”。當中;中央。
1.出自《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齊,謂中央之國。
2.出自《列子·黃帝》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
26.
通“臍”。適中。
1.出自《管子·正世》治莫貴於得齊。制民急則民迫……緩則縱。
2.出自《淮南子·詮言訓》善博者,不欲牟,不恐不勝,平心定意,捉得其齊。
1.春秋魯美人之名。
1.經商。
2.商人。
3.現多指現買現賣的小商人。
1.秋風,西風。
1.供商船往來停靠,辦理客貨運輸業務的港口。
1.悲涼的歌。商聲凄涼悲切,故稱。《淮南子.道應訓》"寧戚飯牛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而疾商歌。桓公聞之﹐撫其仆之手曰'異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車載之。"后以"商歌"比喻自薦求官。
1.鳥名,即倉庚。
1.古代九章算術之一,即測量體積,計算工程用工的方法。
2.泛指計算。
1.商賈,商人。
2.指商業。
1.舊時官商共營的股份公司中,商人投資的股份稱商股。
1.用金錢買得官爵的商人。
1.商鞅與管仲的并稱。
1.商界的不良分子。
1.商鞅與韓非的并稱。
1.商店。
1."商山四皓"的省稱,借指高士。
1.和解。
1.十干中"庚"的別稱。
1.謂伊尹和周公。
1.古稱至中國經商的胡人。多指粟特﹑大食商人。
1.猶商官。
1.商人為了維護其利益而組成的團體。
1.猶貨物。
1.草名。《爾雅.釋草》"髦,顛蕀"晉郭璞注"細葉有刺,蔓生,一名商蕀。《廣雅》云'女木也。'"《本草綱目》作"顛棘",謂即天門冬。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天虋冬》。
1.清代因經商而留居其地,子孫戶籍準附編于行商之省分,稱"商籍"。
1.商量,商議。
1.謂用干魚祭祀。
1.即商朝。
2.商人。
商人商賈大亨|商賈之家,必有儲蓄。
1.商鑒。
1.商品檢驗的簡稱。為確定進出口商品的質量是否符合規定標準或交易條件所進行的檢驗。
1.猶殷鑒。原意是殷人滅夏,殷人的子孫應該以夏的滅亡作為鑒戒◇來泛指可以作為后人鑒戒的往事。宋人諱太祖父弘殷之名,改殷作商。
1.亦作"商校"。
2.研究比較。
3.品評。
1.秋令時節。
1.從事商業者的總稱。
1.商量借用。
1.蟲名,即馬蚿,又稱馬陸。
1.商量決定。
1.舜之子。相傳舜以商均不肖,乃使伯禹繼位。事見《孟子.萬章上》﹑《史記.五帝本紀》。常與堯子丹朱并用為不肖子之典實。
1.商旅。
1.市場上買賣雙方的介紹人。
1.即"十四行詩"。商籟,法文sonnet的音譯。
1.指商山四皓。
1.猶商旅,行商。
1.經商的利潤。
1.商決;計議;討論。
2.意見;辦法。
3.估計,估量。
4.準備。
5.買賣時還價。
1.《書.說命上》載,商王武丁任用傅說為相時,命之曰"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孔傳"霖,三日雨。霖以救旱。"謂依為濟世之佐◇以"商霖"為稱譽大臣之詞。
1.即商山。
1.道家五行神之一。
1.多年生粗壯草本。根粗大,塊狀。夏秋開花,白色,漿果,紫黑色。根可入藥,俗稱"章柳根"。性寒,味苦,有毒。中醫學上用為逐水藥。
1.商人進行遠方販運貿易所行經的路線,特指中世紀以前的陸上通商道路而言。其中最著名而重要者即古代橫貫亞洲大陸的絲綢之路。此外在亞洲內部特別是蒙古﹑中與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等地,非洲的東部﹑北部和中部,以及歐洲各地,也都有商路縱橫分布。近代交通運輸發展后,舊有商路的作用逐漸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