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整齊,東西一頭平或排成一條直線。
2.
形容詞
全;完備。
3.
形容詞
同樣;一致。
4.
副詞
副詞,同時,一起。
5.
動詞
達到同樣的高度,跟某一點或某一直線一般平。
6.
名詞
周代諸侯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在今山東省北部、東部和河北省東南部。
7.
名詞
朝代名。①南朝之一,蕭道成所建立(公元479—502年)。②北朝之一,高洋所建立(公元550—577年),史稱北齊。
8.
名詞
姓。
9.
名詞
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所建國號。
10.
名詞
指合金。
1.
亦作“亝”。亦作“斉”。
2.
整齊;平齊。
1.出自《易·說卦》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
2.出自《白虎通·禮樂》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
3.出自《臺城》詩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3.
引申指物體平直或兩者表面相平。
1.出自《長生殿·慫合》云中遙望鵲橋齊,隔河影半迷。
2.出自《南鄉子》詞正門前,春水初齊。
4.
指思想或行動一致;同心協力。
1.出自《孫子·九地》兵合而不齊。
2.出自《荀子·議兵》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
5.
正;正常。
1.出自《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公薨于路寢。路寢,正寢也。寢疾居正寢,正也。男子不絕于婦人之手,以齊終也。
6.
相同;一樣。
1.出自《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
2.出自《荀子·富國》賢齊則其親者先貴,能齊則其故者先官。
3.出自《宋書·謝靈運傳》其竹則二箭殊葉,四苦齊味。
7.
猶如;好像。
1.出自《水經注·涢水》穴中多鐘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
2.出自《洛陽伽藍記·平等寺》遂虐甚剖心,痛齊鉗齒。
8.
齊備;齊全。
1.出自《荀子·王霸》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無它故焉,四者齊也。
2.出自《送客之潞府》詩佳期別在春山里,應是人參五葉齊。
3.出自《紅樓夢》各屋子里丫頭們將燈火具已點齊。
9.
一齊;都。
1.出自《史記·平準書》民不齊出於南畝。
2.出自《梁書·武帝紀上》文教與鵬翼齊舉,武功與日車并運。
3.出自《儒林外史》四人齊作了一個揖。
10.
召集;集合。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里正就齊了一班地方人,張家孝子扶從了扛尸的。
11.
陳列;并排。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耳聽朝歌北鄙靡靡之樂,齊靡曼之色。
2.出自《蜀都賦》馳逐相逢,周流往來,方轅齊轂,隱軫幽輵。
12.
謂布列。
1.出自《楚辭·招魂》菉蘋齊葉兮,白芷生。
13.
平等;平均。
1.出自《穀梁傳·襄公二十九年》閽,門者也,寺人也,不稱名姓。閽不得齊於人。
2.出自《鹽鐵論·地廣》今具是民也,具是臣也,安危勞佚不齊,獨不當調邪?
14.
平靜;寧息。
1.出自《城南感懷呈永叔》詩愁憤徒滿胸,嶸??不能齊。
15.
謂同某一線或點取齊。指高低一樣。
1.出自《夜飛鵲》詞兔葵燕麥,向殘陽,影與人齊。
2.出自《前漢書平話》且休斬,先剪頭發齊眉,將新衣剝了,頭面脫下,換與單薄衣服,貶在冷宮者!
3.出自《橋》那白嫩的圓面孔,眉毛上面齊著和霜一樣的帽邊。
4.出自如:齊著根兒剪下來。
16.
告誡;戒飭。
1.出自《書·洛誥》予齊百工,伻從王于周。
2.出自《尚書箋》齊,飭也。
17.
整治;整理。
1.出自《荀子·富國》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
2.出自《禮記·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3.出自《西郊》詩傍架齊書帙,看題檢藥囊。
18.
傳說中的古樂曲。
1.出自《禮記·樂記》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
19.
古國名。公元前11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春秋初期國力富強,成為霸主。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為秦所滅。
20.
古地名。今山東省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和膠東半島地區,為戰國時齊地,漢以后仍沿稱為齊。
21.
朝代名。南北朝時代,南朝蕭道成代宋為帝,國號齊,史稱南齊;北朝高洋代北魏為帝,國號齊,史稱北齊。
22.
唐末起義軍領袖黃巢所建的政權。
23.
通“臍”。肚臍。
1.出自《左傳·莊公六年》若不早圖,后君噬齊。
2.出自《莊子·大宗師》頤隱於齊,肩高於頂。
3.出自《素問·腹中論》肓之原在齊下。
24.
通“臍”。比喻漩?。
1.出自《莊子·達生》與齊具入,與汩偕出。
25.
通“臍”。當中;中央。
1.出自《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齊,謂中央之國。
2.出自《列子·黃帝》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
26.
通“臍”。適中。
1.出自《管子·正世》治莫貴於得齊。制民急則民迫……緩則縱。
2.出自《淮南子·詮言訓》善博者,不欲牟,不恐不勝,平心定意,捉得其齊。
1.補救失誤。
1.救濟施舍。
1.匡救時弊。
1.匡救時弊,糾正風氣。
1.基督教(新教)的一個社會活動組織。1865年由牧師布斯創立于倫敦。該組織以救濟貧困為主旨,廣泛進行宗教宣傳,招收教徒,并舉辦"慈善"事業。1878年起仿效軍隊形式進行編制,教徒稱"軍兵",教士稱"軍官"。1880年正式定名為"救世軍",后發展到歐美各國。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
1.獲救釋放。
1.猶防守。謂加強守備以自救。
1.唐文學家溫庭筠才思敏捷,科舉考試時多代人作文,人稱"救數人"。
救活將死的,照顧受傷的~,是醫務人員的職責。
1.亦作"救息"。
2.撲滅。
1.援助糧餉。
比喻幫助人脫離苦難的集體或個人。
1.見"救恤"。
1.挽救;療治。
1.救護中暑的人。
1.阻止,防御。
援救。
1.古代迷信,遇月食,以為是陽侵陰,必以矢射日,祈禱鼓噪,稱"救月"。
1.見"救災"。
1.匡正;糾正。
1.糾正,阻止。
醫治使脫離危險全力~傷員。
1.指春秋時楚人卞和。
2.指和氏璧。
1.按次序歸位。
2.比喻處于或置于合適的位次。
做伴;搭伴我想跟你~進城。
1.就征。
到吃飯地方去吃飯他們幾個在機關食堂~。
1.猶臨蓐﹐分娩。
2.起草﹐屬稿。
1.登車。
1.造就﹐養成。
1.被逮捕。
〈書〉上路;動身束裝~ㄧ來信催促立即~。
1.猶言骨子里。
1.指免職回家。
1.猶就田。
1.就里﹐內中。
1.被處死刑。
聽從支配和控制迫使~。
1.猶就谷。
1.受封。
1.接受安撫。
1.從師。語出《禮記.由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記。"鄭玄注"外傅﹐教學之師也。"
2.宋代設置在京的學校名。
1.受綁﹐受擒。
1.口語。從根本上說﹐本來。
1.成就功業。
1.應舉。
1.謂荒年到有收成的地方去就食。
1.臨產時移住側室分娩。引申指生子。
2.謂赴宮廷治事之所。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墓志》"始弘就館之禮,即授登壇之策。"后用以稱到主人家授徒或充幕僚。
1.喻乘便或順勢行事。
1.靠攏﹐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