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無聲或小聲哭。
2.
名詞
眼淚。
1.
無聲流淚或低聲而哭。
1.出自《易·屯》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2.出自《論衡·龍虛》泣之者,痛其極也。
3.出自《前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4.出自《心蕊》我嫌京戲鑼鼓太響,不喜歡它,可是對于如泣如訴,飽含著萬種柔情的昆腔曲調卻非常喜愛。
2.
眼淚。參見“泣涕”。
1.出自《九嘆·憂苦》涕流交集兮,泣下漣漣。
2.出自《求追贈考妣狀》臣游學之初,違離者久,率常殞泣,幾至喪明。
3.出自《沈秀英傳》予覽竟,泣數行下。
3.
憂傷。
1.出自《太玄·裝》次八季仲播軌泣于之道。
4.
星座名。共二星,屬虛宿。
1.出自《晉書·天文志上》虛南二星曰哭,哭東二星曰泣,泣、哭皆近墳墓。
1.辨別品味。
1.辯說的言辭。辨﹐通"辯"。
1.長于說理而簡明扼要。辨﹐通"辯"。
1.宋代書法家米芾被人以顛狂為由彈劾﹐米芾乃上書自辯。辨﹐通"辯"。世稱"辨顛帖"。
1.以釣為喻﹐論說用人之道。辨﹐通"辯"。《六韜.文師》載周文王獵于渭水之陽﹐遇姜太公垂釣于野。太公向文王進言﹐以為"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君王只有不惜爵祿網羅人才﹐才能使"天下歸之"。文王深以為然﹐遂拜太公為師。
1.辨訛訂訛。
1.分辨裁斷﹔分辨判斷。
1.辯論答對。辨﹐通"辯"。
1.辨明謬誤。
1.轉換﹐變更。辨﹐通"變"。
1.辨別四方。
1.科舉時代士人因犯法革去功名﹐后由于申辯而得以恢復﹐謂之"辨復"。辨﹐通"辯"。
1.頒布。辨﹐通"班"。
1.見"辯哥"。
1.謂言談或寫作敏捷流利。辨﹐通"辯"。
1.符合﹐契合。指論說的道理與事實相符。辨﹐通"別"。
1.辨明核實。
2.明晰翔實。
1.辦理監督。
2.治理修護﹐修治。
3.照顧維護。
1.擘畫﹐籌劃。
1.聰明而富于辯才。辨﹐通"辯"。
1.辨別疑惑﹐解除疑惑。
1.謂能說會道﹐好矯情立異作激切之辭。辨﹐通"辯"。
1.查問﹐查辦。
2.辯難詰問。辨﹐通"辯"。
1.亦作"辨絜"。
2.明白簡潔。
1.能言善辯﹐才思敏捷。辨﹐通"辯"。
1.分辯解釋。辨﹐通"辯"。
2.辨別理解。
1.謂置辦飯食。
1.辨明栽決。
1.明辨果決。譎﹐通"決"。
1.利口﹐利嘴。辨﹐通"辯"。
1.普遍搜求。辨﹐通"徧"。
1.分辨。
1.辨析義理﹐說明道理。
2.辨別是非。
3.申辯。辨﹐通"辯"。
1.指文辭華美綺麗。辨﹐通"辯"。
1.言辭流利﹐能言善辯。辨﹐通"辯"。
1.清楚﹐明白。
1.把對人進行考查后所作的鑒定加以認真分析。
2.辨析論說。
3.辯駁爭論。辨﹐通"辯"。
4.猶議論。辨﹐通"辯"。
1.能言善辯﹐才思敏捷。辨﹐通"辯"。
1.辯駁﹑問難。辨﹐通"辯"。
1.分辯﹐辯解。辨﹐通"辯"。
1.明辨博洽。
1.明辨而切當。
1.即辯人。辨﹐通"辯"。
根據特點辨別,做出判斷,以便找出或認定某一對象~筆跡 ㄧ照片已凝不清,無法~。
1.辨別天象。
1.古代傳說中辯論太陽離地遠近的故事。《列子.湯問》﹕"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后因以"辨日炎涼"謂兒童的聰明早慧。
1.猶言口若懸河。辨﹐通"辯"。
1.見"辨如懸河"。
1.猶黎明。謂天色將明﹐能辨清東西的時候。
2.察看臉色。
1.能言善辯的口才。辨﹐通"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