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書〉庶幾;差不多。
1.
亦作“汽”。
2.
干涸。
1.出自《易·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2.出自《抱樸子·詰鮑》汔淵剖珠,傾巖刊玉。
3.
盡;完成。參見“汔盡”。
1.出自《桯史·部胥增損文書》﹝張氏﹞問其故,胥不肯泄,曰:“君第汔事,何庸知我?!?/p>
4.
副詞。庶幾;差不多。
1.出自《詩·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2.出自《答趙安撫書》哀我人斯,汔可勞止。
5.
副詞。終竟;一直。
1.出自《上揚州韓資政啟》汔由恩臨,得以理去。
2.出自《隱居通議·雜錄》若時得人,號稱最盛,至元佑而裕于所用,汔至隆平。
3.出自《圣武記》終年在洋奔逐,汔無成效。
4.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關于小說目錄兩件》不久復遭排擯,自閩走粵,汔無小休,況乃披覽。
6.
介詞。至,到。
1.出自《新唐書·藩鎮傳·田承嗣》兩軍相持,自秋汔冬。
2.出自《進〈金史〉表》嘗循初而汔終,因考功而論德。
3.出自《汪氏耕蔭義莊記》吾鄉范文正公守杭郡,置義田,立義莊貯租,汔今且九百年,世被其澤。
1.《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謂臣民心在朝廷,關心國事。魏闕,古代天子和諸侯宮外的樓觀,其下懸布法令,因以代稱朝廷。
用于治療嚴重房室傳導阻滯和竇房結功能不全的一種電脈沖發生器。能按一定的頻率發出電脈沖,刺激心肌,使心房和心室有節奏地興奮和收縮。
1.佛教語。謂為心所生。
2.泛指主觀想象。
1.謂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
1.氣度狹小。
1.見"心在魏闕"。
1.喻指對事物得失的取舍。
2.攻心之戰。
3.心中恐懼而戰栗。
1.口中不言而以情態進行挑逗。多形容女人輕佻之狀。
彼此心里都明白,不用說出來聽到這番話,大家心照不宣,各自出發了。
1.見"心照神交"。
1.謂彼此思想相通,情投意合。
1.指對弈。
1.心意純正不偏。
1.佛教語。謂自心印證。
1.心智。知,同"智"。
1.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九"《翰林盛事》云'王勃所至,請托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筆耕。'"本謂為人撰文獲得一定報酬,后亦以指賣文為生。參閱唐李肇《翰林志》。
1.形容性情直爽,有話就說。
1.見"心直口快"。
1.意志;志氣。
2.心意。
3.心性,性情。
1.謂控制心意,不輕舉妄動。
2.猶心喪。
1.謂不用法度,而憑主觀意愿治理政事。
1.心性;氣質。
1.頭腦聰明。
2.才智;智慧。
3.指腦力,神志。
1.中心點。
2.心里。
1.謂對于事情心里有大概的了解或處理起來有一定的把握。
1.猶心切。
2.謂思慮過多。
1.佛教語。佛的神咒有大咒﹑小咒和一字咒三種。一字咒又稱心咒。咒為佛菩薩心中精要之法,故稱。
2.泛指咒。
1.佛教語。喻指清凈如明珠的心性。
1.謂心思專一。
1.謂心思笨拙,不善言談』,同"笨"。
1.內心。
2.指物體中心的部分。
3.指餡子。
4.方言。食用的動物的心臟。
1.即心字香。
1.爐香名。
1.佛教宗派名。即禪宗。禪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為標的,故稱。
1.佩服,傾倒。
2.心里陶醉。
1.形容極其迷戀。
1.見"心醉魂迷"。
1.歡欣。
1.歡暢。
1.欣喜感戴。
1.歡欣舞蹈。
1.歡樂。
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次戰役。1937年10月1日,日軍第五師團及關東軍一部突破長城防線,向太原進犯。中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和前敵總指揮衛立煌在忻口地區組織防御。13日,日軍五萬余人在飛機、坦克支援下,猛攻忻口西北側南懷化陣地。中國守軍頑強抗擊,雙方傷亡較大,中國守軍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師長劉家騏英勇殉國。與此同時,日軍一部向大白水猛攻,先后占領娘子關、榆次、平定。忻口守軍于11月2日撤退。8日,太原失守。
1.快樂。
1.高興而仰慕。
1.猶悲喜。
1.悅服仰慕。
1.歡樂幸福。
1.喜悅貌;愉快貌。
1.高興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