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窮,收入少,生活困難,跟“富”相對。
2.
動詞
缺少;不足。
3.
形容詞
舊時僧道自稱的謙辭。
4.
名詞
(Pín)姓。
5.
形容詞
廢話很多,絮叨可厭。
6.
形容詞
小氣,不大方。
7.
形容詞
土音重。
1.
缺少財物;貧困。與“富”相對。
1.出自《書·洪范》六極……四曰貧。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下》得士者富,失士者貧。
3.出自《酬皇甫賓客》詩性慵無病常稱病,心足雖貧不道貧。
4.出自《感懷》詩國破方知人種賤,義高不礙客囊貧。
2.
貧民;貧家。
1.出自《左傳·昭公十四年》分貧振窮。
2.出自《答寇十一惠朱櫻》詩厚味非貧具,先嘗愧客閑。
3.出自《紅樓夢》如今上了年紀,越發憐貧恤老的了。
4.出自《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故恤貧緩賦,省繇慎獄。
3.
使貧窮。
1.出自《莊子·大宗師》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
4.
匱乏;不足。
1.出自《慎子·外篇》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
2.出自《吳都賦》畢天下之至異,訖無索而不臻,溪壑為之一罄,川瀆為之中貧。
3.出自《懷舍弟墨》詩一身若連枝,葉葉相依因;樹大枝葉富,樹小枝葉貧。
5.
絮煩可厭。
1.出自《紅樓夢》賈母笑道:“真真這鳳丫頭,越發煉貧了!”
2.出自《三俠五義》雨墨道:“你好貧呀!什么多少,你搭一壇來當面嘗。”
3.出自《縣報記者》還是那句說貧了的老話,得踏實,得努力。
6.
自稱的謙辭。參見“貧道”、“貧僧”、“貧尼”。
1.出自《晉書·王坦之傳》初,坦之與沙門竺法師甚厚,每共論幽明報應,便要先死者當報其事。后經年,師忽來云:“貧道已死,罪福皆不虛。惟當勤修道德,以升濟神明耳。”言訖不見。
2.出自《法苑珠林》難云:“貧道自出家來,未嘗飲酒。”
3.出自《避暑錄話》晉宋間,佛學初行,其徒猶未有僧稱,通曰道人……“貧道”亦是當時儀制,定以自名之辭,不得不稱者,疑示尊禮,許其不名云爾,今乃反以名相呼而不諱,蓋自唐已然,而“貧道”之言廢矣。
4.出自《七修類稿·事物六·鄭老遇仙》頃間,見一黃冠豐體長髯者,飄飄然至神前而揖,徘徊乃出。鄭曳其裾,懇以求度,黃冠曰:“貧道無能,偶遇神祠,特入瞻仰,何以度汝?”
5.出自《花月痕》采秋便問道:“煉師何來?”道姑笑道:“貧道云游之人,腳跟無定,是從來處來。”
6.出自《朝野僉載》〔北齊稠禪師〕曰:“陛下將殺貧僧,恐山中血污伽藍,故此谷口受戮。”
7.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法聰頻勸,道:“先輩休胡想,一一話行藏,不是貧僧說謊。”
8.出自《儒林外史》滕和尚請屠戶坐下,言及:“前日新中的范老爺得病在小庵里,那日貧僧不在家,不曾候得。”
9.出自《錦箋記·協計》[老旦上:]貧尼極樂庵庵主是也。
10.出自《冬青樹·畫壁》[老旦尼裝上:]貧尼天圣寺主持是也。
11.出自彈詞《再生緣》玄空:請問小姐,哪一殿先進香?待貧尼吩咐徒弟裝香點燭。
7.
指以為貧窮。
1.出自《聊齋志異·封三娘》夫人貧之,竟不商女,立便卻去。
1.貧瘠磽薄。
1.謂瘦弱骨立。
1.瘠薄的鹽堿地。
2.指土地貧瘠磽薄。
1.儉薄。墨家主張薄葬﹐故稱"瘠墨"。語本《荀子.禮論》"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刻死而附生謂之墨。"楊倞注﹕"瘠﹐薄。"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墨者﹐墨子之教﹐以薄為道也。瘠亦儉薄之意。"又《樂論》﹕"亂世之征……其養生無度﹐其送死瘠墨。"
1.貧困饑餓。
1.謂瘦弱的牛覆壓在小豬上﹐小豬必死。比喻強國雖德衰﹐兵臨弱國﹐弱國亦亡。語本《左傳.昭公十三年》"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在﹐雖以無道行之﹐必可畏也﹐況其率道﹐其何敵之有!牛雖瘠﹐僨于豚上﹐其畏不死。"杜預注﹕"僨﹐仆也。"孔穎達疏﹕"前覆曰仆。言牛倒豚上﹐豚必死也。言牛雖瘠者﹐謂魯以晉為無德輕之﹐故以瘦牛自喻。"
1.瘦弱的磐豬。比喻弱小民族或國家。
1.瘦弱疲憊。
1.貧困。
1.損削元氣。
1.猶毀瘠。謂哀傷過度而消瘦。
1.貧瘠磽薄。謂土地堅硬不肥沃。
1.瘠土。
1.瘦弱;衰弱。
1.謂損其容貌。
1.瘦削﹐不肥胖。
2.(土地)不肥沃。
不肥沃的田地。
1.不肥沃的土地。
1.貧窮衰亡。
1.瘠薄狹隘。
1.瘦弱的形體。
2.謂損其身體。
1.容顏消瘦。
1.內容貧乏而辭句堆砌冗長。
1.因患病而瘦弱。
多年生草本植物,莖上有節,葉子互生,心臟形,花小而密,結蒴果。莖和葉有魚腥氣。全草入藥。也叫魚腥草。
1.叢聚貌;簇聚貌。
1.恭敬而又局促不安。
2.徘徊不進貌。
1.恭敬而敏捷貌。
2.惶懼不安貌。
3.慚愧貌。
1.局促,拘束。
1.踩踏,踐踏。
1.喻指艱難困頓。
1.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南。
1.敏捷而恭敬貌。
2.惶懼不安貌。
1.亦作"?鸰"。
2.鳥類的一屬。最常見的一種,身體小,頭頂黑色,前額純白色,嘴細長,尾和翅膀都很長,黑色,有白斑,腹部白色。吃昆蟲和小魚等,屬受保護鳥類。
3.《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后以"鹡鸰"比喻兄弟。
1.見"鹡鸰在原"。
1.見"鹡鸰在原"。
1.鳳屬。
2.鸀鳿的別名。
1.《國語.周語上》"周之興也,鹡鷟鳴于岐山。"后因以"鹡鷟鳴岐"指興王道成帝業的瑞兆。
1.聚集貌。
2.汗出。
3.象聲詞。細碎的聲音。
1.謂角聚集,耳搖動。形容牛羊多。語本《詩.小雅.無羊》"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1.亦作"螏■"。
2.蝍蛆別名。
1.雜亂。
1.小步。
1.小步快走。
1.猶言局促不安。
1.語本《詩.小雅.正月》"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后以"蹐地"喻謹慎戒懼。
1.語出《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后以"蹐地局天"形容戒慎小心。
1.縮著身子。
1.謂行走不穩便。
1.局促;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