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修治破衣使完整。
1.出自《禮記·內則》衣裳綻裂,紉箴請補綴。
2.出自《莊子·山水》莊子衣大布而補之。
3.出自《鹽鐵論·申韓》夫衣小缺襟裂,可以補。
4.出自《寒夜》不同的是有時停電,他們睡得更早,有時母親在燈下補衣服。
2.
泛指一切器物的修舊補損。
1.出自《呂氏春秋·孟秋》修宮室,坿墻垣,補城郭。
2.出自《史記·六國年表》補龐,城籍姑。
3.出自《劉公墓志銘》過其地,防穿不補,沒邑屋,流殺居人。
3.
補助;補充。
1.出自《周禮·秋官·小行人》若國札喪,則令賻補之。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3.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反命軍吏察夷傷,補卒乘,繕甲兵,展車馬,雞鳴而食,唯命是聽。
4.出自《新竹》詩稀生巧補林,并出疑爭地。
5.出自《茶香室叢鈔·衛逖》逖亦唐初一名將。記此……以補唐史之遺。
4.
彌補;補救。
1.出自《左傳·宣公二年》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
2.出自《荀子·強國》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
3.出自《與孟尚書書》漢氏已來,群儒區區修補,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其危如一發引千鈞。
4.出自《李姬傳》中郎學不補行。
5.
裨益。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狄有五罪,俊才雖多,何補焉?
2.出自《抱樸子·尚博》著述雖繁,適可以騁辭耀藻,無補於得失。
3.出自《孝經序》寫之琬琰,庶有補於將來。
6.
補養;滋補。
1.出自《莊子·外物》靜然可以補病,眥搣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
2.出自《帝京歲時紀勝·皇都品匯》劉鉉丹山楂丸,能補能消,段頤壽白鯽魚膏,易膿易潰。
3.出自《寒夜》我買得很便宜,不過千多塊錢,吃了補補身體也好。
7.
謂官有缺位,選員補充。
1.出自《鹽鐵論·除狹》戲車鼎躍,咸出補吏,累功積日,或至卿相。
2.出自《后漢書·郭急傳》伋因言選補眾職,當簡天下賢俊,不宜專用南陽人。
3.出自《云麓漫鈔》許翁,翁亳人,少嘗取隸軍籍,以功補官。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門人有作令云南者,家本苦寒,僅攜一子一僮拮據往,需次會城,久之得補一縣。
8.
指官員調任。
1.出自《漢書·蕭望之傳》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諫官以補郡吏,所謂憂其末而忘其本者也。
9.
補子。參閱《續文獻通考·王禮七》。
1.出自《古今譚概·雅浪·延平府》武林鄒虞知延平,延素產繡補,親友皆索之。
2.出自《桃花扇·入道》外,九梁朝冠、鶴補朝服、金帶、朝鞋、牙笏上。
3.出自《再生緣》錦雞繡服天青補,銀鼠朝裙綠色新。
10.
古邑名。
1.出自《國語·鄭語》若克二邑,鄔、弊、補、舟、依、??、歷、華,君之土也。
1.飛速運動的梭子。
1.高樓上的門。借指高樓。
迅速飛起;很快地向上升;飛揚煙霧~ㄧ烈火~。
1.即群青。一種深藍色的無機顏料。用于染布﹑印刷或做油漆原料。
1.古代佛寺講經前后所吟唱的樂曲,咒,偈﹑吟﹑贊雜用,用以宣傳佛經的教義。其后演變為講唱文學,變文舊亦混稱為佛曲。
1.佛教徒。
1.對佛的敬稱。佛教認為佛之法力廣大,普濟眾生,如日之普照大地,故以日為喻。
1.佛家所用儀仗之一。佛寺舉行重大典禮時,常用傘蓋張于佛像之上,謂之"佛傘"。
1.即扶桑。植物名。指佛桑樹或它的花。
2.即扶桑。舊時指日本。
1.佛土。佛教謂佛陀所居住或應化的種種國土。
2.佛寺。
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北部、廣三鐵路線上。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與漢口鎮、朱仙鎮、景德鎮合稱中國四大鎮。1949年設市。人口441萬(1995年)。以產香云紗、陶瓷器和木版年畫著名。名勝古跡有佛山祖廟、梁園等。
1.寺院房舍,佛堂。
1.相傳為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后結成的珠狀物。擊之不壞,焚之不燋,或有光明神驗。佛教徒奉為至寶,建塔供奉◇亦泛指高僧死后燒剩的骨燼。舍利為梵語?arīra的譯音,意為"身骨"﹑"靈骨"。
1.釋迦牟尼的誕生日。又稱"佛誕日"。佛教一般認為是農歷四月初八日。一說為二月八日。見《長阿含經》卷四。古代此日行灌佛會,因此又名"浴佛節"。
1.猶佛家,佛門。
指僧尼拜懺的事情做~。
1.諺語。意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樣的俊俏要靠衣飾。妝,同"妝"。
1.見"佛是金妝,人是衣妝"。
1.室利佛逝國的省稱。七世紀到十三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
①常綠小喬木,葉子長圓形,花白色。果實鮮黃色,下端有裂紋,形狀像半握著的手,有芳香。可入藥。 ②這種植物的果實。
1.果樹名。為枸櫞之變種。系常綠小喬木,高丈余。葉呈長圓形,花白色。果實色黃而香,下端有裂紋,狀如半握之手,中醫以之入藥。
2.指此種植物或其果實。
1.瓜名。又叫"隼人瓜"﹑"菜肴梨"※蘆科,多年生草本,多作一年生栽培。葉濃綠,花黃色,瓜短圓錐形,形似佛手。原產墨西哥及西印度群島,我國冬季溫暖地區有栽培。嫩瓜作蔬菜,塊根可食用或作飼料。
1.植物名。甘蕉的一種。
1.小麥的一種。又稱分枝小麥﹑手兒麥﹑五穗麥。麥穗分枝似佛手,故名。一般成熟較晩,品質較差。
1.佛典。
1.相傳釋迦牟尼于菩提樹下得正覺,故菩提樹稱為佛樹。
1.古代一種游戲。
1.謂佛所宣揚的教義。
佛教的廟宇。
1.佛教建筑形式。簡稱塔。俗稱寶塔,亦稱浮屠。最初用于供奉佛骨,后亦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經或保存僧人遺體。
1.供奉佛像的高臺。
1.佛所住的堂殿。
2.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1.對佛的敬稱。佛教徒認為佛的法力廣大,能普濟眾生,故以天為喻。
2.猶西天,即佛教所說的極樂世界。亦喻指景物極美之地。
1.指佛像的頭。
2.間隔嵌在成串朝珠里的一種珠形裝飾品。佛頭比朝珠大,形如桂圓,左右上下各一枚,前三后一,多用寶石﹑翡翠之類制成。
1.植物名。菊科。多年生草本,莖高一二尺,多分枝,下部為木質。葉互生,秋天莖頂開頭狀花,故名。
1.相傳佛發為青色,故以"佛頭青"比喻青黛色的山巒。
2.石青的一種。可用為染料和繪畫顏料。
1.即玉髓。一種呈透明或半透明狀的礦石,光澤如蠟,成分與石英同,但較石英為輕。常用作飾石,其不透明者通常稱為瑪瑙。
佛的塑像上著了鳥雀的糞便。比喻好東西上添上不好的東西,把好東西給糟蹋了(含譏諷意)。
1.佛塔。
2.佛寺。
1.北魏時受佛寺奴役的民戶。又名"寺戶"。
1.佛教謂佛陀所居住或應化的種種國土。有凈土﹑穢土﹑性土﹑報土等。
2.特指凈土。
3.指佛寺。
1.蠶蛻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一.蠶》。
佛教徒稱釋迦牟尼。簡稱佛。[梵buddha]
1.成佛證果之位。
1.鳥名。
①佛陀的像。②泛指佛教供奉的神像。
1.佛教語。謂佛的大慈大悲之心。
1.指南朝梁武帝。因其篤信佛教,故稱。
1.佛教名詞。謂眾生覺悟之性。
2.借指禮佛修行之心性。參見"佛性禪心"。
1.謂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