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嬝”。
2.
纖長柔美貌。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柔橈嬛嬛,武媚?嫋。
3.
搖曳;扭動。
1.出自《為顧彥先贈婦》詩雅步嫋纖腰,巧笑發皓齒。
2.出自《答元八宗簡同游曲江后明日見贈》詩水禽翻白羽,風荷嫋翠莖。
3.出自《芳洲泊》詞露葉棲螢,風枝嫋鵲。
4.出自《翻了一個浪頭·步步高》肩一聳,裊過身,去把卜勃找。
4.
飄舞。
1.出自《蕉帕記·贈帕》風裳輕嫋,云冠低小。
2.出自《掃花游》詞看殘柳池塘,飛絮猶嫋。
5.
悠揚婉轉。參見“嫋嫋”。
1.出自《東都酺宴詩五》入云歌嫋嫋,向日妓叢叢。
2.出自《前赤壁賦》余音嫋嫋,不絕如縷。
3.出自《長生殿·偷曲》只聽得玉河流水韻幽清,猶似《霓裳》嫋嫋聲。
4.出自《花城·海闊天空的散文領域》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銀光閃閃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裊裊的洞簫。
1.鎖鏈。
1.亦作"鏁簧"。
2.鎖中有彈力的機件。
1.見"鎖簧"。
1.亦作"鏁甲"。
2.即鎖子甲。
1.亦作"鏁諫"。
2.盡忠進諫。
1.枷鎖和韁繩。比喻名利的束縛。
1.關鎖禁閉。
1.亦作"鏁扃"。
2.鎖閉。
1.指刑具﹑刑法。
1.束縛手腕的刑具。靠﹐通"?"。
1.鎖眼。
1.以斜交或鉤連的針線縫紉衣物或扣眼。
2.控制出入口。
1.亦作"鎻連"。
2.鎖鏈。可作防御的戰具。
1.亦作"鏁煉"。
2.鎖鏈。
1.連接鐵環成串之物。舊時用作刑具。
2.比喻所受的束縛﹑限制。
1.亦作"鏁梁"。
2.指眉心﹐兩眉之間。
1.鎖住手腳的刑具。
2.比喻受到的束縛。
1.藥草名。苦參的別稱。
1.見"鎖吶"。
1.曲牌名。屬南曲雙調﹐共九句。其字數定格﹐據《九宮大成譜》正格是三﹑三﹑七﹑五﹑五﹑三﹑三﹑三﹑三。第四句可變為四字或六字。可用作小令﹐或用作過曲。
2.民間曲調名。開始流行于明代中葉∮南省傳唱尤盛。有兩種調子﹕一種字句短而較零碎﹐一種長短夾雜。歌聲不同。
1.亦作"鎖哪"。
2.嗩吶。管樂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
1.器物上面可以提攜或系繩帶的部分。
1.亦作"鏁鈕"。
2.鎖﹐安在門﹑箱子﹑抽屜等的開合處或鐵鏈的環孔中﹐使人不能隨便打開的金屬器具﹐一般要用鑰匙才能開。
3.比喻字的筆畫﹑筆勢。
1.宋代銓選授官亦須經鎖試﹐故稱"鎖銓"。
1.亦作"鏁士"。亦作"鎻士"。
2.囚禁的士人。
1.細小的事情。
1.即鎖廳試。
1.《晉書.劉聰載記》載﹕劉聰將宮殿﹐廷尉陳元達諫阻。聰怒﹐欲斬之。元達抱樹大叫﹕"臣所言者﹐社稷之計也……朱云有云﹕'臣得與龍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審陛下何如主耳!"并以鎖鏈縛身于樹﹐左右曳之不動。聰怒終解﹐納其諫◇因以"鎖樹"指不畏死而盡忠進諫。
1.謂鎖閉于科舉試場內應試。
1.瑣碎﹐細小。鎖﹐通"瑣"。
1.亦作"鎻索"。
2.用鐵鏈系束﹔逮捕。
1.樹木名。
2.細碎的鳥鳴聲。
1.指掌刑法的官署。
2.指科舉試場。
1.亦作"鎖?"。
2.關閉院廳。指辭去官職。
3.指鎖廳試。
4.借指科舉考試。
1.應鎖廳試的考生。
1.亦作"鏁廳試"。
2.宋代稱現任官或有爵祿者應進士試。
1.鎖的銷子。
1.醉酒。
1.猶鎖院。
1.流離困頓。語本《詩.邶風.旄丘》﹕"瑣兮尾兮﹐流離之子。"朱熹集傳﹕"言黎之君臣流離瑣尾﹐若此其可憐也。"
1.亦作"鏁系"。
2.鎖銬捆綁﹐拘禁。
1.瑣碎細小。鎖﹐通﹔"瑣"。
1.瑣細﹐卑微。
1.亦作"鏁須"。亦作"鏁須"。
2.鎖簧﹐舊式鎖插入鎖身的部分。
1.即鎖須。
1.藥草名。肉質寄生草本。暗紅色﹐無葉綠素。葉退化為鱗片狀。花序頂生﹐長圓形。肉質莖含豐富淀粉﹐供食用。有補陰﹑益精血﹑利大便功效。
1.詞牌名。即《滿庭芳》。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1.謂下巴突出﹑上翹。
1.亦作"鎻印"。
2.古代謂歲終封印停止辦公。
1.即鎖廳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