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關鎖禁閉。
1.彩綾。
1.關于文教的政令。
1.文士之流輩。
1.元代皇宮內鐘樓的別名。
1.宋末文天祥與陸秀夫的合稱。兩人皆堅決抗元﹐不屈而死。
1.猶文壇。
2.紋縷﹐紋理。
1.飾以文彩的鞋子。
1.文章的音律。
2.寫作規律。
3.法令。
1.鳳凰之類的神鳥。因有文彩﹐故云。
1.文章﹐著作。
2.指漢應玚的《文質論》。
1.有花紋的海螺。
1.毛色有文采的馬。
1.見"文脈"。
不識字的成年人。
1.染有文采的旄牛尾。多用以裝飾旗幟。
1.禮文儀節。
1.見"文氓"。
1.猶文壇。
1.華美的帽子。
1.在臉上刻畫花紋。
2.在臉上刺字或記號。為宋金時防止士兵逃走和施諸發配犯人的一種殘酷制度。
3.金屬錢幣有字的一面。
4.公文。
祭祀孔子的廟。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代以后稱文廟。
1.敏而有德。
2.博學聰敏。
1.禮節儀式的名稱。
2.善于寫文章的名聲。
①同文化①”古代文明|商業文明。②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有文化的狀態文明社會|避草昧而致文明。③舊時指時新的、現代的文明戲。
1.時髦的詞語。
1.手杖。解放前一些紳士﹑知識分子模仿西方﹐常持之以顯示有氣派。
1.婦女纏過而又放開的腳。
1.舊時稱不依舊習俗的新式結婚。
1.按現代科學方式生產。
即新劇”(909頁)。
長篇小說。清代李伯元作。六十回。以1900年庚子事變后處于動蕩、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為背景,廣泛深入地描寫了西方文明引進中國后被接納、抵制、扭曲的過程,揭露了清廷官吏的守舊、昏庸,以及假借維新之名圖謀升官發財的社會風氣。
1.文德教命。
2.傳說為夏禹之名。
1.文章謀略。
1.嗜書著魔;書癡。
2.借指書籍。謂其具有魔力﹐使人廢寢忘食﹐故云。
1.黽勉﹐努力。
①文書辭章。也指寫文章粗通文墨|公誠之心形諸文墨。②法律條文公案判狀躬操文墨。
1.有文化的人。
1.掌起草文札的官職。
1.文德之母。對后妃的稱頌。
1.紙的別名。
1.樹名。
2.可用之木﹐與"散木"相對。
3.刻鏤以文彩之木。
1.鳥名。體小﹐背部藍灰色﹐頭頸部黑色﹐頰白色﹐腹部淡紅色﹐翼黑色。
1.淡菜的別名。
1.文學派別;文章流派。
1.亦作"文旆"。
2.有文采的旌旗。用為儀仗。
3.引伸為稱對方的敬詞。猶尊駕﹑大駕。
1.見"文斾"。
明代篆刻家、書畫家。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文徵明子。官國子監博士。工書法繪畫,尤精篆刻,風格工穩,與何震并稱文何”。著有《博士詩》。
1.有文彩的獸皮。
1.魚名。
1.專以舞文弄墨害人的無賴﹑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