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烕”的今字。
2.
除盡,使不存在。
1.出自《易·剝》剝床以足,以滅下也。
2.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
3.出自《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如違了限,即當斬首滅形。
4.出自《偽自由書·賭咒》他明知道天不見得來誅他,地也不見得來滅他,現在連人參都“科學化地”含起電氣來了,難道“天地”還不科學化么?
3.
指被除滅的事物。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上》廣封功德以勸善,興滅繼絕以永世。
4.
熄滅。
1.出自《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
2.出自《論衡·感虛》向水火而泣,能涌水滅火乎?
3.出自《哀永逝文》戶闔兮燈滅,夜何時兮復曉?
4.出自《清平樂》詞鶯啼殘月,繡閣香燈滅。
5.出自《雙槐歲鈔·朝云集句》方欲再諦視,而燈為北風所滅,月亦煙晦,林木淅瀝作山鬼聲。
6.出自《春》剛把燈草點燃,電燈就完全滅了。
5.
淹沒。
1.出自《易·大過》澤滅木,大過。
2.出自《莊子·秋水》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
3.出自《水經注·河水四》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
6.
引申為埋沒,抹煞。
1.出自《荀子·臣道》明主尚賢使能而饗其盛;暗主妒賢畏能而滅其功。
2.出自《續列女傳·聶政姊》愛妾之軀,滅吾之弟名,非弟意也。
3.出自《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聽說賓客相待,先有三分不耐煩了,卻滅不得石知縣的恩,沒奈何依著丈夫言語,勉強奉承。
4.出自《人民日報》澳大利亞環境科學家警告說,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幾個島國可能正面臨被海水吞滅的“滅頂”之災。
7.
消失;隱沒。
1.出自《莊子·應帝王》〔季咸〕自失而走……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
2.出自《淮南子·原道訓》好憎成形,而知誘於外,不能反已,而天理滅矣。
3.出自《挽歌詩》形容稍歇滅,齒發行當墜。
4.出自《題楊穎士西亭》詩憑軒東望好,鳥滅山重重。
5.出自《上行杯》詞帆影滅,江浪如雪。
6.出自《圍城》海通幾百年來,只有兩件西洋東西在整個中國社會里長存不滅。一件是鴉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
7.出自《還至梁城作》詩丘壟填郛郭,銘志滅無文。
8.
《春秋》用語。謂用重兵攻占,奪取別的國家或城邑。
1.出自《左傳·襄公十三年》師救邿,遂取之。凡書“取”,言易也;用大師焉曰“滅”。
9.
指國君被殺。
1.出自《春秋·昭公二十三年》胡子髡、沈子逞,滅。
10.
指死亡。
1.出自《南史·范曄傳》曄常謂死為滅,欲著《無鬼論》。
2.出自《贈王山人》詩彭生徒自異,生死終無別。不如學無生,無生即無滅。
3.出自《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師之未滅,與滅之后,屢顯功力,以御水災,漣人尤德之。
11.
涂抹。
1.出自《讀〈鹖冠子〉》文字脫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滅者二十有二。
2.出自《〈嵇康集〉序》先為墨校,增刪最多,且常滅盡原文,至不可辨。
12.
佛教語。滅度。涅槃的意譯。
1.出自《大乘義章》涅盤無為恬泊,名滅。
1.即旄頭星。
1.牦牛尾和雉羽。
1.白旄和黃鉞。借指軍權。語本《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蔡沈集傳"鉞﹐斧也﹐以黃金為飾……旄﹐軍中指麾﹐白則見遠。"
1.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織品。
1.旄磐麈。麈為鹿科動物﹐俗稱四不像。
1.用牦牛尾為飾的旌旗。
1.即旄車。諸侯所乘的戎車。
1.泛指小丘。
1.蟹鉗。
1.即蝤蛑。梭子蟹。
1.吃禾苗的兩種害蟲。亦喻壞人。
1.在水域中﹐根據水深﹑底質﹑避風等條件選定的﹐專供船舶拋錨停泊及供船隊編組的地點。
1.一種用以表明船舶停泊的信號燈。
1.系在錨上的繩索。
船上用于收放錨及錨鏈的機械。用人力、蒸汽機、電動機、液壓馬達等作為動力。通常安裝在船的首樓甲板上。其發展趨勢是用一臺機組實現起錨、系泊、自動系泊和帶纜等作業。
1.連結鐵錨和船舶的鐵鏈。
1.系錨的繩索。
1.錨端的鉤爪。用以鉤住水底或岸邊的東西﹐以穩定船舶。
1.年老而蔽塞。髦,通"耄"。
1.童發。
1.高年長壽。髦,通"耄"。
1.舊指全部由青年女演員組成的劇團。
1.舊時全部由青年女演員組成之戲班或演出的戲。清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于京滬等地,多演唱京劇。清裕德菱《梨園佳話.馀論.女伶》"女劇滬上謂之髦兒戲。髦﹐蓋髻也。昔時婦人拖長髻而作男子冠服,致足笑人﹐故有此稱﹐非時彥之謂也。"一說﹐原稱"毛兒戲"。因創始班主名李毛兒﹐故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雅琴﹞又預備叫一班髦兒戲來﹐當日演唱。"張友鶴校注"一種由女演員組成的戲班﹐據前人考證﹐髦兒本作毛兒﹐因創始的班主為李毛兒而得名。最初專應堂會唱徽調;后來也在戲院演出﹐大部唱京戲﹐小部唱梆子。"一說因演員年幼而技藝皆嫻得名。
1.指髦兒戲的演員。
1.頭發。髦,通"毛"。
1.指英俊美盛的武士。
1.年老昏庸。髦,通"耄"。
1.指英俊高尚之士。
1.古代使者所持的竹節,以牦牛尾作飾。髦,通"旄"。
1.俊杰。
1.見"髦俊"。
1.亦作"髦雋"。亦作"髦儁"。
2.才智杰出之士。
1.見"髦俊"。
1.鬃毛不加修剪的馬。
2.足四節都長毛的馬。
1.語出《詩.小雅.角弓》"如蠻如髦。"古代泛指少數民族。
1.古傳說中的毛民國。其人身上長有長毛。髦,通"毛"。
1.猶旄倪。老幼。髦,通"旄"。
1.即牦牛。髦,通"牦"。
1.暮年,衰老之年。髦,通"耄"。
1.英俊之士。
1.才俊賢能之士。
1.頭發下垂散亂貌。
1.猶老幼。髦,通"耄"。
1.古代帝王大駕出宮時,武士披發前驅者。始置于秦,漢﹑魏﹑晉因之。
2.指帝王儀仗中前驅者之冠服。
3.引申為先驅者。
4.昴星的別名。
1.猶髦士。
1.馬鬃和馬尾。
2.指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婦女的假發辮。
1.才俊之士。
1.杰出的人才。
1.英俊之士。
1.才智出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