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官吏的俸給。
2.
名詞
(Lù)姓。
3.
名詞
〈書〉福。
1.
“祿”的新字形。
2.
俸給。古代制祿之法,或賜或頒無定;或田邑或粟米或錢物歷代差等不一。
1.出自《易·決》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2.出自《周禮·夏官·司士》以德詔爵,以功詔祿。
3.出自《國語·魯語下》子冶歸,致祿而不出。
4.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
3.
給予俸祿。
1.出自《禮記·祭統》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
2.出自《管子·幼官圖》信賞審罰,爵材祿能,則強。
3.出自《戰國策·魏策一》魏王說,迎郊,以賞田百萬祿之。
4.出自《上皇帝書》心力有足過人而不能從事於科舉者祿之。
5.出自《明史·太祖紀二》丁巳,詔開國時將帥無嗣者祿其家。
4.
祿位。
1.出自《易·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2.出自《論語·季氏》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3.出自《漢書·劉向傳》方今同姓疏遠,母黨專政,祿去公室,權在外家。
5.
賞賜物。
1.出自《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福祿如茨。
2.出自《國語·晉語九》伯樂與尹鐸有怨,以其賞如伯樂氏。曰:“子免吾死,敢不歸祿。”辭曰:“吾為主圖,非為子也。怨若怨焉。”
6.
見“祿祿”。平凡貌。
1.出自《莊子·漁父》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
7.
姓。
1.出自《元和姓纂》﹝祿氏,﹞殷紂子武庚祿父后,以王父字為氏。
2.出自《通志·氏族三》祿氏,子姓。《風俗通》云:“紂子武庚字祿父,其后以字為氏。”涇陽有此祿姓,亦出扶風。
8.
福運;氣運。
1.出自《儀禮·少牢饋食禮》使女受祿于天,宜稼于田。
2.出自《左傳·莊公四年》﹝楚武王﹞入告夫人鄧曼曰:“余心蕩。”鄧曼嘆曰:“王祿盡矣。”
3.出自《戰國策·趙策二》臣無隱忠,君無蔽言,國之祿也。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殆祿已將終,故魅敢現形歟!
1.古代婦女所乘設有車帷的車。
1.猶帷幔。
1.車上的帷幕。
2.對他人車駕的敬稱。
1.遮蔽矢石的用具。
1.搖動貌。
2.盛裝貌。
1.以帷幕作障的車子。
1.即襜帷。
1.遼金時婦女所束的一種裙子。
1.(衣服前后擺動)整齊的樣子。
1.內衣,汗衣。
1.圍裙。
1.車上四周的帷帳。
2.借指車駕。
1.猶帷幄。
1.遮至膝前的短衣。即圍裙。
1.古代一種較長的單衣。有直裾和曲裾二式,為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因其寬大而長作襜襜然狀,故名。
1.美貌女子。
1.相連。謂有親族關系。
1.蟬連。連續。
1.姿態柔美貌。
1.相連貌。
2.卯年的別稱。
1.牽引,情思牽縈。
2.交錯相連。
3.姿態美好。
1.風格志趣。
1.猶風致,風采。
1.氣質;氣度。
1.謂以風梳發,以雨洗頭。形容在外奔波,不避風雨,歷盡艱辛。
〈書〉①美好的容貌和舉止~翩翩。②風味;風趣別有~。
1.在風中拿著的蠟燭。比喻臨近死亡的人或行將消滅的事物。
1.佛教語。比喻人生短促易逝。
1.見"風帚"。
1.風中之燭。
2.風中之燭易滅,后遂以"風燭"喻臨近死亡的人或行將消滅的事物。
比喻隨時可能死亡的晚年(風燭風中之燭)。
1.謂風范和德行。
1.中醫指感受風邪和中風等癥。
1.指風鈴﹑鐵馬之類。
風度姿態~秀逸 ㄧ~綽約 。也作豐姿。
1.瘋子。亦指佯作顛狂或浪蕩不檢的人。
1.風字形的硯石。
1.如風似地疾趨;快走。
①鑿巖機。②用壓縮空氣做動力的金屬加工工具,用于鉆孔。
1.美貌。
1.雨盛貌。
1.形容樂聲宛轉悠揚。
1.匯合貌。
1.謂朝廷。陛為皇宮的臺階,代指皇宮。
2.代指皇上。
1.宮殿。宸,北辰所居,指帝王的殿庭『代宮庭多植楓樹,故有此稱。
1.同楓陛。
1.見"楓子鬼"。
1.即楓脂。
1.形容經霜楓葉。因其色紅艷如錦,故稱。
1.楓樹林。楓葉至秋而變紅,甚美。詩文中常以楓來表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