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官吏的俸給。
2.
名詞
(Lù)姓。
3.
名詞
〈書〉福。
1.
“祿”的新字形。
2.
俸給。古代制祿之法,或賜或頒無定;或田邑或粟米或錢物歷代差等不一。
1.出自《易·決》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2.出自《周禮·夏官·司士》以德詔爵,以功詔祿。
3.出自《國語·魯語下》子冶歸,致祿而不出。
4.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
3.
給予俸祿。
1.出自《禮記·祭統》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
2.出自《管子·幼官圖》信賞審罰,爵材祿能,則強。
3.出自《戰國策·魏策一》魏王說,迎郊,以賞田百萬祿之。
4.出自《上皇帝書》心力有足過人而不能從事於科舉者祿之。
5.出自《明史·太祖紀二》丁巳,詔開國時將帥無嗣者祿其家。
4.
祿位。
1.出自《易·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2.出自《論語·季氏》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3.出自《漢書·劉向傳》方今同姓疏遠,母黨專政,祿去公室,權在外家。
5.
賞賜物。
1.出自《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福祿如茨。
2.出自《國語·晉語九》伯樂與尹鐸有怨,以其賞如伯樂氏。曰:“子免吾死,敢不歸祿。”辭曰:“吾為主圖,非為子也。怨若怨焉。”
6.
見“祿祿”。平凡貌。
1.出自《莊子·漁父》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
7.
姓。
1.出自《元和姓纂》﹝祿氏,﹞殷紂子武庚祿父后,以王父字為氏。
2.出自《通志·氏族三》祿氏,子姓。《風俗通》云:“紂子武庚字祿父,其后以字為氏。”涇陽有此祿姓,亦出扶風。
8.
福運;氣運。
1.出自《儀禮·少牢饋食禮》使女受祿于天,宜稼于田。
2.出自《左傳·莊公四年》﹝楚武王﹞入告夫人鄧曼曰:“余心蕩。”鄧曼嘆曰:“王祿盡矣。”
3.出自《戰國策·趙策二》臣無隱忠,君無蔽言,國之祿也。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殆祿已將終,故魅敢現形歟!
1.星官名。屬天市垣,共七星。
1.古代燕樂中的宮聲七調。
1.形容關系不和諧或心情不舒暢。
1.佛教認為欲﹑見﹑疑﹑慢﹑憍﹑隨眠﹑慳,都能污染人心,故稱"七垢"。
1.山魈的別稱。
1.儒家稱《尚書》可供借鑒的七個方面。《尚書大傳》卷五"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洪范》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孔叢子.論書》亦提"七觀",但內容﹑次序與《尚書大傳》略有不同。
2.辭賦篇名。元袁桷作。見"七觀帖"。
1.法帖名。元翰林學士程巨夫致仕南歸,翰林侍講學士袁桷撰《七觀》以送之,書畫家趙孟俯為之書寫◇世作為學習寫字的樣本,稱為"七觀帖"。
1.指西漢時七個以外戚關系把持朝政的家族。
2.隋末,洛陽人稱段達﹑王世充﹑元文都﹑盧楚﹑皇甫無逸﹑郭文懿﹑趙長文為七貴。見《隋書.越王侗傳》。
3.泛指權貴。
1.泛指權貴顯宦。
1.泛指權貴顯宦。
1.指戰國時秦﹑楚﹑燕﹑齊﹑韓﹑趙﹑魏七國。
2.指漢景帝時吳﹑楚﹑趙﹑膠西﹑濟南﹑菑川﹑膠東七個諸侯國。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時發動武裝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1.佛教指一小世界中位于妙高山與七金山之間的七大海水。傳說海上盛開香花。亦名內海,與外海即咸海相對。
1.古代的七種肉醬。
1.形容縱橫雜亂。
1.形容非常慌張混亂。
1.借指七級浮圖。
1.亦作"七級浮屠"。
2.七層佛塔。浮圖,梵文buddhastūpa的音譯。
1.見"七級浮圖"。
1.杭州舊俗,立夏日烹新茶饋親戚鄰居,稱七家茶。
1.指七件事。
1.指日常生活中的七種必需品。
1.統稱古代在郊外祀五帝(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及天地的祭禮。
1.古代燕樂中的角聲七調。
1.怒目圓睜,眼眥欲裂貌。
1.亦作"七足八手"。
2.形容動作忙亂,許多人一齊動手。
1.古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互相間各自應當遵從的倫理規范。
2.古指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七種道德規范。
1.武器名。以軟鋼制,連柄八節,鞭端以鐵環圈之,不用時可首尾扣合,纏于腰際或肩上,故亦稱軟鞭。
1.漢以來歷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經典。七經名目,歷來說法不一。東漢《一字石經》作《易》﹑《詩》﹑《書》﹑《儀禮》﹑《春秋》﹑《公羊》﹑《論語》;《后漢書.張純傳》唐李賢注作《詩》﹑《書》﹑《禮》﹑《樂》﹑《易》﹑《春秋》﹑《論語》;宋劉敞《七經小傳》作《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公羊》﹑《論語》;清康熙《御纂七經》作《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禮記》。
2.道家七類經書。即《仁經》﹑《禮經》﹑《信經》﹑《義經》﹑《智經》﹑《德經》﹑《道經》。見《云笈七簽》卷九。
3.佛家凈土宗的七種經典。即《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贊凈土佛攝授經》﹑《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1.指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星。
1.指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1.步槍的一種。
2.農歷冬至日起第五十五天至第六十三天,稱為"七九"。
1.指夏季。
1.即七覺分。
1.佛教修行的七種內容,屬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即擇法覺分(以智慧判別真偽),精進覺分(努力修持),喜覺分(行善而生喜悅),輕安覺分(斷除沉重煩惱而身心安適),念覺分(憶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覺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亂),舍覺分(舍棄一切分別而住于平等)。
1.七言絕句的省稱。
1.唐代軍隊出征時,中軍一軍,左﹑右虞候各一軍,左﹑右廂各二軍,共七軍。
2.泛指七支軍隊。
1936年5月,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后,多次向南京國民政府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和釋放政治犯等要求。11月22日深夜,國民黨政府在上海逮捕了救國會領袖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沙千里、史良、王造時等七人,史稱七君子事件”。事件發生后,全國人民極為憤慨,廣泛開展營救運動。1937年7月后,國民黨政府被迫釋放沈鈞儒等七人。
1.古代以七音配十二律,每律均可作為宮音,以律為宮所建立的七種音階,稱為"七均"。
1.形容反反復復,十分周備。
1.指應征派到邊疆去服兵役的七種人。
1.亦作"七科謫"。
2.西漢戰時征派到邊疆去服兵役的七種人。
1.見"七科適"。
1.指人面部耳目口鼻的七個孔穴。
1.同"七竅生煙"。
1.見"七孔針"。
1.同"七嘴八舌"。
1.謂漫無邊際地閑談。
2.謂亂拉來一大堆人。
1.到處撈摸擾攘。形容思緒紛亂不寧。
1.牛﹑羊﹑豕三牲各七。古代天子饋賜諸侯的禮品。
1.形容年老體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