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光明;顯著。
2.
名詞
姓。
1.
亦作“昞”。亦作“昺”。
2.
明顯;昭著;明白。
1.出自《法言·君子》或問圣人之言,炳若丹青。
2.出自《文心雕龍·原道》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
3.出自《秋夜》詩退士鬢毛紛似雪,老臣心事炳如丹。
3.
顯示;顯現。
1.出自《文心雕龍·封禪》爾其表權輿,序皇王,炳元符,鏡鴻業。
2.出自《洛陽伽藍記·平等寺》寺門外有金像一軀……常有神驗,國之吉兇,先炳祥異。
3.出自《圖畫碑帖》幽有人兮好冥絕。炳其輝,凝其潔,悠悠終古長不滅。
4.
點燃。參見“炳燭”。
1.出自《雪賦》燎薰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
5.
照耀。參見“炳映”
1.出自《賀延平王啟》伏愿威揚四裔,烈炳千秋。
2.出自《庸閑齋筆記·仲子崔為父報仇》《家語》言子路死輒難,而《左傳》《史記》謂死孔悝之難,雖所紀不同,其忠義之氣炳千古矣。
3.出自《列寧不死》列寧的功業,在人已如日月炳天,江河行地。
6.
光明;明亮。
1.出自《易·革》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2.出自《抱樸子·省煩》炳若日月之著明,灼若五色之有定。
3.出自《郎潛紀聞》﹝禮烈親王﹞靡役不從,載在瑯書,炳如星日矣。
1.至為真誠;至為篤厚。
1.周到嚴格。
2.完備精致。
1.猶密布。
2.安置。
1.指棺槨的層數。
1.鳥名。以其鳴聲得名。
1.周之柱下史。唐代侍御史職位與其相當,故唐人亦用為侍御史的代稱。
1.指老子。因曾任周室之柱下史。故稱。
1.詳盡地教導。
1.亦作"周諮"。
2.多方征求意見。
1.見"周咨"。
1.指周之鎬京。
2.周王室的宗族。
1.周地的腌菜,楚地的菱。喻偏嗜之物。語本《周禮.天官.醢人》"饋食之豆,其實葵菹"﹑《國語.楚語上》"屈到嗜芰"。
1.完備;充足。
1.小兒周歲。
1.盤桓。逗留,徘徊。
1.指有所出產的水中陸地。
1.水中陸地。
1.洲邊。
1.洲邊。
1.水中小塊陸地。
1.江中沙洲。
1.水中小塊陸地。
1.指柑橘樹。
1.水中小塊陸地。
1.見"诪張為幻"。
1.欺詐。
1.咒罵吵鬧。
1.見"诪張為幻"。
2.驚懼貌。
1.猶言诪張為幻。
1.欺誑詐惑。
1.亦作"辀輵"。亦作"辀葛"。
2.交錯;雜亂。
3.引申為糾纏不清。
4.空曠深遠貌。
5.糾葛。
1.見"辀辮"。
1.見"辀辮"。
1.膠結;糾合。
1.造辀的工匠。
1.形容糾纏擠軋。
1.強橫;囂張。
2.驚懼貌。
1.周流,周游。謂四出游說。
1.鴸鳥。
1.蝙蝠。
1.舊時巫﹑方士自稱能驅鬼降妖的口訣。參見"喌物"。
1.舊時巫﹑方士等自稱有驅鬼降妖的法術,其書符稱喌物,其口訣稱喌法。
1.呼雞聲。
1.舊時官府﹑慈善團體或人士施粥以賑饑民之所。
1.只吃粥飯而不努力修行的僧人。本為僧人自謙之詞◇多用以嘲諷尸位素餐者。
1.謂僧寺集眾食粥時擊鼓。
1.出賣,出售。粥,同"鬻"。
1.粥。糜,謂煮米使糜爛。
1.濃茶或醇酒表面所凝結的薄膜,以其狀如粥膜,故稱粥面。
1.賣弄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