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頸,脖子。
2.
名詞
(~子、~兒)衣服上圍繞脖子的部分。
3.
名詞
事物的綱要。
4.
動詞
引導;帶領。
5.
形容詞
治理的,管轄的。
6.
動詞
接受,取得。
7.
動詞
了解,明白。
8.
量詞
量詞。①用于衣服。②用于席、箔等。
9.
名詞
(Lǐng)姓。
10.
名詞
(~兒)領口。
11.
動詞
擁有;管轄。
1.
脖子。
1.出自《詩·衛風·碩人》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3.出自《虞美人》詞楚腰蠐領團香玉,鬢疊深深綠。
2.
衣領。
1.出自《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2.出自《閑情賦》愿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余芳。
3.出自《宋史·輿服志五》〔公服〕其制,曲領大袖。
4.出自《萍蹤寄語》男的衣服燙得很平伏,潔白的領,講究的領結。
3.
指被子的被頭。
1.出自《禮記·喪大記》??五幅,無??。
4.
要領。參見“綱領”。
1.出自《文心雕龍·序志》上篇以上,綱領明矣。
5.
治理。
1.出自《禮記·樂記》領父子君臣之節。
2.出自《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吳王淫而好色,惑亂沉湎,不領政事。
3.出自《狠透鐵》看他祖宗三代熬長工,哪來的本事領這大莊稼哩嘛!
6.
統率;管領。
1.出自《漢書·魏相傳》宣帝始親萬機,厲精為治,練群臣,核名實,而相總領眾職,甚稱上意。
2.出自《后漢書·耿弇傳》光武見弇等,說,曰:“當與漁陽、上谷士大夫共此大功。”乃皆以為偏將軍,使還領其兵。
3.出自《明史·太祖紀一》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領元帥事。
4.出自《游上海豫園》詩日月金錢昭日月,風流人物領風流。
7.
引申為提挈。
1.出自《南齊書·高逸傳·顧歡》然則道教執本以領末,佛教救末以存本。
2.出自《南京書院題名記》故清河職方員外郎吉甫,時以管記,以領其綱。
8.
漢代以后,以地位較高的官員兼理較低的職務,謂之“領”。也稱“録”。
1.出自《漢書·昭帝紀》大將軍光(霍光)秉政,領尚書事。
2.出自《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同州刺史爾綿永神道碑》天和二年,以本官領小司寇。
3.出自《玉堂漫筆》漢制……以高官攝卑職者曰領,劉向以光祿大夫領校書是也。
4.出自《隨園隨筆·領行兼假之分》漢官以上兼下曰領,霍光以大將軍領尚書事是也。
9.
帶領;引導。
1.出自《李花》詩夜領張徹投盧仝,乘云共至玉皇家。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王夫人有個幼妹,端妍聰慧,夫人極愛他,常領他在身邊鞠養。
3.出自《東方》怕他走岔了道兒,就領了他一截兒。
10.
接受;領取。參見“領受”。
1.出自《太子張舍人遺織成褥段》詩領客珍重意,顧我非公卿。
2.出自《水滸傳》公人領了公文,來到宋家村宋太公莊上。
3.出自《紅樓夢》若必定叫我喝,拿大杯來,我領兩杯就是了。
4.出自《線下·金耳環》一會兒又取出剛才領到的面包同牛肉,張開了口大嚼起來。
11.
領會;領略。
1.出自《飲酒》詩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2.出自《東坡志林·記夢》昨日夢有人告我云:“如真饗佛壽,識妄吃天廚。”予甚領其意。
3.出自《廣陽雜記》于其土音雖不盡解,然十可三四領其意義。
4.出自《人民日報》行前,朋友邀我去領一領西湖風情。
12.
記錄。
1.出自《淮南子·泰族訓》至大,非度之所能及也;至眾,非數之所能領也。
2.出自《文選·劉楨〈雜詩〉》沈迷簿領書,回回自昏亂。
13.
量詞。用于床上用具。
1.出自《漢紀·宣帝紀一》上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
2.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
3.出自《中朝故事》有蚊??一領,輕密如碧煙。
4.出自《駱駝祥子》一領席,埋在亂死崗子,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場頭!
14.
“嶺”的古字。山嶺。
1.出自《漢書·嚴助傳》輿轎而隃領,拖舟而入水。
15.
通“令”。善,美好。參見“領聞”。
1.出自《法言·序》君子純終領聞。
16.
“嶺”的古字。指轘轅山。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二年》遂奉王以追單子,及領。
17.
“嶺”的古字。指五嶺。參見“領外”、“領表”。
1.出自《漢書·嚴助傳》輿轎而隃領,拖舟而入水。
18.
量詞。用于衣服、鎧甲。
1.出自《荀子·正論》衣衾三領。
2.出自《北齊書·河清王岳傳》初岳與高祖經綸天下,家有私兵,并畜戎器,儲甲千余領。
3.出自《七言》詩一領布裘權且當,九天回日卻歸還。
4.出自《山中海路》他騎著一匹火紅的烈馬,穿一領褪色的醬紫藏袍。
1.萱草的別名。
1.冬季護膚用品。唐代常于臘日賜群臣。
2.即紫雪丹。參見"紫雪丹"。
1.中成藥名。原名"紫雪"。由寒水石﹑石膏﹑磁石﹑升麻﹑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甘草﹑硝石﹑樸硝﹑朱砂﹑麝香等制成。功能鎮驚安神,清心開竅,適用于熱病煩躁等癥。見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五.樸消》。
1.亦作"紫煙"。
2.紫色瑞云。
3.山谷中的紫色煙霧。
1.紫色山崖。多指隱者所居。
1.亦作"紫燕"。
2.古代駿馬名。
3.泛指駿馬。
4.燕名。也稱越燕。體形小而多聲,頷下紫色,營巢于門楣之上,分布于江南。見宋羅愿《爾雅翼.釋鳥三》。
1.古良馬名。
1.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別稱。朱熹之父朱松曾在紫陽山(在安徽省歙縣)讀書。朱熹后居福建崇安,題廳事曰紫陽書室,以示不忘◇人因以"紫陽"為朱熹的別稱。
2.傳說中古代神仙常以紫陽為稱號。如周穆王時李八百號紫陽真君,漢周義山﹑宋張伯端俱號紫陽真人。亦用以泛指道士。
1.道觀名。據傳在咸陽山中。神農氏曾在此辨百藥。
2.道觀名。在江蘇句容茅山。傳為晉許詢舊居,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見宋徐鉉《茅山紫陽觀碑銘并序》。
1.花名。
1.南宋朱熹與其門人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舉要歷》和胡安國《舉要補遺》等書,撰《通鑒綱目》一書。意在用《春秋》筆法"辨名分,正綱常"。《資治通鑒》對三國史事,據曹魏紀年,朱熹改據蜀漢紀年,以宣揚正統觀念。朱熹別名紫陽,故稱其筆法為"紫陽書法"。書法,指史筆。
1.紫陽,山名,在安徽省歙縣城南。宋代朱松曾讀書于此。其子朱熹遷居福建崇安后仍牓其讀書室為紫陽書室◇人在歙縣建紫陽書院,元人方回有《紫陽書院記》。
1.道家傳說漢周義山,字季通,汝陰人,入蒙山遇羨門子,得長生要訣,白日升天,號紫陽真人。見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二》﹑《云笈七簽》卷一○六。亦泛指仙人。
1.即龍膽紫。甲紫1%水溶液的俗名。用作皮膚和粘膜感染時的消毒藥。
1.紫色衣服。
2.古代公服。春秋戰國時國君服用紫。南北朝以后,紫衣為貴官公服,故有朱紫﹑金紫之稱。見《新唐書.車服志》﹑《宋史.輿服志五》。
3.借指貴官。
4.紫色袈裟。唐武則天賜僧人法朗等九人紫袈裟﹑銀魚袋,為僧人賜紫之始。
1.紫色花。
2.名茶名。
1.紫色帽帶。貴官所用。
2.指鳥頸紫毛。
①紫色寶玉。古人以為祥瑞之物。②傳說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小女兒,欲嫁童子韓重,為父所阻,氣結而死◇遂用以指多情少女紫玉多情。③紫竹的別名胡床紫玉笛,卻坐青云叫。④古人多以紫竹為簫、笛,因以紫玉代指簫、笛仙女乘鸞吹紫玉,才人騎馬勒黃金。
1.紫玉制作的匣子。唐杜陵韋弇寓于蜀郡,春游于鄭氏亭遇群仙。自稱玉清宮之女,宴飲絲竹,并贈弇三寶碧瑤杯﹑紅蕤枕﹑紫玉函。弇后于廣陵遇胡人,謂此乃玉清宮三寶,以數千萬為值以易之。見唐張讀《宣室志》卷六。
1.水名。
2.深淵。
1.星座名。常借指皇宮。
1.紫色云。古以為祥瑞之兆。
2.借指紫石硯。
1.牡丹花名。
2.草名。又名紅花草。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莖匍匐在地面上,花紫紅色或白色,果實為莢果。根部有根瘤菌。可做飼料和綠肥。
3.紫色云母。古代方士以為仙藥。
1.見"紫泥詔"。
1.真菌的一種。也稱木芝。似靈芝。菌蓋半圓形,上面赤褐色,有光澤及云紋;下面淡黃色,有細孔。菌柄長,有光澤。生于山地枯樹根上。可入藥,性溫味甘,能益精氣,堅筋骨。古人以為瑞草。道教以為仙草。
2.比喻賢人。
1.見"紫芝曲"。
1.指秦末商山四皓。相傳四皓作《紫芝曲》(《采芝操》),中有"曄曄紫芝,可以療饑"之句,故稱。
1.《新唐書.卓行傳.元德秀》"元德秀字紫芝,河南河南人。質厚少緣飾……德秀善文辭,作《蹇士賦》以自況。房管每見德秀,嘆息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后因用"紫芝眉宇"為稱頌人德行高潔之詞。
1.相傳秦末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避亂隱居,稱商山四皓,作歌曰"漠漠商洛,深谷威夷。曄曄紫芝,可以療饑。皇農邈遠,余將安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而畏人,不若貧賤而輕世。"見《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二》,題作《采芝操》。唐人作《紫芝曲》,亦稱《紫芝歌》﹑《紫芝謠》。亦泛指隱逸避世之歌。
1.指道書。
1.見"紫芝客"。
1.見"紫芝客"。
1.指隱逸之志。
1.見"紫芝曲"。
1.宇宙;上天;高空。
1.《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朱,正色;紫,間色之好者。惡其邪好而亂正色。"后因以"紫朱"或"朱紫"比喻正邪或真偽。
1.竹的一種。亦名黑竹。莖成長后為紫黑色,故稱。可制笙﹑竽﹑簫﹑管﹑手杖﹑幾架等。見《說郛》卷六六引《續竹譜》。
1.草名。
1.骯臟破舊。
1.污濁的塵世。
1.收集茶葉渣的器具。
1.污垢。
1.污濁。
2.指污濁之人。
3.玷污。
4.指糞便。
1.猶低賤。
1.渣子,渣末。
1.謂罪過。
1.見"滓污"。
1.污泥;污濁的東西。
1.猶污濁。
1.指低劣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