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凌”。
2.
名詞
古水名,源出今江蘇省。
1.
乘。
1.出自《楚辭·九章·哀郢》淩陽侯之泛濫兮,忽翱翔之焉薄。
2.出自《過黃河》詩一葉淩浩渺,沸波濺其上。
2.
越過;超越;升登。
1.出自《呂氏春秋·論威》雖有江河之險則淩之。
2.出自《海賦》飛駿鼓楫,泛海淩山。
3.出自《送路少府使東京便應制舉》詩五言淩《白雪》,六翮向青云。
4.出自《〈書古微〉例言上》自非我國家經學昌明,轢唐淩宋,何以有是?
3.
侵犯;欺侮。
1.出自《人物志·材理》故善難者,征之使還;不善難者,淩而激之。
2.出自《抱樸子·漢過》忠謇離退,奸兇得志,邪流溢而不可遏也,偽涂辟而不可杜也,以臻乎淩上替下,盜賊多有。
3.出自《癸巳類稿·緬甸東北兩路地形考》孟連欺古利宴孤弱,淩之。
4.
冒著。
1.出自《登天臺山賦》八桂森挺以淩霜,五芝含秀而晨敷。
2.出自《典故紀聞》軍夫接遞常以一二千計,淩冒風雨,送往迎來,艱苦萬狀。
3.出自《顏神山中見橘》詩黃苞綠葉似荊南,立雪淩寒性自甘。
4.出自《行路難》詩淩霜竹箭傲雪梅,直與天地爭春回。
5.
冰;積冰。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道經》渙呵其若淩澤。
2.出自《冬夜》詩淩結浮萍水,雪和衰柳風。
3.出自《淮上寄汪苕文金陵》詩黃河水淩高十丈,雪花如笠朔風吹。
6.
衰落。參見“淩替”。
1.出自《聽秋聲館詞話·謝之淮詞》聲音之道,與世遞遷,執今樂以合古詞,終不免宮淩羽替。
7.
紛,雜。參見“淩雜”、“淩亂”。
1.出自《史記·天官書》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淩雜米鹽。
2.出自《武季子哀辭》又父母皆篤老,煩急家事,淩雜米鹽。
3.出自《癸巳類稿·緯書論》謂緯出於哀平間者,哀平時始流布,謂其時所造,則其書苛碎淩雜。
4.出自《和劉諮議守風》彌旬苦淩亂,揆景候阡陌。
5.出自《秋晚高樓》詩晚蝶飄零驚宿雨,暮鴉淩亂報秋寒。
6.出自《和壽州宋待制九題·春暉亭》春風實無幾,淩亂枝上花。
8.
迫近。參見“淩晨”。
1.出自《潘母張太夫人墓志銘》淩晨盥潄畢,易新衣,有頃,遂不語。
9.
通“?”。戰栗。
1.出自《爾雅·釋言》淩,栗也。
10.
姓。三國吳有淩統。見《三國志·吳志》本傳。
1.出自《廣韻?蒸韻》淩,姓。
1.軍隊的實力。包括人員和武器裝備。
1.兵器銳利。
1.士兵中之擔當差役者。
1.見"兵連禍結"。
1.戰爭﹑災禍連續不斷。
1.軍糧。
1.軍隊。
1.軍隊的法規﹑紀律。
1.因戰爭而造成的騷擾和災害。
1.用兵的謀略。
1.軍艦。
1.軍中記載人馬的簿籍。
1.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一步◇泛指行動前須作好準備工作。
1.軍事結盟。
1.指壯丁。
2.士兵和民眾。
1.軍事計謀;用兵的謀略。
1.謂武器不銳利。
1.士兵的頭目﹐普通軍官。
1.見"兵連禍結"。
1.戰事;戰亂。
1.兵刃和弓弩。泛指武器。
1.傳令的士兵。
2.清代由官府發給﹑差兵執持的一種憑證。
1.亦稱"兵痞子"。
2.指在舊軍隊長期當兵﹑沾染惡習的人。
1.見"兵痞"。
1.特制的軍隊標號圖型和人員﹑兵器﹑地物等模型。供各級指揮員在沙盤上研究作戰和訓練等情況時使用。
1.軍旗。
1.戰爭的氣氛。
2.士氣。
1.武器。
1.指兵書;兵法。
2.指兵權。
3.宋代臨時委任的軍區統兵官"兵馬鈐轄"的省稱。
1.士兵﹑軍馬強壯。指軍隊強大﹐有戰斗力。
2.泛指強壯有力。
1.見"兵強則滅"。
1.用兵的權謀;計謀。
2.掌管和指揮軍隊的權力。
1.士兵。
武器藏兵刃于帷席之間。
①兵器兵戎相見。②軍隊屢佐大侯,以調兵戎。③戰士今兵戎始息,宇內初定。
1.指發生武裝沖突。
1.戰爭和喪亂。
1.駕船或管船的士兵。
1.軍隊。
1.箭名。枉矢和絜矢。主要用于守城和車戰等。
1.士卒;士兵。
1.指軍訓式的操練。
1.舊指軍訓式的體育操練﹐包括器械操(如單杠﹑攀繩﹑登梯等項練習)﹑兵式教練(如步法﹑槍操﹑隊列﹑軍禮等)兩部分。
1.戰事;戰爭。
1.兵力情況。
2.指用兵布陣。
3.猶兵力。
1.謂用兵力防守。
1.軍隊的前鋒。
2.主將﹐統帥。
中國古代對論述兵法的著作的稱謂,后成為軍事著作的通稱。《漢書·藝文志》著錄古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歷代兵書從內容上可分為兵法、兵略、訓練、陣法、兵制、兵器、城守、軍事地理、名將傳等類。現存最早的完整兵書是《孫子兵法》。
1.古謂戰爭結束后把兵器交還有司。
1.兵法﹐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