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黑色的馬。
1.出自《詩·魯頌·??》有驪有黃。
2.出自《禮記·檀弓上》夏后氏尚黑……戎事乘驪。
3.出自《求自試表》若東屬大司馬,統偏師之任,必乘危躡險,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為士卒先。
4.出自《泥功山》詩白馬為鐵驪,小兒成老翁。
2.
黑色。參見“驪色”、“驪黑”。
1.出自《公孫龍子·跡府》如求白馬于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也。
2.出自《博徒論》博徒見農夫戴笠持耨,以蕓蓼荼,面色驪黑,手足胼胝,膚如桑樸,足如熊蹄。
3.出自《論衡·定賢》舉擔千里之人,材策越強之士,手足胼胝,面目驪黑。
3.
驪龍的省稱。
1.出自《述夢詩四十韻》序去年七月,溽暑之后,驪降。其夕五鼓未盡,涼風凄然,始覺枕簟微冷。
2.出自《謝鄭長官啟》長官鏤筆才清,探驪價重。
4.
驪山的省稱。參見“驪岫”、“驪墳”。
1.出自《宿后自華陽行次昭應寄王直方》詩暖色鮮驪岫,寒聲別雁群。
2.出自《寓興》詩茂陵驪岫暗,過者暗傷神。
3.出自《初學記》尋曲路之南隅,觀秦政之驪墳。
5.
《驪駒》的省稱。參見“驪駒”。
1.出自《浪淘沙》詞把酒欲歌驪,濃醉何辭。
6.
通“麗”。附麗;并列。參見“驪馬”。
1.出自《公孫龍子·通變論》不害其方者,反而對,各當其所,若左右不驪。
2.出自《札移·公孫龍子謝希深注》驪為并麗之借字……謝以為“色之雜者”非是。篇內諸驪字義并同。
7.
姓。參見“驪姬”。
1.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2.出自《浣紗記·論俠》晉獻公有子三人,長曰申生,次曰重耳,次曰夷吾。獻公聽驪姬之譖,申生自殺,重耳奔翟國,夷吾守屈城。
1.鮮紅的血。
1.鮮艷美好。
1.寡言。
1.明亮有神的眼睛。
1.鮮艷。
1.天夜星出而后吃晩飯。形容進食遲。
1.比喻事物四處分散或四散消失。
1.指我國神話中的織女。
1.多而亂。
1.謂以天上的星宿劃分地上的區域。
2.謂星散。
1.景星和鳳凰。喻罕見珍奇或珍奇之物。
1.猶星布。
1.猶符命。
1.急速奔赴。
1.飾有星宿圖案的傘蓋。
1.謂星的行列。
1.指燈。
1.通曉星象的人。
1.猶天宮。稱地理位置高的宮殿亭臺。
2.指華麗的房屋。
1.喻宮禁,皇居。
1.我國古代把天上的恒星幾個幾個地組合在一起,并命名。這種恒星組合叫星官。
2.指天文星象。
3.指掌天文星象之官。
4.星神。
1.道士的帽子。
1.同"星管"。
1.星星的光輝。
1.菊花品種名。
1.連夜趕回。
1.猶星斗。
2.時刻;歲月。
3.觀察測量星體運行以定時刻的儀器。
1.星與海。
2.星的海洋。多形容發光體分布得廣而多。
指銀河星漢閃爍|星漢燦爛。
1.亦稱"星漢神砂"。
2.寶石的一種。
1.見"星漢砂"。
1.銀河。
1.星槎。
1.猶虹霓。
2.謂有星若虹霓。
1.指弧矢星。又名天弓。在天狼星東南。共九星,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故名。
1.星星。
1.星光。
1.如天星環繞。
1.銀河。
1.星光燦爛。多用以形容天下太平。
1.亦作"星回"。
2.星宿視運動回轉故位。謂一年將盡。
1.古代南詔節日名。其說不一。或謂即"火把節"。
①微弱的火星火燎原。②流星。比喻緊急急如星火。
1.謂小火花可以引起燎原大火。語本《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
2.喻微小的事物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1.見"星貨鋪"。
1.星夜擒獲。
1.星次名。十二次之一。與十二辰之丑相對應,二十八宿中之斗﹑牛二宿屬之。
2.泛指歲月。
1.星與星之間。
2.今亦泛指太空。
宇宙飛行器擺脫太陽系天體的引力,到太陽系以外的恒星際空間的航行活動。目前正處于探索階段。有人將它作為行星際航行”的簡稱;也有人稱之為恒星際航行”,而把星際航行作為行星際航行和恒星際航行的統稱。
恒星間密度極稀的物質。包括占90%的氣體和10%的塵埃微粒,以及宇宙線和磁場。氣體主要由氫、氦組成。塵埃是直徑只有幾十萬分之一厘米的固態質點。平均密度為1個粒子/立方厘米。既是形成恒星的材料,又是恒星演化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