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駮”。
2.
馬毛色不純。亦指毛色不純的馬。
1.出自《詩·豳風·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
2.出自《北史·齊煬王憲傳》文帝嘗賜諸子良馬,唯其所擇。憲獨取駁者。
3.出自《岐豳涇寧四州八馬坊頌碑》項王之騅,符主之?,桓氏之驄,晉侯之駁。
4.出自《明史·流賊傳·李自成》自成氈笠縹衣,乘烏駁馬,入承天門。
3.
借指毛色不純的牛。
1.出自《晉書·王濟傳》王愷以帝舅奢豪,有牛名“八百里駁”,常瑩其蹄角。
2.出自《演繁露·牛車》王濟之八百里駁,駁,亦牛也,言其色駁而行速,日可八百里也。
4.
色彩錯雜。
1.出自《漢書·梅福傳》一色成體謂之醇,白黑雜合謂之駁。
2.出自《述異記》見群鼠大者如豚,鮮澤五色,或純或駁。
3.出自《祠紫蓋山經玉泉山寺》詩蘚駁經行處,猿啼燕坐林。
4.出自《與方密之書》乃遂朝夕服之無斁,垢膩所積,色黯而絲駁,亦未嘗稍解而浣濯之。
5.
混雜不精純。
1.出自《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
2.出自《文心雕龍·雜文》或文麗而義睽,或理粹而辭駁。
3.出自《貞符》魏晉而下,庬亂鉤裂,厥符不貞,邦用不請,亦罔克久,駮乎無以議為也。
4.出自《徵招》詞政和間大晟府嘗制數千曲,音節駁矣。
6.
辯正是非;駁斥。
1.出自《論衡·譴告》故以善駁惡,以惡懼善,告人之理,勸厲為善之道也。
2.出自《新唐書·王世充傳》﹝王世充﹞為民部侍郎,善占對,習法,敢舞文上下。人或辨駁,世充以口舌緣飾,眾知其非,亦不能屈也。
3.出自《明史·高攀龍傳》四川僉事張世則進所著《大學初義》,詆程朱章句,請頒天下。攀龍抗疏力駮其謬,其書遂不行。
4.出自《兒女英雄傳》十三妹聽安公子的話說得有里有面,近情近理,待要駁他,一時卻駁不倒。
5.出自《家》你會從你的新書本里面找出大道理駁我。
7.
相異;相背。
1.出自《漢書·刑法志》其后奸猾巧法,轉相比況,禁罔寖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國承用者駁,或罪同而論異。
2.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余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
8.
文體名。駁議。奏議之一種。
1.出自《文心雕龍·議對》漢世善駁,則應劭為首。
2.出自《新唐書·蕭仿傳》后以封敕脫誤,法當罰,侍講學士孔溫裕曰:“給事中駁奏,為朝廷論得失,與有司奏事不類,不應罰。”詔可。
9.
文體名。駁論,一般的辯正是非的論著。
1.出自如:三國魏王基的《毛詩駁》。
10.
指偏于一面。
1.出自《漢書·谷永傳》改往反過,抗湛溺之意,解偏駁之愛。
11.
用船轉載搬運。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次日早晨啟輪,到了廣東,用駁船駁到岸上。
12.
小船;駁船。
1.出自《祁門駁》詩舟小名為駁,臨河體實輕。
2.出自如:鐵駁。
13.
方言。撥,掉轉。參見“駁回”。
1.出自《歧路燈》紹聞只得駁回牲口,向家而來。
14.
方言。把岸堤向外擴展。
1.出自如:這堤窄了,要駁出去一米。
15.
樹木名。赤李。
1.出自《爾雅·釋木》駁,赤李。
16.
樹木名。指駁馬。即梓榆。
1.出自《詩·秦風·晨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
17.
傳說中能食虎豹的猛獸。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2.出自《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乃駕馴駁之駟,乘雕玉之輿。
3.出自《五雜俎·物部一》《管子》曰:“鵲食猬,猬食鵔鸃,鵔鸃食駁,駁食虎。”《太平廣記》所載,似虎而略小,食虎能盡者是已。
18.
用同“剝”。剝蝕。參見“駁炙”。
1.出自《景陽鐘歌》定知偉器難為樹,或言此鐘誠有神,霜日駁炙長如新,草間時起光璘諞。
個人因受群體的壓力,改變初衷而采取與多數人一致的意見和行為。與盲從不同,從眾者不一定認為別人的意見或行為正確。它的產生有對事物本身認識凝,群體人數多、內聚力強,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與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緒不穩定、缺乏自信、害怕權威等個性方面的原因。
1.同"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2.牦﹐亦作"厘"。
1.等級次序。
1.吏部對地方官吏的選派任命。注,注官,即按資敘授官。
1.方言。用流氓手段進行詐騙。
1.方言。稱設圈套騙取財物的流氓集團或使用詐騙手段的壞分子。
1.一種文字游戲。把一個字拆開,使成一句話。如宋黃庭堅《兩同心》詞"你共人女邊著子,爭知我門里挑心!"拆開的字合并起來是"好"﹑"悶"兩字。
1.用拆字法編的謎語。
1.方言。謂背后說人壞話。
1.拆掉,除去。
揭穿拆穿騙局|拆穿西洋鏡。
1.拆掉這里去補那里。比喻臨時勉強應付。
1.同"拆東補西"。
1.做短工。
1.裂開。
1.抽回合股的資金。
1.拆開試卷糊名的彌封號碼。
2.綽號。
1.拆除毀壞。
1.散伙。
1.敗家子。
1.短期的按日計息的借貸。
1.拆開試卷的彌封。
1.把封好的東西打開。
2.拆散;分開。
3.分別,辨析。
1.比喻茍且馬虎,不負責任。
1.分裂;破裂。
2.拆開。
1.將成套商品分開零賣。
1.在農忙時去做短工。
1.同"拆白道字"。
1.錢莊同業間互相借貸的一種短期借款。由多銀者拆出(貸出),缺銀者拆進(借入)。期限一般為兩天。
1.因建設需要,拆除單位或居民房屋,使遷往別處,或暫遷別處俟新屋建成后回遷。應拆遷的住戶叫拆遷戶。
1.用三個錢擲而卜卦。以錢之背為單數,面為雙數,合計三錢之面﹑背,單數則為單錢,雙數則為拆錢。或謂雙數指二,單數指三,惟有二單一雙方稱拆錢。
1.使成套的器物分散。
1.方言。敲詐。
1.施行破壞手段使人或集體倒臺,或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1.歇后語。襪子上拆下來的線,都是短的,用來譏諷人沒有一點長處。
1.金融市場上銀行﹑錢莊﹑交易所經紀人等相互短期拆借款項的利息。通常較放款利息為低。
1.拆開洗干凈。
按企業收入或利潤的一定比例提取工資總額并在職工中進行分配的工資。凡按人平均分配者稱平均拆分”;凡按工種不同、技術高低、貢獻大小分配者稱分級拆分”。因與企業經營直接掛鉤,有利于促進職工關心集體。
也稱測字”。中國古代的一種迷信。隋代稱破字”,宋代名相字”。以漢字加減筆畫,拆開偏旁,或打亂字體結構,加以玩弄附會,以推算吉兇。
1.用拆字婉轉達意的方式。
1.吃酒宴會時,用拆字方式行令。
1.用拆字方式作詩。
1.釵簪與臂鐲。泛指婦人的飾物。
1.指婦德。封建社會婦女所遵循的道德準則。
1.釵頭鑲飾的珠寶。
1.釵為發飾﹐珥為耳飾。泛指婦人的首飾。
2.泛指聘物。
1.比喻夫妻或戀人分離。
1.見"釵頭符"。
1.謂釵歧出如股。常用以形容花葉的枝杈。
2.畫竹法中稱竹之直枝。
1.書法篆體的一種。其筆法曲折﹐圓而有力﹐如折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