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麻櫟。山毛櫸科。落葉喬木。葉長橢圓形。初夏開花,黃褐色,雌雄同株。堅果卵圓形。幼葉可飼柞蠶。殼斗和樹皮可提取栲膠。木材堅實,可做枕木和機械用材。因其木理斜曲,古代多作炭薪。古人常喻作不材之木。
1.出自《詩·秦風·晨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
2.出自《上林賦》沙棠櫟櫧,華楓枰櫨。
3.出自《樵客吟》秋來野火燒櫟林,枝柯已枯堪采取。
4.出自《本草綱目·果部二·橡實》櫟,柞木也。實名橡斗,皂斗。
2.
喻無用之材。參見“櫟散”。
1.出自《莊子·人間世》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2.出自《藝文類聚》櫟散之質,不以斧斤致用。
3.出自《魏書·宗欽傳》伊余櫟散,才至庸微。遭緣幸會,忝與樞機。
3.
欄桿之類。
1.出自《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建章宮后合重櫟中有物出焉,其狀似麋。
2.出自《蟻子》詩敢憚榱櫟蠹,深藏柱石傾。
4.
打擊,搏擊。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射游梟,櫟蜚遽。
2.出自《文選·潘岳〈射雉賦〉》櫟雌妒異,倏來忽往。
5.
謂嚙咬。
1.出自《藝文類聚》蝮蛇與土色相亂,長三四尺,其中人,以牙櫟之,裁斷皮出血,則身盡痛,九竅血出而死。
6.
超越。
1.出自《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櫟機轊之類。
7.
刮擦器物。
1.出自《史記·楚元王世家》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
8.
傳說中的鳥名。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9.
古地名。春秋時鄭國別都,今河南省禹縣。
1.出自《春秋·桓公十五年》秋九月,鄭伯突入于櫟。
10.
古地名。春秋時晉地,在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
1.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己丑,秦晉戰于櫟,晉師敗績。
11.
古地名。春秋楚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西北。
1.出自《左傳·昭公四年》冬,吳伐楚,入棘、櫟、麻。
1.唐宋節度使植纛之樓。
1.從整篇文字里摘取重要的部分。
1.猶節離。
1.良馬。
1.人體的關節和脈絡。喻學說的源流。
1.猶節旄。
1.旌節上所綴的牦牛尾飾物。
2.指旌節。
1.猶節旄。
1.情節本末。
1.猶節婦。
1.鴛鴦的別稱。
1.文藝演出的項目表。
1.積年;歷年。
1.猶節日。
1.整理﹐累積。
1.孔穴。
1.節日喜慶。
1.進止。
2.心意的節制與趣向。
1.《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君取節焉可也。"杜預注"葑菲之菜﹐上善下惡﹐食之者不以其惡而棄其善﹐言可取其善節。"后因以"節取"指取其善節。
2.有節制地收取。
3.節錄。
1.猶偶然。湊巧;恰好如此。
2.聳立貌。
1.謂約束人的行為﹐使遵禮而行。
2.有節操的人。
1.竹榻的別稱。
1.謂喪事從簡。
1.節省;節儉。
1.將文字中的某些部分予以刪除。
1.刪節。
1.舊時過節時主人賞給傭人的錢物。
1.節日;節期。
1.見"節外生枝"。
1.猶志節。
1.宋時節度使祭祀的神靈。
1.謂按照一定的時間來伺候。時﹐通"伺"。
1.節度使的省稱。
2.持符節的使者。
1.有節操的人。
1.謂行事有節制﹐使合乎準則。
1.謂有節制而適度。
1.謂按時節授予。
1.官署;官衙。
1.逐節纏束。
1.指節度使。
1.節日和朔日。亦泛指節日。
1.守節義而死。
1.四季節令和年節。
2.指經年。
1.省儉減少。
1.節儉緊縮。多指節約支出。
1.唐宋時節度使收藏旌節的廳堂。
2.指商議機密重事的廳堂。
1."節度推官"的略稱。為節度使屬官﹐掌勘問刑獄。
1.節減威強﹐復用文理。
1.謂制定禮儀﹐使行之有度。
2.禮節;儀式。
3.減省文字。
1.作為;行事。
2.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
3.應節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