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覧”。
2.
觀看;考察。
1.出自《楚辭·離騷》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
2.出自《漢書·韋賢傳》我王如何,曾不斯覽!黃發不近,胡不時監!
3.出自《思慎賦》明鏡可以覽形,往古可以知今。
4.出自《中岳廟》詩雖有漢古柏,稀疏不成群。一覽已無余,建筑乏藝能。
3.
炫示。
1.出自《楚辭·九章·抽思》憍吾以其美好兮,覽余以其修姱。
2.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於是齊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覽天下諸侯賓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
4.
閱讀。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
2.出自《郭有道碑文》考覽六經,探綜圖緯。
3.出自《抱樸子·論仙》彼二曹(曹丕、曹植)學則無書不覽,才則一代之英。
4.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才過子建,貌賽潘安。胸中博覽五車,腹內廣羅千古。
5.
登高遠眺。
1.出自《楚辭·九歌·云中君》覽冀州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3.出自《望岳》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4.出自《車向秦嶺》詩車站最高跨兩省,覽盡蜀水秦云。
6.
引申為視線。
1.出自《徐霞客游記·游武彝山日記》落照侵松,山光水曲,交加入覽。
7.
游覽,游歷。
1.出自《靈巖寺二十六韻》富覽山無盡,尋幽力不堪。
2.出自《〈述庵文鈔〉序》先生(王蘭泉)歷官,多從戎旅,馳驅梁益,周覽萬里。
8.
景致。
1.出自《溪上》詩往歲貪奇覽,今年遂考盤。
2.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二》橋北有文昌閣,當江流環轉之中,高架三層,虛敞可眺,為此中勝覽。
9.
通“攬”。采納,接受。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一》大王覽其說,而不察其至實。
10.
通“攬”。持,把握。
1.出自《潛夫論·三式》此於主德大洽,列侯大達,非執術督責總覽獨斷御下方也。
2.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下·禰衡》衡覽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3.出自《金樓子·興王》雖身濟大業,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覽權綱。
11.
通“攬”。采摘。
1.出自《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詩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1.今天的前一天。
2.過去。
1.昨天晩上。
1.帝王受酢的席位。昨,通"酢"。
1.先前。
1.昨夜。
1.瓦松的別名。
1.昨天夜里。
2.日前。
1.昔日。
1.拔去。
1.揪打;捕捉。
1.疾風;旋風。
1.揪住頭頸。
1.猶倉卒。
1.毆斗而死。
1.撲滅。
1.飲食,吃喝。捽,通"啐"。
1.甩開手,放手。
1.摔脫,掙脫。
1.揪拉。
1.傲岸貌。
1.揪住往下按。
1.揪拉。
1.揪住拖拽。
1.象聲詞。
1.以柄入孔。
2.木短出貌。
1.古族筰都所產之馬。
1.橋名。又名夷里橋。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因橋用竹索編成﹐故名。相傳晉永和四年桓溫伐蜀﹐戰敗蜀主李勢于此。
1.竹名。
1.車廂左側的障蔽『時以朱色涂障蔽來表示官階,凡俸祿在六百至一千石者皆以朱涂左辬。
1.元代考試制度,中選舉人及中選進士均分二榜,蒙古人﹑色目人為一榜,稱右榜;漢人﹑南人為一榜,稱左榜。舉人榜揭于省門之左右,進士榜用敕黃紙書,揭于內前紅門之左右。見《元史.選舉志一》。
清末將領。山東費縣人。回族。行伍出身。曾參與鎮壓太平軍、捻軍。歷任副將、總兵。中日甲午戰爭時,率所部進駐朝鮮平壤。在平壤戰役中,身負重傷仍登城督戰,不幸中炮犧牲。
1.避讓于道左,以示謙讓。
1.靠左的一邊。
1.漢左伯所造的紙。
1.反正;無非。
1.左不過。
1.起疑,猜疑。
1.古代駕車三馬中左邊的馬◇用四馬,亦指四馬中左邊的馬。
1.古代國庫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稱左藏。晉有左右藏令,屬少府。北齊﹑隋屬太府寺。唐代左藏掌錢帛﹑雜彩﹑天下賦調。宋初諸州貢賦均輸左藏。南宋又設左藏南庫。元代禁中左藏掌收支常課和買紗羅布絹等物。
1.古代國庫。參見"左藏"。
1.猶左右(指時間)。
2.附近。
3.左邊。
1.衣襟向左。指我國古代某些少數民族的服裝。《書.畢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賴。"《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后漢書.西羌傳》"羌胡被發左衽﹐而與漢人雜處﹐習俗既異﹐言語不通﹐數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窮恚無聊﹐故致反叛。"后因以"左裧"指少數民族。
1.左面的牙床,亦指左面的牙齒。
2.虛左以待的車。
1.唐門下省起居郎的別稱。
1.古人上書于尊者的信末用語。謂空著信紙的左邊,以待批答。
1.降官;貶職。
1.降官;貶職。
書名。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春秋史,相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著。紀事起于公元前722年,終于前464年,資料豐富,敘事詳明,文筆優美。
1.愛讀《左傳》的癖好。晉杜預自稱有《左傳》癖。
1.指男子童稚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