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漣”。
2.
大波浪。
1.出自《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2.出自《文心雕龍·序志》并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
3.出自《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
4.出自《百萬雄師過大江》詩長江水,卷巨瀾。
3.
波紋。
1.出自《釋名·釋水》風行水波成文曰瀾。瀾,連也,波體轉流相及連也。
2.出自《文心雕龍·隱秀》故互體變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
3.出自《留別金門知己》詩蒼梧倒影三湘寒,赤城霞氣生微瀾。
4.
興起波瀾。
1.出自《文選·宋玉〈神女賦〉》望余帷而延視兮,若流波之將瀾。
2.出自《以雙刀遺子由有詩次韻》湛然如古井,終歲不復瀾。
5.
同“灡”。淘米水。
1.出自《禮記·內則》面垢,燂潘請??
2.出自《廣雅·釋器》泔、潘,瀾也。
1.指祠堂,神廟。
1.掌管祭祀之官。
1.猶祠堂。
1.祭祀。
1.清代禮部所屬官署名。主掌祭祀。
1.管理祠堂的人。
1.以祭品祀神靈祖先。
1.道徒設壇祈禱。
1.祭祀時所用的器具?;蚍Q祠器。
1.祭神求福。
1.即祠祿。
1.官名。宋制,大臣罷職,令管理道教宮觀,以示優禮,無職事,但借名食俸,謂之"祠祿"。
1.祠堂,廟堂。
1.祭器。
1.祭神祈求。
1.祭祀的儀容。
1.祭祀以報神恩。
1.民間俗祭。其所供神之姓名﹑事跡因史志中各以民俗相傳而稱說不一。或謂烏程橫山張渤,或謂武當張秉,號祠山神或祠山大帝﹑張大帝。其祭所稱張王廟,又稱祠山廟『唐以來,廟祀不絕。
1.祭禮,祭祀之事。
1.即祠堂。
1.祠堂,寺廟。
1.祭祀;立祠祭神或祭祖。
1.祭場。
1.祭祀田神。
1.即鴟尾。古代宮殿正屋脊兩端的裝飾構件,以瓦為之。以其形似猛禽鴟之尾,因以為名。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謂張敞撰《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因張敞為吳人,呼祠祀為鴟祀,故以祠代鴟。一說,即蚩尾,魚尾形屋飾。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上謂蚩,海獸;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
1.即神位。
1.即祠宇。
1.立祠以祭品敬神。
1.謁拜祭祀。
1.祠堂;神廟。
1.祀灶。
1.主管宗祠祭事者。
1.猶廟祝。
1.猶廟祝。
1.即紫草。又名茈?﹑藐。多年生草本植物。暗紫色,含紫草素,可作染料,也可藥用。
1.即柴胡。
1.即紫姜。嫩姜。
1.草名。一種蕨類植物。
1.猶藩蘺。
1.不齊貌。
1.神話中的魚名。
1.指雜草。
1.即慈姑。
1.指粗劣的菜食。
1.蒺藜與荊棘。泛指雜草。語出《詩.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鄭玄箋"茨,蒺藜。伐除蒺藜與棘。"
2.喻困難的處境。
1.指茅屋。
1.蓬戶,柴門。
南部非洲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博茨瓦納、南非、津巴布韋、納米比亞等國。約390萬人(1985年)。講茨瓦納語。部分信仰萬物有靈,部分信基督教新教。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不少人在廠礦做工。
1.草屋。借指貧寒之家。
1.草蓋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