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水泛濫,溢出。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
2.出自《后漢書·班固傳上》揚波濤於碣石,激神岳之????。濫瀛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
3.出自《默觚上·學篇二》用智如水,水濫則溢;用勇如火,火烈則焚。
4.出自《水經注·?水》其水陽焊不耗,陰霖不濫,無能測其淵深也。
2.
過度;沒有節制。
1.出自《詩·商頌·殷武》不僭不濫,不敢怠遑。
2.出自《同江詹事登宮城南樓》詩叔譽恒詞屈,防年豈濫誅?
3.出自《創業史》這么說,肥料大些,也不怕長濫?
3.
引申指沒有操守,胡作非為。
1.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2.出自《論衡·量知》貧人好濫,而富人守節者,貧人不足而富人饒侈。
3.出自《雜問》投骨兩犬能無啖乎?以利示民能無濫乎?
4.
虛妄不實。
1.出自《左傳·昭公八年》石不能言,或馮焉;不然,民聽濫也。
2.出自《雜體詩·效盧諶感交》更以畏友朋,濫吹乖名實。
3.出自《類說》世人語虛偽者為“何樓”,國初京師有何樓,其下所賣物皆濫者,故人以此目之。
4.出自《智囊補·察智·邊郎中》是歲,刑部郎中邊某,一視成案,即知冤濫。
5.
浮華。
1.出自《韓非子·顯學》今之新辯濫乎宰予,而世主之聽眩乎仲尼。
6.
指浮華的言詞。
1.出自《文賦》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
7.
冤屈,冤枉。
1.出自《洛陽伽藍記·永寧寺》於是出詔,濫死者普加褒贈。
2.出自《又甲辰秋答朱元晦書》亮濫膺無須之禍,初欲以殺人殘其命,后欲以受賂殘其驅。
8.
猶言才不勝任。用作謙詞。
1.出自《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八人稱迥拔,兩郡濫相知。
9.
通“檻”。施柴于水中作檻以取魚。
1.出自《國語·魯語上》宣公夏濫於泗淵,里革斷其罟而棄之。
2.出自《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
10.
通“欿”。貪欲;使貪羨。
1.出自《呂氏春秋·權勛》〔獻公〕乃使荀息以屈產之乘為庭實,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於虞而伐虢。虞公濫於寶與馬而欲許之。
2.出自《淮南子·俶真訓》聲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濫也,智者不能動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
3.出自《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使動足資生,不濫於物,知其正身,不營於外,背其所害,向其所利,此所以用智遂生之道也。
4.出自《水滸傳》誰想這伙官員,貪濫無厭。
11.
用同“爛”。破碎、松軟。參見“濫泥”。
1.出自《水滸傳》巴得你歸來,卻又濫泥也似醉了。
2.出自《答濟叔》既在濫泥中,愈動則身愈陷。
12.
用同“爛”。程度深。參見“濫熟”。
1.出自《兒女英雄傳》那恭維人的本領,他卻從作佐雜時候就學得濫熟。
1.見"遺辭"。
1.古祠。
1.亦作"遺詞"。
2.指前人留下的言論。
3.指前代或前人留下的詞章。
1.指留下的名帖。
1.猶賞賜。
1.破舊的村莊。
1.遺留;留存。
2.指保存下來的前代遺跡或遺物。
1.遺漏和錯誤。
2.指棄置的磨刀石。
1.失掉大的。
1.謂賦予重大艱難之任。
1.指白帶。
1.拋棄清除。
1.指廢棄的刀子。
1.指前人留傳下來的思想觀點﹑政治主張﹑治理方法等。
2.猶言失去道義。
1.指前人留下的德澤。
2.謂留下德澤。
3.指棄置未用的賢德之人。
1.見"遺德余烈"。
1.指先人留下的德澤和功業。
1.指剩馀的酒。
1.空馀的土地。
2.指言語或行動中留下的可回旋的地步。
1.指前代遺留下來的典章制度。
2.謂遺闕或違背典章制度。
1.指古代留下的宮殿。
1.指前代留下的曲調。
1.指殘留的蟻垤。
1.殘存的城堞。
1.經歷世變的老年人。
1.指因戶籍遺漏登記而未曾交賦稅﹑服徭役的壯丁。
1.猶馀痛。
1.指前朝都城。
1.謂留下有毒之物。
2.喻指過去遺留下來的有害的思想﹑風氣等。
3.猶加害;使人受毒害。
1.指前人遺留下來的信件。
1.指斷墻殘垣。
1.猶遺緒。
1.猶言遺亡缺失。
1.猶棄置。
2.遺落;丟失。
1.猶言排泄屎尿。
1.指殘花。
1.前人留傳下來的恩惠。
1.前人遺留下的恩德功業。
1.見"遺簪墮珥"。
1.見"遺簪墮珥"。
1.見"遺簪墮珥"。
1.亦作"遺法"。
2.前代遺留下來的典章法則。
3.留傳下來的方式﹑方法。
4.指前代傳下的法書和書法藝術準則。
5.指前代傳下的佛法。
1.指前人遺留下來可作楷模的法式﹑規范﹑標準等。
2.猶遺像。
1.指寒冬季節百花凋謝后遺留下來的香花芳草,如蘭花﹑菊花﹑梅花等。
2.遺留的芳香。
3.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
4.猶遺墨。
1.即延涼室『武帝之室名。
1.指遺逸散失之人事和物件。
2.指棄置未用之人才。
1.指已故帝王的妃子。
1.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
2.猶馀香。
1.比喻前人留下的精美文章。
1.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