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魚名,即鰳魚。
1.
魚名。參見“鱠魚”。
1.出自《南史·范云傳》﹝沈攸之﹞明旦又召云令送書入城內,餉武陵王酒一石,犢一頭;餉長史柳世隆鲙魚二十頭,皆去其首。
2.出自《四時田園雜興》詩細搗棖虀買鲙魚,西風吹上四腮鱸。
3.出自《與王大后張泛舟華亭谷》詩冰絲鲙魚銀錯落,四顧無人秋寂寞。
2.
同“膾”。切得很細的魚或肉。
1.出自《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吳王聞三師將至,治魚為鲙。
2.出自《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3.出自《秋下荊門》詩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4.出自《本草綱目·鱗四·魚鲙》魚生,劊切而成,故謂之鲙。
3.
同“膾”。把魚、肉切成薄片。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薄耆之炙,鮮鯉之鲙
2.出自《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休說鱸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
3.出自《食鐵腳》詩故鄉無爾輩,只鲙玉鱸魚。
1.見"抑黜"。
1.亦作"抑絀"。
2.貶廢;排斥。
1.謂受壓抑挫辱。
1.抑制折挫。
1.強行收購糧食。
1.阻絕。
2.敬慎。
1.抑制,壓制。
1.剝奪;強行奪取。
1.猶抑遏。
1.抑制;遏止。
1.謂遭受壓抑和廢黜。
2.廢棄。
1.猶抑制。
1.損傷。
1.隱瞞。
1.遏止,斷絕。
1.縮小與夸張。
2.夸張。
1.強逼;壓制。
2.勒索;克扣。
1.強行留住。
1.強奪。
1.謂受壓抑而沉淪。
1.強行購買。
1.隱沒。
1.謂抑制商賈。
2.《論語.子張》"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埽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言子夏弟子,但對賓客﹑修威儀禮節之事則可,然此但是人之末事耳,不可無其本。"后因以"抑末"指末事。
1.強行攤派。
1.寬解曉喻。
1.懲治。
1.猶難道。
1.見"抑強扶弱"。
1.況且;而且。
1.克制感情。
1.卑躬屈節。
1.壓抑委屈。
2.冤枉,冤屈。
1.壓抑;阻塞。
2.抑郁,郁悶。
1.按摩抓搔。
1.壓抑沉淪。
2.抑郁。
1.俯首,低頭。
2.按其首。
1.黜退;貶退。
1.冤枉。
2.抑制邪辟。
1.微小。
1.謙抑敬畏。
1.抑制削弱。
1.見"抑厭"。
1.亦作"抑壓"。
2.壓制。
1.按下與上舉。
2.浮沉,進退。
3.謂聲音高低。
4.謂文氣起伏。
5.褒貶。 6.謂稱揚。 7.謂貶抑。 8.控馭自如貌。 9.揚揚自得貌。
1.悲嘆。
1.慎審貌;謙謹貌。
2.美好貌;軒昂貌。
3.憂郁貌。
1.憂郁。
1.謂抑制情欲而導之以善。
2.壓縮與引伸。
1.手指按笛孔之貌。
1.謂抑制感情,與之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