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寬解曉喻。
1.注水以供磨墨用的文具。也稱水注。
2.水點;水珠。
1.同"水中撈月"。
1.比喻希望極少。
1.同"水里納瓜"。
穿越江河、海峽底下的隧道。分水底段、河岸段和引道三部分。主要部分是水底段。一般在兩岸各設1~2座豎井,井內(nèi)安裝通風、排水和供電等設備。在隧道內(nèi)可鋪設公路或鐵路,用以代替跨越江河的橋梁或輪渡。
1.曲牌名。屬南曲越調(diào)。據(jù)《九宮大成譜》,正格是四﹑五﹑四﹑五﹑四﹑五﹑四﹑五(八句),末句可疊唱。一般僅用后四句,只念不唱,節(jié)拍急促。
1.以水平之法量地高下。
2.泛指地理形勢。
3.特指水域。
4.猶水田。
1.指顓頊。我國古代傳說中五帝之一。顓頊以水德王﹐死后祀為北方水德之帝﹐故稱。
1.水帝顓頊之子。相傳死后為疫鬼。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昔顓頊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
1.遞運飲泉水的驛站。
2.見"水遞鋪"。
1.水遞役夫。
1.水路驛站。
1.水和電。
2.指水力發(fā)電。
1.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四川保路運動中,革命者為發(fā)動人民武裝起義,將成都血案的消息寫于木板之上,涂以桐油,投入江中,傳遍各地,謂之"水電報"。
1.進行水力發(fā)電的機構(gòu),包括利用水力資源發(fā)電的設備﹑建筑物以及生產(chǎn)和管理系統(tǒng)。
1.臨水的殿堂。
2.帝王所乘的豪華游船。
1.哺乳綱,食肉目,鼬科。體長約40~60厘米,雄的較雌的大。尾蓬松,長約為體長的一半。體黑褐色,至尾端幾為黑色;頦白色,腹有時有白斑。毛密厚,適于水中生活。乳頭六個。主要在夜間活動。原產(chǎn)北美洲。毛質(zhì)甚優(yōu),是珍貴的毛皮獸。可人工飼養(yǎng)﹑繁殖。
1.燒水用的器具。用陶土或金屬制成。
1.曲調(diào)名。
詞牌名。相傳隋煬帝曾作《水調(diào)歌》,唐代將它演變?yōu)榇笄桀^”當為其中序的第一章。雙調(diào),九十五字,押平聲韻。宋代于上下闋中的兩個六字句,多兼押仄聲韻。也有句句通押同部平仄聲韻的。
詞篇名。北宋蘇軾作。題為丙辰(1076年)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作者弟蘇轍)”,當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詞上片寫醉后上天落地的神奇想像,下片通過對月光流照的描寫,抒發(fā)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感慨。是作者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
1.指記述河道水系的文獻。
1.盛水或汲水的用具。
2.安置在廚房等場所的有出水管的水盆。
3.雨水管上部的漏斗形配件。用以匯集和調(diào)節(jié)自檐溝流下的雨水。
1.貯水之地窖。
2.水道;水之出入孔道。
1.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
1.舊時方士所謂五遁之法的一種。即水中遁形隱身之術。
1.溺死之災。
2.三國魏晉以后,漸行飲茶,其初不習飲者,戲稱為"水厄"◇亦指嗜茶。
1.水鳥名。
1.指水苔。
1.粥,稀飯。
2.指用水浸過的米飯。
3.指祭奠時用的酒﹑飯。
1.水路販運。亦指水上商販。
1.木制的方形盛水器。
1.指水中香草。
1.猶水堤。防水的設施。
1.亦作"水婔"。
2.水之匹配。指火。
3.水中神女。
1.見"水妃"。
1.糞便等有機物腐熟后加水所成的肥料。
1.水盜。
1.指粉絲或粉條。食用前常浸水中,故稱。
2.中藥粉錫的別名。
3.一種化妝用品。
用水調(diào)和粉質(zhì)顏料作的畫●涂不透明,有較強的覆蓋力,效果近油畫。薄涂效果近水彩畫,較明朗輕快。技法有干畫法與濕畫法兩種。可畫在紙、布或木板上。
1.見"水分"。
1.人糞等腐熟后加水而成的肥料。
1.水葬。
2.內(nèi)貯水以隔絕氣體的裝置。衛(wèi)生用具上的存水彎是最常見的水封。
1.纖夫,船工。
2.挑水工人。
1.荷花的別名。詳"水花"。
1.荔枝的別名。荔枝重而不沉,置水中隨水上下,故名。見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荔枝》。
1.神話傳說中水神或龍王所住的地方。
2.用為水神的稱號。
3.指水的深處。
4.星官名。
5.膀胱的別名。俗稱尿脬。
1.人體肚臍以下的部位。也稱少腹。
1.指荷葉。
1.貯水的缸。
2.指汽缸。清末把鍋爐﹑蒸汽機都叫做水缸。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