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聚合;合在一起。
2.
動詞
彼此見面。
3.
名詞
會議,有一定目的的集會。
4.
名詞
為共同的目的而結成的團體。
5.
名詞
指廟會。
6.
名詞
民間組織的朝山酬神或進香活動,以祈求好的年成。
7.
名詞
群眾自發成立的經濟上實行互助的臨時性組織,由會員分期交款,輪流歸一人使用。
8.
名詞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
9.
名詞
機會,時機,事情變化的一個時間。
10.
副詞
文言副詞,一定,應當。
11.
動詞
理解;懂得。
12.
動詞
助動詞。表示懂得怎樣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學習的事情)。
13.
動詞
助動詞。表示擅長。
14.
動詞
助動詞。表示有可能實現。
15.
動詞
付賬。
16.
量詞
(–兒)一小段時間。
17.
動詞
熟悉;通曉。
18.
副詞
〈書〉恰巧;正好。
1.
蓋子。
1.出自《儀禮·士虞禮》命佐食啟會。
2.
會合;聚會。
1.出自《書·洪范》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五人共會其體,皆是。
3.出自《封建論》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會於一。
4.出自《岳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5.出自《兒女英雄傳》便催著公子會著那一起客人同走。
6.出自《井岡山會師》詩革命雄師會井岡,集中力量更堅強。
3.
符合;相合。
1.出自《管子·法禁》上明陳其制,則下皆會其度矣。
2.出自《顏氏家訓·書證》且鄭玄以前,全不解反語,《通俗》反音,甚會近俗。
3.出自《畫水記》近歲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與畫會。
4.
盟會。
1.出自《禮記·檀弓下》周人作會而民始疑。
2.出自《孟子·告子下》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
3.出自《論衡·書虛》葵丘之會,桓公驕矜,當時諸侯畔者九國。
5.
開會議論。
1.出自《韓非子·八經》是以事至而結智,一聽而公會。
6.
會見;會面。
1.出自《左傳·文公八年》冬,襄仲會晉趙孟于衡雍,報扈之盟也。
2.出自《玉嬌梨》蘇友白忙到后園門首來會盧夢梨。
3.出自《四世同堂》今天,他是來會錢先生。
7.
特指宴請。
1.出自《親家會賓客》詩親家會賓客,在席有尊卑。
2.出自《青瑣高議前集·荔枝詩》吾儕今日會佳賓,滿酌洪鐘酒數巡。
8.
指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主要城市。
1.出自《史記·貨殖列傳》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魚鹽。臨菑亦海岱之閑一都會也。
2.出自《九成宮頌》名都廣會,閭閻萬室。
3.出自又如:省會。
9.
時機;機會。
1.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兵失》兵不能昌大功,不知會者也。
2.出自《后漢書·周章傳論》將從反常之事,必資非常之會。
3.出自《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今日承老師以令孫相托,此乃門生報德之會也。
4.出自《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夫激蕩之會,利於乘時。
10.
配偶;匹配。
1.出自《風俗通·佚文》汝南張妙會杜士。
11.
音節;節奏。
1.出自《周禮·春官·大胥》以六樂之會正舞位。
2.出自《莊子·養生主》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3.出自《文選·嵇康〈琴賦〉》激清響以赴會,何弦歌之綢繆。
12.
領悟;理解。
1.出自《韓非子·解老》其智深則其會遠。
2.出自《擬古諷》詩余心甘至愚,不會皇天意。
3.出自《蝶戀花》詞草色山光殘照里,無人會得憑欄意。
4.出自《申屠氏》方蛟會得他主人意,湊到主人耳朵邊,口里不住說。
13.
熟習;通曉。表示懂得怎樣做或有能力、善于做某事。
1.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年才長大,稍會東西,不然遣學經營。
2.出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主人曰:“此中人會妖法,宜早回來。”
3.出自《西游記》前日老師父附耳低言,傳與你的躲三災變化之法,可都會么?
4.出自《花城》而南方的人們也真會安排,他們選擇年宵逛花市這個節目作為過年生活里的一個高潮。
14.
理趣。
1.出自《飲酒》詩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15.
相成;調配。
1.出自《周禮·天官·食醫》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
16.
表示有可能實現。
1.出自《因記往事》若說是贊,則彼為巨盜,我為清官,我知爾這大頭巾決不會如此稱贊人矣。
2.出自《老殘游記》龍叔,怎樣這時候會來?
3.出自《在和平的日子里》把混亂的人群,變為有組織的力量,奇跡就會出現。
17.
副詞。恰巧;適逢。
1.出自《詩·大雅·生民》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
2.出自《龍川別志》﹝周高祖柴后﹞行至河上,父母迓之。會大風雨,止於逆旅。
3.出自《元日》詩喜會牧馬收,岡巒乍清閑。
18.
連詞。相當于“與”“同”“和”。
1.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及者何?與也。會、及、暨,皆與也。
2.出自《清史稿·劉於義傳》上遣侍郎馬爾泰會查郎阿按治,於義坐奪官。
19.
猶類。
1.出自《敦煌變文集·目連緣起》大須布施莫因循,免作青提一會人。
20.
猶回、遍。
1.出自《長安客舍敘邵陵舊宴》詩殘漏五更傳海月,清笳三會揭天風。
2.出自《菩薩蠻》詞嗚嗚曉角調如語,畫樓三會喧雷鼓。
21.
付給,支付。
1.出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二人又吃了一回,起身會鈔而別。
2.出自《儒林外史》彼此又吃了一回,會了帳。
3.出自《四世同堂》兩個人進了茶館,長順會了茶資。
22.
指文書。
1.出自《儒林外史》又過了幾天,府里會過來,催湯鎮臺出兵。
23.
宋代發行的一種紙幣“會子”的簡稱。
1.出自《貴耳集》孝廟在宮中,積三百萬見鏹,準備換會。
2.出自《西湖老人繁勝錄》街市點燈,慶元間,油錢每斤不過一百會。
24.
某些團體或組織。
1.出自《醒世姻緣傳》咱這繡江縣里有幾個懼內的人,要隨一道會,算計要足十個人,已是有了九個,只少一個。
2.出自《四世同堂》北平所有的會,高蹺,獅子,大鼓,開路,五虎棍,多啦!多啦!今兒個都出來!
3.出自又如:學會;聯合會;理事會。
25.
民間一種小規模經濟互助形式,入會者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輪流使用。
1.出自《儒林外史》正在各書店里約了一個會,每店三兩。
2.出自《海上花列傳》擬合一會幫貼雙寶。
3.出自《駱駝祥子》我給你個好主意:起上一只會,十來個人,至多二十個人,一月每人兩塊錢,你使頭一會。
26.
舊時民間朝山進香或酬神祈年時所組織的集體活動。
1.出自《梼杌閑評》九龍山做會惑眾,豈有不在之理!
2.出自《聊齋志異·吳令》值神壽節,則居民斂貲為會,輦游通衢。
3.出自《浙東景物紀略·方巖紀靜》胡公神像是一位赤面長須的柔和長者,前殿后殿,各有一尊,相貌裝飾,兩都一樣,大約一尊是預備著于出會時用的。
27.
中醫經絡穴位名。
1.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
28.
災厄;厄運。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上》﹝王莽﹞乃下詔曰:“予遭陽九之隘,百六之會。”
2.出自《清史稿·文宗紀論》文宗遭陽九之運,躬明夷之會。
29.
會試;會試及第。
1.出自《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時值三月三日,大開南省,會天下才人,盡呈卷子。
2.出自《富貴神仙》小舉人上京會試,太太囑咐道:“若會了便捎個信去,著你爹爹來家;不會,便親自去看。”
30.
相對。參見“會話”。
1.出自《爾雅·釋詁上》會,合也。
31.
表示很短的時間。參見“會子”、“會兒”。
1.出自《救孝子》只索打會官司,吃會痛苦,受會恥辱。
2.出自《暴風驟雨》這會大伙都沒說啥話,但也沒休息或打盹。老孫頭接二連三地跟那些從元茂屯出來的趕車的招呼,問長問短,應接不停。
32.
古代歷法用語。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十運為一會,十二會為一元。每會一萬零八百年。參閱宋邵雍《皇極經世書》卷一。
1.出自《皇極經世書》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計三百六十年,為一運;三十運計一萬八百年,為一會;十二會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元。
33.
通“繪”。雜彩色。
1.出自《書·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
34.
通“禬”。祈福除殃的祭祀。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趙孟適南陽,將會孟子余。
2.出自《管子·幼官》會請命於天,地知氣和,則生物從。
35.
通“惠”。
1.出自《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如斯恩會最多,爭忍拋離出外。
2.出自《殺狗勸夫》我向住在哥哥嫂嫂家里,俺嫂嫂大賢會。
36.
姓。漢有會栩。見《廣韻·去泰》。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鄶氏,房姓,即鄶仲之國……子孫以國為氏,或去邑為會氏。又風俗通云:陸終之子會乙之后,妘姓,有武陽令會炳。
37.
今泛指有一定目的的聚會或集會。
1.出自《朝花夕拾·范愛農》有幾個人便秘密地開一個會,籌集川資。
2.出自《把一切獻給黨·轉移》我忍著痛演完了歌劇《一根扁擔換支槍》,不料散會后就站不起來了。
3.出自又如:晚會;舞會;辯論會。
38.
引申為交配。
1.出自《論衡·奇怪》牝牡之會,皆見同類之物,精感欲動,乃能授施。
39.
指懂事;知趣。
1.出自《水滸傳》是會的將來還我,佛眼相看,你若不還我,叫你目前流血!
2.出自《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他肯留心,必然答笑,點頭須會,咳嗽便知。
40.
副詞。應當;總會。
1.出自《董嬌嬈》詩終年會飄墮,安得久馨香?
2.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3.出自《隋唐嘉話》卷上太宗曾罷朝,怒曰:“會殺此田舍漢!”
4.出自《題郭秀才釣亭》詩他年欲訪沙頭路,會自攜竿扣竹扉。
5.出自《送戰友南歸》詩嶺梅生春會有時,犁庭掃穴慶再造!
1.猶厚福。謂福深廣如海。
1.附著在物體表面上的塵土。
1.幸福安康。
2.書信中常以為對尊長請安之用語。
1.福德報應。
1.賜福保護。
1.指作威作福的權力。
1.一種象征福德的瑞草名。
1.謂福祿富貴渺小而短暫。
1.舊諺。謂幸運事不會連續到來,禍事卻會接踵而至。
1.朱草的別名。古人以為朱草生是福德的征兆,故名。
1.福運昌隆。
1.福份常在。
1.福分和德行。
2.指福分,福氣。
1.艾的別名。
1.即福舍。
1.為修福德而施舍作公眾墳墓的土地。
1.即財神。
1.尊敬語。指長輩所吃剩的飲食。
①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洞天。②指幸福的地方身在~不知福。
1.同"洞天福地"。
2.神仙所居地。
1.見"福馬林"。
英國柯南道爾所作偵探小說的總稱。其中《血字的研究》,通過助手華生的回憶,敘述福爾摩斯如何偵破一起奇異的兇殺案件;《四簽名》描寫圍繞阿格蘭寶物而展開的一場勾心斗角的爭斗所引起的慘案。著名的還有《巴斯克維爾的獵犬》、《空屋》、《恐怖谷》等。
長篇小說三部曲,包括《有產業的人》、《騎虎》、《出租》。英國高爾斯華綏作于1906-1921年。小說以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初期的英國社會為背景,描寫福爾賽家族幾代人的生活,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盛衰。
福氣有~ㄧ~不淺。
1.見"福分"。
1.祭祀用的干肉。
日本九州重要港市。人口1112萬(1985年)。工業以食品、印刷、電機等為主。批發業發達。港口歷史達千余年,港內可泊遠洋巨輪。陸、海、空交通便利。有大學多所。崇福寺、圣福寺等為祭神地。
1.猶福利。
1.幸福。
1.幸福的地域。
1.幸福;福氣。
2.猶福佑。
1.佛教稱拜懺等祈福活動。
1.猶福利。
1.福德與智慧。
1.福祉的基礎。指道德善行。
別稱閩”。在中國東南部、武夷山以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人口3165萬(1995年)。明代置福建布政使司(省級),清代為福建省。省會福州。山地、丘陵分布廣,平原小而零碎。岸曲折。閩江為省內第一大河。亞熱帶濕潤區。中國茶葉、甘蔗和亞熱帶水果(龍眼、荔枝)的重要產區。南方木材生產基地。制糖業較重要。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
1.宋時對福建人的蔑稱。
指運氣好、每戰總能獲勝的將領。借指做事處處如意的人。
1.指佛寺。
滿族稱親王、郡王等的妻子。
1.祭祀所用的酒。
1.福建產的橘子。
即馬爾維納斯群島”(690頁)。
維吾爾族古典敘事長詩。原名《庫塔庫·比里克》,直譯為《給予幸福的知識》。維吾爾族哈喇汗朝詩人優素甫·哈斯·哈吉甫約完成于11世紀60年代末。通過國王日出(象征正義與法治)、大臣月圓(象征幸福)、大臣之子賢明(象征智慧)、大臣之友覺醒(象征知足)四人的問答和論辯,表達主張正義、追求幸福、開發智力、勸誡知足的思想,富有哲理。
1.幸福安寧。
1.幸福。
1.祭祀所用的牲物禮品。
1.神明賜予的福佑之力。
2.修福的功力。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20世紀20年代出現,主要代表是英國經濟學家皮古。認為社會福利的大小取決于國民收入的總量,也取決于國民收入在社會各成員間的分配狀況。主張社會資源最優配置,以增加國民收入,并主張收入均等化。30年代為新福利經濟學所取代。
西方一些以立法形式實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范圍包括社會救濟、勞動保險、兒童福利、老年扶助等社會福利計劃和社會服務工作。以政府征收的公益稅及慈善機關的募捐作為經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