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縮小與夸張。
2.夸張。
1.一種可以治瘡瘢的石子。
1.龍的咽喉。
1.指龍形香爐的出煙口。
2.五龍口之省稱。山東省萊陽市東南有五龍山,五龍山有水道五,于山下合流入海。五龍口即此五條水道匯聚入海處。
3.大壩未合龍時的流水口。
1.漁民下海時穿的黑色長褲,形如燈籠褲。
1.蘭的一種。
1.指蜑戶男女。蛋,同"蜑"。
1.震雷。喻指傾瀉﹑轟鳴之瀑布。
1.指穿山甲。又稱鯪鯉。
1.果名。殼如小荔枝,肉味如龍眼,樹干﹑葉亦似二果,故名。
1.一種如魚鰾的紙。
1.龍頸上的長毛。
1.龍的鱗甲。
2.《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后因以"龍鱗"指人主。
3.指皇帝的袞服,龍袍。
4.像龍鱗的樣子。
5.似龍鱗的事物。指水波,漣漪。 6.幼竹。幼竹有籜,如龍鱗狀。 7.松檜之屬。松檜之皮如龍鱗,故稱。 8.累累垂垂的葡萄。 9.寶刀名。
1.農歷二月二日所食之薄餅。
1.御座。
1.駿馬。
1.指禁省,皇宮。
1.帝王的宮殿﹑樓閣。
2.喻指封建統治者的巢穴。
1.古代計時的一種漏壺。鑄為龍形,故名。
1.皇帝的車駕。
1.白色公馬的睪丸。
1.圣旨﹐詔旨。
1.見"龍額侯"。
1.古代傳說中龍頭馬身的神獸。
2.《周禮.夏官.廲人》"馬八尺以上為龍。"因以"龍馬"指駿馬。
3.星宿名。即房宿。
4.官名『時太仆之屬官。
唐代李郢《上裴晉公》詩‘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鶴姿。’后用來比喻健旺的精神。
1.見"龍脈"。
1.龍鱗。
1.皇帝的眉毛。
1.形容貴人相貌不同尋常。
1.龍腦香焚燒后的馀燼。
①比喻聲望卓著的人的府第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②古代科舉試場的正門,后喻指科舉中式為登龍門桂樹曾爭折,龍門幾共登。③堤壩合龍前的缺口。
1.見"龍門筆法"。
1.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爾雅》曰'鳣,鮪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故以"龍門點額"喻仕路失意或科場落第。
一種大型起重機,橫梁和立柱的結構成‘門’字形,可以在軌道上移動,具有較大的起重量。
1.據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載,李膺不妄交接,有被其容接者為登龍門◇因稱高門上客為"龍門客"。
在河南省洛陽市南伊河兩岸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開鑿于北魏遷都洛陽前后,延續至唐代。以唐代開元以前最多。現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個、佛龕七百八十五個、造像十萬尊。主要洞窟有潛溪寺、賓陽三洞、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看經寺等,尤以奉先寺盧舍那佛(高1714米)最著名。與大同云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寺名◇魏熙平元年建。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為游覽勝地。
見〖擺龍門陣〗。
1.西岳龍猛大士之筆。傳說于硯中磨藥﹐點筆成金。
1.如龍綿延。
1.指龍王廟。元徐再思有《普天樂.吳江八景.龍廟甘泉》曲。
1.謂劍在鞘中作龍鳴聲。語出《太平御覽》卷三四三引《世說》"王子喬墓在京陵,戰國時人有盜發之者,睹無所見。唯有一劍停在室中,欲進取之﹐劍作龍鳴虎吼﹐遂不敢近。俄而徑飛上天。"
1.龍涎。
2.指龍涎香。
1.龍須草。
1.猶言龍爭虎斗。喻筆勢遒勁﹑奔放。
1.猶言龍爭虎斗。
龍腦樹樹干中的一種有機化合物。白色晶體,有類似樟腦的香氣。也可用人工合成制得。中醫學上稱冰片”。有旋光性。主要供藥用,有清熱、止痛作用。
1.水蘇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水蘇》。
1.龍腦樹汁。據說乃補品。
1.木名。龍腦香科。樹高八九丈﹐大可六七圍。產于蘇門答臘﹑古南海波斯及我國閩廣等地。樹脂稱龍腦香,為名貴的香料。
1.見"龍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