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蹲或坐。
2.
動詞
盤踞;占據(jù)。
3.
動詞
倚憑;倚靠。
1.
蹲。
1.出自《王孫賦》踡兔蹲而狗踞,聲歷鹿而喔咿。
2.出自《哀江南賦》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莫不隨狐兔而窟穴,與風塵而殄瘁。
2.
坐。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既免,復踞轉而鼓琴。
2.出自《論衡·實知》不知何一男子,自謂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顛倒我衣裳,至沙邱而亡。
3.出自《織婦怨》詩里胥踞門限,叫罵嗔納晚。
4.出自《北伐途次》擇生們還沒有吃早飯,不一會有人擔了一桶飯來,他們便踞在鐵軌路線上吃。
3.
引申為占據(jù)。
1.出自《與門人孫子京書》江東孫郎,久踞石頭城。
2.出自《儒林外史》我們若從大路去驚動了他,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
3.出自《籌洋芻議》俄羅斯踞我伊犁,索重賂。
4.
依靠;憑依。
1.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於后則高陵平原,據(jù)渭踞涇。澶漫靡迤,作鎮(zhèn)於近。
3.出自《閱世編·居第二》截棕為亭,踞山臨水,曰翼然。
4.出自《大波》萬一趙季和與之勾結,使其乘我之瑕,蹈我之隙,則我四面皆敵,進退失踞。
5.
通“倨”。倨傲。參見“踞傲”。
1.出自《柳毅》錢塘因酒,作色,踞謂毅曰:“不聞猛石可裂不可卷,義士可殺不可羞邪?愚有衷曲,欲一陳於公。如可,則俱在云霄;如不可,則皆夷糞壤。足下以為何如哉?”
6.
通“鋸”。鋸子。參見“踞牙”。
1.出自《派尾墟》詩其時秋八月,白晝響刀踞。
7.
盤踞;盤屈。
1.出自《夷堅丁志·京西田中蛇》聞屋側喀喀作聲,趨而視,則有蛇踞屋上。
1.見"瞬息萬變"。
1.形容極短促的時間。
1.眨眼。
1.謂低聲下氣地說順從﹑遷就的話。
1.戲曲﹑歌劇中唱詞部分以外的臺詞。
2.說話。
3.指說不能實現(xiàn)或沒有根據(jù)的話。
1.見"說白道緑"。
1.猶言說長道短﹐信口雌黃。
1.評話或評彈演員演唱故事所用的底本。
1.謂紙上談兵﹐夸夸其談。兵機﹐指用兵的智謀﹑計策。
1.南朝梁吳均《餅說》﹕"公曰﹕'今日之食﹐何者最先?'季曰﹕'仲秋御景﹐離蟬欲靜﹐燮燮曉風﹐凄凄夜冷﹐臣當此景﹐唯能說餅。'"后以"說餅"為談論吃喝或能吃喝之典。
1.不好意思說﹐難以開口。
1.謂輪不上談論。
2.謂與某事牽涉不上。
1.猶言說不出﹐難以用言語表達。
2.形容景況極其不堪﹐不可言說。
3.不必說﹐只好如此。
4.談不上。
1.不說。
2.免不了。
1.說不準﹔可能。
1.不合情理﹔無法交代。
1.見"說不過"。
1.難以用言語形容。
1.謂雙方思想感情不合﹐談不到一起。
2.說不清楚。
3.不會說。
1.話還沒有說完。
1.說不定。
1.說不明白。
1.猶言說不過去。
1.謂因對情況了解不夠﹐認識不清而不能具體地說出來。
2.表示沒有達到標準﹐不值得提。
1.因認識不清而說不出。
1.對任何勸說的話都聽不進去。
1.猶言說不出口﹐不值得說。
1.說話不占理。
1.說不到一塊兒﹐話不投機。
2.猶言談不上。
1.指古代小說﹑筆記﹑雜著一類書籍。
1.宋代評話的一個分類﹐內容為演講宗教故事。
1.解下駕車的馬。說﹐通"脫"。
1.漢崔瑗《座右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后以"說長道短"指議論他人的好壞是非。
2.談說各種事情。
1.同"說長道短"。
1.同"說長道短"。
1.同"說長道短"。
1.可說之處。
1.指有說有唱的曲藝。如大鼓﹑相聲﹑彈詞等。
2.謂表演曲藝節(jié)目。
1.韻文散文兼用﹐可以連講帶唱的通俗文藝形式。如古代的變文和諸宮調﹐現(xiàn)代的評彈和大鼓。也叫講唱文學。
1.打官腔﹐說敷衍門面的話。
1.從頭到尾說完。
1.陳說﹐陳述。
1.宣稱。
1.勸說舉城投降。
1.用話揭穿。
1.見"說辭"。
1.亦作"說詞"。亦作"說詞"。
2.言辭。
3.辯解或推托的理由。
1.謂口頭慷慨﹐而行為吝嗇。亦比喻口說大話﹐卻行事膽小。
1.夸口。
1.規(guī)勸開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