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表示反詰。相當于“豈”、“難道”。
1.出自《莊子·齊物論》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
2.出自《讀山海經》詩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3.出自《新唐書·突厥傳上》卜不吉,神詎無知乎?我自決之。
4.出自《郎潛紀聞》汪蛟門比部懋麟,嘗誦東坡“春江水暖鴨先知”句,西河在座,怫然曰:“鵝詎后知耶?”
2.
副詞。表示否定。相當于“無”;“非”;“不”。
1.出自《文選·江淹〈別賦〉》至如一去絕國,詎相見期。
2.出自《三月三日率爾成詩》洛濱非拾羽,滿握詎貽椒。
3.出自《北史·盧玄傳》創制立事,各有其時,樂為此者,詎幾人也。
3.
副詞。曾。
1.出自《悼亡詩》爾祭詎幾時,朔望忽復盡。
2.出自《九日隨家人游東山》詩暑往詎幾時,涼歸亦云暫。
4.
連詞。假如,如果。
1.出自《國語·晉語六》且唯圣人能無外患,又無內憂。詎非圣人,必偏而后可。
5.
連詞。相當于“抑或”。表示選擇。
1.出自《列子·周穆王》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
2.出自《懲咎賦》將沉淵而殞命兮,詎蔽罪以塞禍?惟滅身而無后兮,顧前志猶未可。
6.
豈料。
1.出自《影梅庵憶語》場事既竣,余妄意必第,自謂此后當料理姬事以報其志。詎十七日忽傳家母舟抵江干……遂不及為姬商去留。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過一天,又寫個條子去約茍才出來談談,詎接了回條,又是推辭。
7.
通“巨”。大。
1.出自《列子·黃帝》商丘開以為信然,遂先投下,形若飛鳥,揚於地,肌骨無毀。范氏之黨以為偶然,未詎怪也。
1.不答。
2.不合;不睦。
3.不夠格。
4.不正常。
5.不正確,錯誤。
1.不走運。
1.不符合,不合拍。
2.有問題;不正常。
3.不好。
1.不怨恨。
1.不順服。亦指不順服者。
1.不失農時。
1.謂不為惡聲厲色。
2.不壞;不錯。
不二沒有分別。法門入道的門徑。原為佛教語。指不可思議、無所分別的絕對真理。特指超越生死兩端的涅fd21!本辰紜<《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用以比喻獨一無二的方法、門徑勤奮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1.同"不二法門"。
1.指男子愛情專一。
1.謂每餐只有一樣菜。形容節儉。
1.專一,無二心。
2.一律;沒有差異。
3.不重復。參見"不貳過。"
4.沒有差錯。貳,通"忒"。
1.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1.不缺少。
1.不自夸耀。
違法不法行為|不法奸商。
1.不平常;杰出。
1.無須煩勞。
2.不急躁。
3.不煩冗。
1.不犯法。
2.不必;用不著。
1.無方。
1.見"不妨事"。
可以,無妨礙但說不妨|不妨試試看。
1.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后以"不廢江河"贊揚作家或其著作流傳不朽。
1.白白得到的好處。
1.不服氣;不平。
2.不料。
1.車子前高后低叫軒,前低后高叫輊。謂不分高低上下。
1.《詩.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漢鄭玄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于王也。"后以"不分皂白"謂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①不怨恨不忿黃鸝驚曉夢。②不平;不服實在氣不忿|心中有些不忿。
1.不奢不儉,多少合宜。
1.不足;不夠。
1.不服。
1.不服罪;不認錯。
2.不聽勸解。
1.不順手,不聽使。
1.不從事,不經營。
2.不佩帶。
3.不臣服;不順服。
4.不甘心;不承認。
5.不信服;不相信。 6.不習慣。
1.不平;不心服。
1.不能適應某地的氣候﹑飲食等。
1.不相合。
1.亦作"不付能"。
2.才能夠;好容易。不,助詞,無義。
1.見"不甫能"。
1.無法再活下去。
1.不完備;不兼備。
2.不應當。
3.不欠。
1.無能,不稱職。
2.不愿意承擔某種任務。
1.指粗俗,下流。
2.淫亂的婉詞。
1.不干休。
2.有干系,擺脫不了。
3.指常鬧神鬧鬼。
1.亦作"不v魀"。
2.行為端正。
3.猶言尷尬。指行為鬼祟,神色態度不自然。不,助詞,無義。
4.事情棘手,有麻煩,使人困窘。
1.方言。趕不上。
1.謂沒膽量,沒勇氣。亦表示沒有膽量做某事。
2.指沒有膽量做某事。
3.方言。不要。
4.謙詞。猶不敢當。
1.《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貴德攀。感郎意氣重,遂得結金蘭。"俗語"不敢高攀"本此。言不敢跟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結成親戚。
語出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湖名)一步也。”后用以形容謹小慎微。
1.《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綱是網上端總繩,引申指大網。謂孔子不用大網橫斷流水以取魚◇以"不綱"謂朝廷失去綱紀,政治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