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神仙的眷屬。
1.亦作"綿遠"。
2.久遠。
3.遙遠;漫長。
1.亦作"綿紙"。
2.一種用樹木的韌皮纖維制成的紙。色白柔韌,纖維細長如綿,故稱。
1.見"綿惙"。
1.絲綿。
1.亦作"綿蕞"。亦作"綿蕝"。亦作"綿蕝"。
2.據(jù)《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載,叔孫通欲為漢高祖創(chuàng)立朝儀,使征魯諸生三十馀人,叔孫通"遂與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余人為綿蕞野外",習肄月馀始成。按,引繩為"綿",束茅以表位為"蕞"◇因謂制訂整頓朝儀典章為"綿蕞"或"綿蕝"。
3.引申指經(jīng)營創(chuàng)建。
4.借指表率。
1.絮有棉花的上衣。
1.絮了棉花的被子。
1.猶微薄。
2.薄弱的能力。多用作自謙之詞。
1.用棉紗織成的布。
1.結(jié)出棉桃后枯干的棉花枝桿。
1.用碎絲﹑廢絲等為原料紡成絲后織成的絲織品,表面不平整,不光滑。
1.七星瓢蟲。成蟲體呈卵圓形,背面半球形拱起。頭部黑色。足黑色,密生細毛。鞘翅紅色或橙黃色,上有七個黑點,故名。捕食棉蚜﹑豆蚜﹑槐蚜﹑桃蚜等,為著名的農(nóng)業(yè)益蟲。
1.絮了棉花的大衣。
1.從軋花以后的棉子表面上用剝絨機剝下的很短的纖維。是提取純棉纖維素的重要原料。可用于織棉毯﹑造紙﹑生產(chǎn)炸藥和粘膠纖維等。也叫棉籽絨。
1.用棉花紡成紗。現(xiàn)代主要指原棉經(jīng)機械加工成為紗線的工藝過程。可分為粗梳棉紡工程﹑精梳棉紡工程﹑廢紡工程。
1.形容衣服穿得松軟厚實。
俗稱棉花蟲”。昆蟲綱,鱗翅目,麥蛾科。成蟲棕黑色,前翅尖葉形,后翅菜刀形。幼蟲粉紅色,鉆入棉蕾、花和青鈴,造成落蕾、落花和爛鈴。是棉花的重要害蟲。
1.俗稱火龍﹑紅蜘蛛﹑火蜘蛛。節(jié)肢動物,體很小,成蟲橢圓形,通常橙紅色,年生十余代。桅棉花﹑豆類﹑玉米等多種農(nóng)作物。
1.風帽連著衣領(lǐng)的棉大衣。
1.食品名。用優(yōu)質(zhì)大米米漿,經(jīng)處理,加發(fā)酵粉﹑白糖蒸制而成,比松糕精細軟滑,有像棉花一樣的彈性,故名。
1.方言。即紅鈴蟲。
1.棉花加工時飛散出來的棉花纖維。
2.棉織品的一種,由粗紗織成,較厚,表面有絨毛,多用來做衣服的襯里。
1.清時帝室莊園之一。
1.謂說話嘮叨,沒完沒了。
1.古代用棉織品制作的戰(zhàn)衣,用以護身。
1.絮有棉花的褲子。
1.棉花的花蕾。
1.猶微力。常用作自謙之詞。
1.見"棉連紙"。
1.即連史紙。
1.棉花的果實,初長時形狀像鈴,故稱棉鈴。
1.棉花的主要害蟲。雌蛾褐色或黃褐色,雄蛾灰褐色。前翅有兩個暗褐斑紋,后翅灰黃,邊緣有一黑色寬帶。幼蟲身體細長,一般為綠色或褐色,有斑紋。蛹赤褐色。幼蟲鉆入棉花蕾鈴中為害,也桅茄類﹑禾谷類等多種作物。
1.一種較厚的棉針織品的單褲子。
1.一種較厚的棉針織品的單內(nèi)衣。
1.以種植棉花為主的農(nóng)民。
1.絮了棉花的中式長衣。
1.形容像棉花一樣纖細柔軟。
1.用棉花紡成的紗。
1.兩頭開口﹑絮了棉花的袖筒子,用以御寒。
一種低檔的棉織毯子。采用平紋組織織制坯毯,經(jīng)拉絨機從緯紗上拉成雙面絨毛。質(zhì)地薄而硬,易結(jié)球落絨,彈性、保暖性和色牢度均較差。可鋪墊床、炕和作夾被蓋用,也可作門簾擋風防寒,或用于包裹行李等。
1.棉花的果實,因其外形似桃,故稱。
1.絮了棉花的套子,套在盛放茶水﹑食物﹑冷飲等的盛器外面,起保溫作用。
1.種植棉花的田地。
1.絮了棉花的襪子。
2.用棉紗或棉線針織的襪子。
1.方言。棉鞋。
1.用棉紗制成的線。
1.絮有棉花的鞋子。用以保暖。
1.昆蟲,身體小,淺綠色,頭胸部黑色,桅棉苗等多種農(nóng)作物。通稱棉蚜蟲。
1.一種切得很細﹑可以揉搓成小團的煙絲。
1.棉花火藥。用纖維極細的上等棉花加硝酸﹑硫酸等制成,稍受撞擊磨擦即發(fā)火自燃。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