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愳”。
2.
恐懼;害怕。
1.出自《詩·小雅·谷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3.出自《水滸傳》武松點頭道:“不須分咐,我已省得了。再著兩個來,也不懼他。”
4.出自《長江組歌·大風大浪》長江雖大,我們無所懼!
3.
戒懼。
1.出自《書·呂刑》朕言多懼,朕敬于刑,有德惟刑。
2.出自《管子·小稱》有過而反之身則身懼,有善而歸之民則民喜。往喜民,來懼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3.出自《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4.
憂慮。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孔子懼,作《春秋》。
2.出自《題歐陽生哀辭后》凡愈之為此文,蓋哀歐陽生之不顯榮於前,又懼其泯滅於后也。
3.出自《晉人麈·捏骨相》見油簍微破,懼其溢也,別以他簍過之。
5.
恐嚇;威脅。
1.出自《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2.出自《左傳·莊公十九年》吾懼君以兵,罪莫大焉。
3.出自《毛穎傳》蒙將軍恬,南伐楚,次中山,將大獵以懼楚。
6.
病。
1.出自《方言》懼,病也。
2.出自《漢書·張安世傳》安世瘦懼,形於顏色。
7.
通“瞿”。驚視貌。參見“懼然”。
1.出自《莊子·庚桑楚》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后。
2.出自《漢書·惠帝紀贊》聞叔孫通之諫則懼然,納曹相國之對而心說,可謂寬仁之主。
3.出自《后漢書·楊厚傳》母知其旨,懼然改意,恩養加篤。
比喻搜刮民財。
1.猶狠毒。
1.猶聒耳。刺耳。
1.猶發掘。
1.吹風。
2.喻做事不從實際出發,一哄而起。
把子宮口擴大,用特制的醫療器械去掉胚胎或子宮的內膜。刮宮手術多用于人工流產。
1.原指培養人才時磨礪而使之高尚純潔。
2.喻深入研討,力求臻于精湛。
3.有時亦含貶義,喻致力于細瑣之事。
4.滌除污垢,磨之使顯出光澤。
1.滌除污垢,磨除傷痕。喻仔細琢磨,精益求精。
1.用刀刮除骨上的藥毒以治創傷。《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后用為形容精神堅強的典實。
1.喻極力搜刮﹑榨取民財。
1.曲調名。鹽猶"引"。
1.象聲詞。
同‘呱呱叫’。
1.象聲詞。象烈火焚燒之聲。
1.同"刮刮匝匝"。
1.同"刮刮匝匝"。
1.同"刮刮匝匝"。
1.清除。
1.刮斂含鹽鹵的浮土,用以淋水煮曬食鹽。
1.擯除。
1.廢除;掃除凈盡。
1.象聲詞。
1.象聲詞。斷裂聲。
1.見"刮剌剌"。
1.勾搭。
2.猶言爭脫。
1.亦作"刮喇喇"。亦作"刮辣辣"。
2.象聲詞。
1.見"刮剌剌"。
用剃刀等把臉上的胡須和寒毛刮掉。
〈方〉用手指頭在臉上劃,表示對方不知羞恥。
1.跑馬。用以喻迅疾。
1.從龜背上刮毛,喻徒勞無效。
1.吹面;撲面。
1.刷除蒙在表面的一層薄膜。
2.中醫醫術,指治療肓膜之病。肓膜在腹臟之間,藥力難及,治愈不易。
1.亦作"刮磨"。亦作"刮劘"。
2.琢磨器物,使之光平。
3.磨滅;滌除。
4.切磋;研討。
5.拂刮切削。
1.見"刮摩"。
1.見"刮摩"。
指徹底改變眼光令人~丨~相看。
1.謂另眼看待,用新眼光看人。
1.見"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說刮目相待。
1.割肉。謂損己以肥人。
1.佛教戒律謂比丘用楊枝潔口并刮除舌垢。
刮除舌面污垢的用具。
1.謂臣下忠諫,使皇帝耳聰目明,洞察是非。
1.猶削瘦。謂身體極瘦。
1.刮除刷凈。刷﹑刮,同義。
1.指風吹動水面。
2.戽水。指用戽水機以提斗汲水。
1.刮掃土地。極言盡其所有,掃除無余。
1.謂羞慚不敢仰視,兩手不知所措而摩擦坐席。
1.勾引;挑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