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文〉用兩手捧。
2.
形容詞
〈書〉比喻可以用手捧住。
3.
名詞
姓。
1.
兩手相合捧物。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桓子不知所為,鼓於軍中曰:“先濟者有賞?!敝熊姟⑾萝姞幹郏壑兄缚赊湟?。
2.出自《禮記·曲禮上》受珠玉者以掬。
3.出自《春山夜月》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4.出自《投梭記·逃避》假饒掬盡湘江水,難洗今朝滿面羞。
5.出自《喂!詩人》詩掬起一捧凜冽的泉水,它將會沖去淤泥污垢。
2.
置于“可”后,謂可以用手捧住。多用以描寫景色鮮明或情緒充溢。
1.出自《秋夕對月》詩夜月色可掬,倚樓聊解顏。
2.出自《夷堅乙志·海中紅旗》舟人擺手令勿語,愁怖之色可掬。
3.出自《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況又映著兩岸竹樹,翠色可掬。
4.出自《啼笑因緣》看著鳳喜那樣含睇微笑的樣子,覺得她那嬌憨可掬的模樣兒,決不是秀姑那樣老老實實的樣子可比。
5.出自《青春之歌》接著宋郁彬笑容可掬地又轉向滿屯說:“咱們請的這位女先生真是請著啦。”
3.
卷起;卷縮。參見“掬縮”、“掬蹙”。
1.出自《古詞》素絲帶金地,窗間掬飛塵。
4.
抓取,取。
1.出自《諸番志·真臘》取雜肉羹與飯相和,用右手掬而食之。
2.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爭資料·安徽南陵縣商人罷市鄉民聚眾滋擾》今聞該處饑民,至掬草根樹皮以為食。
5.
掀;翹起。
1.出自《西游記》行者道:“避妖樓何在?”說不了,只見兩個太監,拿兩根紅漆杠子,往那空地上掬起一塊四方石板。國王道:“此間便是。”
2.出自《西游記》若像往常在高老莊時,把嘴朝前一掬,把耳兩頭一擺,常嚇殺二三十人哩。
3.出自《山洪》四狗子坐在石牌上,掬著嘴,輕輕吹著他手里的呢帽。
6.
量詞。猶捧。指兩手相合所能捧的量。或謂為古一升或半升。
1.出自《小爾雅·廣量》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
2.出自《南史·何點傳》點少時嘗患渴利……夢一道人,形貌非常,授丸一掬,夢中服之,自此而差。
3.出自《博異志·陰隱客》又至白泉眼,令與漱之。味如乳,甘美甚。連飲數掬。似醉而飽。
4.出自《花邊文學·推己及人》他于是就像一個落難小生,縱使并無作品,也能從看客贏得一掬一掬的同情之淚。
1.失去平衡。
1.錯過適當的時刻。
2.失于問候;失于迎侯。
《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后稱父親死去為失怙”幼失怙,生活艱難。參見失恃”。
1.謂婦女失節。
1.見"失歡"。
1.著忙﹐慌張。
1.后悔。
1.喪失時機。
1.形容極度驚慌。
1.唐武后稱帝時酷吏來俊臣所制刑具之一。
1.形容心意煩亂﹐精神恍惚。
1.形容極度恐慌。
1.形容極度驚恐不安。
2.形容心煩意亂﹐精神恍惚。
1.發生火災。
2.火熄滅。
1.謂失去理智﹐精神錯亂。
1.謂忘卻饑餓。
1.因飲食不正常而損傷身體。
1.亦作"失幾"。
2.錯過時機;失誤事機。
3.貽誤軍機。
1.見"失機"。
1.謀劃錯誤。
2.錯誤的計謀。
1.謂記載遺漏。
2.忘記;遺忘。
1.謂輕率定論而欠審慎檢核。
2.言談舉止不加約束﹑失于檢點。
1.交友不當。
1.舉步不慎而跌倒。
2.比喻受挫折或犯錯誤。
1.失于教誨。
2.指缺乏教養。
①不能保持氣節降敵失節。②舊時特指女子失去貞操道學家甚至認為女子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1.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發送入試﹐稱為解。解﹐解送﹐發送。故科舉時中鄉榜者稱發解﹐不中者稱落解或失解。
1.指大小便失去控制。
1.吃驚。
1.猶大驚小怪。
2.驚恐;慌張。
1.猶失驚打怪。驚恐;慌張。
1.沒精打彩。
1.不尊敬。
2.客套話。對人表示歉意﹐自責禮貌不周。
1.忘卻故舊情分。
1.失去憑依。
1.猶庸主。
1.見"失鞚"。
2.失去控制。
1.亦作"失控"。
2.謂把握不住馬勒。
1.謂守門者未能阻止人員﹑物品非法出入宮禁。
1.謂騾﹑馬脫離轡頭。
1.違背道理或事理。
1.喪失財利。
2.戰敗;打敗仗。
3.指比賽﹑考試中失敗。
1.失去配偶。
1.戀愛的一方失去另一方的愛情。
1.猶失伍。
1.不靈敏;失去效用。
1.失留痚剌。
1.失留痚剌。
1.象聲詞。風聲﹑水聲或物件飄落聲。
1.失留痚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