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從外面關閉門戶的門環、門閂等。
2.
名詞
門扇;門。
3.
動詞
〈書〉關門;上閂。
1.
亦作“扄”。
2.
關閉。
1.出自《戰國策·楚策一》秦下兵攻衛,陽晉必開,扃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數月而宋可舉。
2.出自《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唼妤》應門閉兮禁闥扃。
3.出自《喜雪獻裴尚書》詩履弊行偏冷,門扃臥更羸。
4.出自《圣武記》桶可受升,半實硝磺,薄沙覆之,火碗中央,加蓋微扃,輕擲敵艙,火激藥發,迫不及防……是曰火桶。
5.出自《舟泊神戶即景》詩初日扶桑豁杳冥,峨峨神戶不曾扃。
3.
門戶。
1.出自《蕪城賦》若夫藻扃黼帳,歌堂舞閣之基,璇淵碧樹,弋林釣渚之館……皆薰歇燼滅,光沉響絕。
2.出自《縣齋有懷》詩?嵩開云扃,壓潁抗風榭。
3.出自《朱砂擔》野水穿花徑,村犬吠柴扃。
4.出自《長生殿·私祭》﹝老旦﹞寂寂云房掩竹扃,﹝貼﹞春泉漱玉響泠泠。
4.
貫穿鼎上兩耳的橫木。
1.出自《儀禮·公食大夫禮》甸人陳鼎七,當門南面西上,設扃鼏。
5.
古代兵車上用以擱置兵器或固定旗子的橫木。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楚人惎之脫扃。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旗不脫扃,結駟方蘄。
6.
從外關閉門戶的門閂。
1.出自《文選·張衡〈南都賦〉》排揵陷扃。
2.出自《說文句讀·戶部》扃與木部楗,葢內外相對,皆關閉之器。在門內者謂之楗,在門外者謂之扃也。
7.
指從內關閉門戶的門閂。
1.出自《韓非子·揚權》上固閉內扃,從室視庭。
2.出自《花月痕》胭脂已拔扃,招大軍入城了。
1.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區。語本《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史記.留侯世家》"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后專用以美稱四川。語本《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謂天子。
2.尊稱父親。
3.太平天國以天父稱上帝。
個人生來所具有的生理特點。個人大腦的生理結構和稟賦的某些差別,是后天才智發展的物質基礎。但人的聰明才智只能通過后天的社會實踐才能真正形成。
指人生來就有的觀念。古希臘柏拉圖已有這一思想的萌芽。在近代,笛卡兒明確提出這一觀念。它否認觀念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因而一直受到唯物主義者的反對。
1.上天覆被萬物◇用以稱美帝王仁德廣被。
1.《禮記.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后以"天覆地載"形容范圍至大至廣。
2.對帝王仁德廣被之贊頌。
1.天際﹐天邊。
1.天。天圓如車蓋覆于地上﹐故稱。語出《淮南子.原道訓》"以天為蓋﹐以地為輿。"
也稱十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傳統常用作表示次序天干與地支相配是古代紀年的方法。
1.天的綱維。
2.帝位之統系﹐王朝之世系。
3.朝廷的綱紀。
4.星名。
1.星名。即北斗七星的柄。
2.星命家指月內兇神。
3.道教稱北斗叢星中三十六星之神。
1.《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后多以"天高地厚"比喻事物的復雜和艱巨。
2.形容恩情極為深厚。
1.比喻尊卑有別。
2.比喻各種情勢。
1.舊謂遠離京城的偏僻地區﹐王法難以到達。多用以比喻不聽管束﹐無法無天。
1.謂天帝高高在上﹐卻能聽到下面人世間的言語﹐而察知其善惡。
2.歌頌帝王圣明。
1.謂天子圣明﹐雖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1.高聳。
1.高貌。
2.引申為高超。
1.見"岧?"。
1.見"岧巆"。
1.亦作"峠峣"。亦作"岧峣"。
2.高峻;高聳。
1.高峻陡峭。
1.見"迢遞"。
1.見"迢遞"。
1.猶超斷。謂超脫罪行的判決。
1.遙遠渺茫貌。
1.猶遙遠。
1.高貌。
2.深貌。
3.道路遙遠貌;水流綿長貌。
4.時間久長貌。
5.舞動貌。
1.高峻貌。
1.遠貌。
2.時間久長貌。
1.猶遙遠。
1.高遠貌。
1.高低不平貌。
1.蟻穴。一說,小洞。
1.同"祑石"。
1.即笤箒。
1.竹制的畚垃圾的盛具。
1.猶笤箒。
1.見"笤箒"。
1.掃帚星。彗星的俗稱。常用以作比喻。
1.亦作"笤帚"。
2.以細竹枝或去粒的高粱穗﹑黍子穗等扎成的掃地用具。
1.亦作"齠齳"。
2.垂髫換齒之時。指童年。齠﹐通"髫"。
3.借指孩童。
1.幼童新生的恒齒。《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齠﹐一本作"齔"。亦借指八歲。
1.幼童和老人。
1.兒童下垂的頭發。亦借指兒童。齠﹐通"髫"。
1.七八歲,童年時代。
1.童年。
1.年少。
1.童年。
1.童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