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路途遙遠。
2.
形容詞
〈文〉差別大;相差很遠。
1.
亦作“逈”。
2.
指僻遠的地方。
1.出自《蒜山被始興王命作》詩升嶠眺日??,臨迥望滄洲。
2.出自《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常恐值荒迥,此輩還射人。
3.出自《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元來門外謂之郭,郭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迥。
3.
高。
1.出自《學劉公干體》詩樹迥霧縈集,山寒野風急。
2.出自《應天長》詞重簾靜,層樓迥,惆悵落花風不定。
3.出自《秋興》詩神女廟深虛暮雨,漢王臺迥落秋濤。
4.出自《夏仲自正覺寺游佛峪遂登龍洞山絕頂》詩云深鳥語寂,巖迥藤絲長。
4.
形容差別很大。
1.出自《念奴嬌·贈夏成玉》詞雪里疏梅,霜頭寒菊,迥與余花別。
2.出自《鏡花緣》你若用了攥字,手背先是平正,由腕一路平直到肩,毫不勉強,弓也易合,弦也靠懷,不但終身無病,更是日漸精熟,這與托字迥隔霄壤了。
3.出自《子夜》并且她有時也竟忘記了自己也迥不同于中世紀的美姬。
5.
卓越。參見“迥然”、“迥絶”
1.出自《駐云飛·風情》曲出落精神,曉日臨窗迥不群。
6.
副詞。表示程度深。為甚或全之義。
1.出自《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翠柏深留景,紅梨迥得霜。
2.出自《劉晨阮肇游天臺》詩樹入天臺石路新,云和草靜迥無塵。
7.
指歷時久。
1.出自《立秋寄獻吉》詩夜迥商風至,天空大火流。
8.
遙遠;僻遠。
1.出自《北征賦》野蕭條以莽蕩,迥千里而無家。
2.出自《登江中孤嶼》詩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
3.出自《秋熱追涼池上》詩圃迥人全寂,池清慮自消。
4.出自《送勞書升之任黔中》詩時艱為政好,地迥得官閑。
1.謂以前的名流。
1.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懸的玉串。
2.指代帝王。
1.見"六識"。
1.指前人之作。
1.事前的謀慮。
2.對前方的憂慮。
1.在馬前護衛或引導。
1.猶言前行﹐前進。
1.前面的門;正門。
2.比喻正經的辦事途徑。
3.指北京的正陽門。
1.亦作"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2.比喻一害剛去﹐又來一害。
1.見"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1.接近正面的空間;空間或位置靠前的部分。
2.次序靠前的部分;文章或講話中先于現在所敘述的部分。
1.語出《易·系辭上》"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高亨注"前﹐先導也。此句言圣人取此神物蓍草以占事﹐作人民用以占事之先導。"后以"前民"謂引導人民。
1.清代人對明代的稱呼。
1.繼室所生的子女對父親前妻的稱呼。
1.前妻的兒子。對后母而言。
1.大腦兩半球與間腦合起來稱前腦。
1.往時。
2.去年。
3.去年的前一年。
1.見"前文人"。
1.喻顧慮重重﹐畏縮不前。
1.猶瑣事。
1.狹窄。寬度小。
2.謂見識貧乏或心胸狹窄。
1.低下。
1.輕微;微薄。
1.微小。
2.謂距離近。
1.猶微笑。
1.微小;淺薄。
1.猶略言。
2.俗語;淺俗之言。
1.猶簡要。
1.淺顯平易。
1.小飲,少量飲酒。
1.猶言淺陋平庸。
1.淺陋無知。
1.無深意的話語。
1.猶淺劣,陋劣。
1.輕浮急躁。
1.謂見識短淺的人。
1.斟著茶酒,低聲歌唱。形容悠然自得﹑遣興消閑的樣子。
1.亦作"淺智"。
2.識見膚淺。
1.淺顯直率。
1.見"淺知"。
1.淺顯幼稚。
1.謂心胸淺窄。
1.微識,淺見。
1.謂淺淺地斟上酒。
2.簡明的注釋。多用做書名或文章的題目。
1.亦作"淺妝"。
2.淡妝。
1.淺薄笨拙。
2.謙詞。指自己的見識,見解。
1.淺斟,淺飲。
1.微醉。
1.見"淺幭"。
1.即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