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路途遙遠。
2.
形容詞
〈文〉差別大;相差很遠。
1.
亦作“逈”。
2.
指僻遠的地方。
1.出自《蒜山被始興王命作》詩升嶠眺日??,臨迥望滄洲。
2.出自《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常恐值荒迥,此輩還射人。
3.出自《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元來門外謂之郭,郭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迥。
3.
高。
1.出自《學劉公干體》詩樹迥霧縈集,山寒野風急。
2.出自《應天長》詞重簾靜,層樓迥,惆悵落花風不定。
3.出自《秋興》詩神女廟深虛暮雨,漢王臺迥落秋濤。
4.出自《夏仲自正覺寺游佛峪遂登龍洞山絕頂》詩云深鳥語寂,巖迥藤絲長。
4.
形容差別很大。
1.出自《念奴嬌·贈夏成玉》詞雪里疏梅,霜頭寒菊,迥與余花別。
2.出自《鏡花緣》你若用了攥字,手背先是平正,由腕一路平直到肩,毫不勉強,弓也易合,弦也靠懷,不但終身無病,更是日漸精熟,這與托字迥隔霄壤了。
3.出自《子夜》并且她有時也竟忘記了自己也迥不同于中世紀的美姬。
5.
卓越。參見“迥然”、“迥絶”
1.出自《駐云飛·風情》曲出落精神,曉日臨窗迥不群。
6.
副詞。表示程度深。為甚或全之義。
1.出自《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翠柏深留景,紅梨迥得霜。
2.出自《劉晨阮肇游天臺》詩樹入天臺石路新,云和草靜迥無塵。
7.
指歷時久。
1.出自《立秋寄獻吉》詩夜迥商風至,天空大火流。
8.
遙遠;僻遠。
1.出自《北征賦》野蕭條以莽蕩,迥千里而無家。
2.出自《登江中孤嶼》詩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
3.出自《秋熱追涼池上》詩圃迥人全寂,池清慮自消。
4.出自《送勞書升之任黔中》詩時艱為政好,地迥得官閑。
1.賦稅。
1.謂借取某種說法。
1.謂送行時贈以錢財。亦謂出資相送。
1.記載資歷的證件。
1.資歷仕途。
1.裝財物的袋子。借指財物。
1.豐姿儀容。
2.資歷和聲望。
1.資格和地位。
1.咨詢,請教。資,通"咨"。
1.憑借他物。
2.資財物品。
1.糧食和牲畜。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杜預注"資,糧也;生曰餼。"后泛指食物。
2.指俸祿。
1.謂資助閑談。
1.指陪嫁。
1.借以成形。
1.資質;天性。
1.需求。
2.維持生計的必需品。
1.資歷;資格。
1.亦作"資敘"。
2.謂按規定的等級次第授予官職。
1.積蓄的資財。
1.積蓄的資財;物產資源。
1.求學。
2.資性才學。
1.資財生命。
1.我國新人化石。1951年在四川省資陽縣黃鱔溪發現,故名。
1.猶敬仰。
1.猶供養。
1.資財產業。
2.謂以錢財﹑物資資助。
1.役力。
1.利益。
2.增益。
1.見"資蔭"。
1.錢財費用。
2.憑借;借以。
1.才能和謀略。
1.贈給,送給。
1.養育。
1.資助,支援。
1.佛教謂資助修行的外緣(衣食住)。
①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②計算機系統中的硬件和軟件的總稱。如存儲器、中央處理機、輸入和輸出設備、數據庫、各種系統程序等。由操作系統進行系統的、有效的管理和調度,以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
一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在各經濟部門、各地區、各種用途上的分配。資源的最優配置是要將資源用于生產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組合上,同時把資源分配給生產效率最高的使用者,以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實現資源配置的方式有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兩種。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市場機制是較為有效的方式。
以國家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為對象所課征的稅。開征資源稅,旨在使自然資源條件優越的級差收入歸國家所有,排除因資源優劣造成企業利潤分配上的不合理狀況。中國資源稅目前的征稅范圍包括礦產品和鹽兩大類。
1.猶補給。
1.糧餉。
1.資財和房舍。
1.物資和軍械。
1.準繩,標準。
1.幫助治理國政。
2.官職名。宋代置資政殿大學士,授予罷政的宰相或其他大臣。簡稱"資政"。
3.官職名。金置資政大夫一職,系正三品的文散官。元改為正二品。明清皆因之。
4.官職名。民國時期,總統府亦置資政若干人,由總統選聘,以備隨時咨詢。
清政府預備立憲時設立的中央咨議機關。1910年開院,議員由清政府指派和各省咨議局推選,多為皇親貴族和官紳。議決事項須經皇帝批準始有效。貌似資產階級議會,實為清政府御用機關。清帝退位后解散。
1.指資財,費用。
1.致治。
2.資助修治。
書名。編年體史書。北宋司馬光著。成書于1084年。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取材極廣,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亦記載經濟、文化等。
①稟性;素質資質忠直。②姿態容貌資質端麗。
1.資歷和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