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同歸殊涂"。
1.見"儀態(tài)萬方"。
1.鴻臚寺的別稱。
1.禮儀的程序法式。
1.測候天體。
2.與天相比配。
3.宋代所用歷法之一。
1.見"儀同三司"。
1.散官名。三司即三公『稱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儀同三司"謂非三司而儀制同于三公。東漢殤帝延平元年,鄧隲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三司之名自此始。魏晉以后,將軍之開府置官屬者稱"開府儀同三司"。北周改開府儀同三司為開府儀同大將軍。隋文帝時為散官,唐﹑宋﹑元因之,明廢。
1.揣想忖度。
1.儀容;外表。
1.儀仗與衛(wèi)士的統(tǒng)稱。
1.禮儀﹑爵位。語本《周禮.夏官.大司馬》"設(shè)儀辨位,以等邦國。"鄭玄注"儀謂諸侯及諸臣之儀。辨,別也。別尊卑之位。"
1.禮儀形式。
1.指用于禮儀的器物。語本《書.洛誥》"儀不及物。"孔傳"威儀不及禮物。"
1.南朝梁武帝禮賢講學(xué)之處。
1.儀表容貌。
1.以為模式。
2.形象。
3.以儀器觀測天象。
1.效法。
2.為法,做楷模。
3.楷模;典范。
4.儀容,風(fēng)范。
1.儀容;形體。
2.謂畫其形貌。
3.效法。
4.行法規(guī);做楷模。
5.典范;楷模。
1.同"儀刑"。
2.做楷模,做典范。
3.楷模;典范。
4.儀容。
1.禮儀的秩序。
1.儀禮﹑訓(xùn)誡。
1.謂排列儀仗以迎客。
1.三國魏丁儀丁弇兄弟的合稱。二人有才名。
1.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張儀與公孫衍的并稱。
1.儀態(tài)整肅貌。
1.皇后﹑妃嬪所乘的肩輿。其制依次稍有別。
1.儀容;器量。
1.儀禽。鳳凰的別稱。
2.比喻美德善行可為人表率。語本《易.漸》"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孔穎達(dá)疏"其羽可用為物之儀表,可貴可法也。"
1.泛稱地方掌刑律的屬官。
1.法則。
1.祖先留下的福祉。
1.猶遺址。
1.指傳留下來的詩文體制。
1.指未讀完的卷帙。
1.指碎布。
1.額外收獲。
1.充足的智慧。
2.指小謀略﹑小手段。
1.猶殘部。
1.遺存的書卷。
1.剩馀的丹朱。比喻赤誠之心。
1.留下的足跡。比喻先人制訂的法規(guī)。
1.馀積。
1.猶馀勇。
1.謙詞。無用的愚拙的人。
1.賞玩不盡的姿容。
2.指前輩傳留下來的舞姿。
1.富馀的資財。
1.馀裕的財物。
1.古代卿大夫嫡長子之外的兒子。
2.指百姓家庭中服役正卒以外的子弟。古代軍制﹐家致一人為正卒﹐馀皆為羨卒﹐稱"余子"。
3.年幼未服役的男子。
4.猶后代。
5.官名。 6.其馀的人。 7.謂劫馀之人。
1.謂其他人平庸無能。
1.殘存的滓穢。
1.殘剩在尸骨上的腐肉。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