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謹慎;慎重。
1.出自《書·胤征》先王克謹天戒。
2.出自《漢書·酷吏傳·尹賞》生時諒不謹,枯骨后何葬?
3.出自《都官郎官上殿札子》謹所從出,出則必行,宣布四方,無不鼓舞,號令之精神也。
2.
恭敬。
1.出自《論語·鄉(xiāng)黨》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2.出自《謝平原內史表》畏逼天威,即罪惟謹,鉗口結舌,不敢上訴所天。
3.出自《書信集·致陶冶公》后日須赴西山,此后便須南返,盛意只得謹以心領矣。
3.
謹嚴;嚴格。
1.出自《荀子·王霸》謹畜積,修戰(zhàn)備。
2.出自《漢書·張釋之傳》薄太后聞之,文帝免冠謝曰:“教兒子不謹。”
3.出自《平章政事蒙古公神道碑》翼翼其心,彌謹自律。
4.出自《趙清獻三事記》戒邏者謹捕之,果獲暴卒,伏法焉。
4.
嚴禁;嚴防。
1.出自《詩·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無良。
2.出自《荀子·王制》易道路,謹盜賊。
5.
慎守;嚴守。
1.出自《抱樸子·微旨》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謹勿失。
2.出自《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宋興以來,戚里宦臣,曰將曰相,未嘗得以擅事也,所以謹其操柄者如此。
6.
小。參見“謹耳”。
1.出自《路史·后紀八·高陽》顓頊,黃帝之曾孫,祖曰昌意……取蜀山氏曰景??,生帝乾荒,擢首而謹耳,豭喙而渠股,是襲若水。
7.
禮儀;禮節(jié)。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2.出自《新唐書·杜牧傳》牧剛直有奇節(jié),不為齷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
8.
通“墐”。參見“謹塗”。和有穰草的黏土。
1.出自《禮記·內則》涂之以謹涂,炮之。
9.
通“勤”。
1.出自《管子·八觀》其耕之不深,蕓之不謹。
10.
通“廑”。僅。
1.出自《墨子·辭過》謹此則止。
1.帶泥土的水。
2.指建造房屋。
1.泥瓦匠使用的砌墻工具。
1.泥水匠和木匠的活兒。
用泥土塑造或木頭雕刻成的偶像,形容人僵呆不動、面無表情、啞口無言等狀態(tài)他僵立一邊,泥塑木雕一般。
1.用泥土塑成的人像。形容人安穩(wěn)不動的姿態(tài)。
1.指含泥之荻芽。因荻之嫩芽似竹之筍,故稱。
2.狀如蚯蚓的小動物。
1.泥塑的偶像。
1.泥塑的偶像。參見"泥胎"。
2.指未經燒制的陶器坯子。
1.水中或水邊由淤泥積成的平地。
也稱泥煤”、草炭”。煤的前身。大多在沼澤環(huán)境中,植物死亡后經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轉化為腐殖酸、腐殖酸鹽及瀝青等合成物質,與尚未分解或部分分解的植物遺體及泥沙等混合而成。質地疏松無光澤,一般為黃褐色或黑褐色。可用作燃料、肥料及化工原料等。
1.爛泥淤積的水塘。亦用于比喻。
1.煙火的一種。
1.指封酒壇口的泥巴。
1.見"泥涂"。
1.見"泥涂"。
1.塵土;土壤。
2.借指草野;民間。
1.指農民。舊時多用于對農民的蔑稱。
1.泥腿。
1.泥孩。
1.泥水聚積的洼地。
1.即瓦匠。從事砌磚﹑蓋瓦等工作的建筑工人。
1.小泥球。
2.道教語。腦神的別名。道教以人體為小天地,各部分皆賦以神名,稱腦神為精根,字泥丸。
1.為塵土污染。比喻流落風塵。
1.曳尾于泥涂。比喻自由自在的隱逸生活。語出《莊子.秋水》"此j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1.拘泥于文字。
1.爛泥坑。亦用作比喻。
1.亦作"泥污"。
2.污濁的爛泥。
3.指被爛泥弄臟的。
4.比喻卑下的地位。
1.泥塑的婦女像。
1.漢王粲的號。
1.拘泥形跡。
1.指泥塑佛像。
1.古代衙門中差役的裝束。
1.拘泥一面,過分相信。
1.沾泥的柳絮。比喻沉寂之心。
含大量黏土礦物、層理不明顯的一種沉積巖。常呈塊狀。由軟泥經壓實作用、脫水作用及輕微的礦物轉化而成。除黏土礦物外,還混有石英、長石等碎屑物質和鐵、錳等自生礦物。按混入物狀況,可分為鐵質泥巖、硅質泥巖、鈣質泥巖、粉砂質泥巖和黑色泥巖等。
1.鲇魚。
1.銜泥的燕子。
1.用銀箔和膠水制成的銀色顏料。用途與"泥金"相同。
1.強留飲酒。唐杜甫有《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
2.猶痛飲。
1.陶俑。古代用以殉葬的陶制偶人。
1.亦作"泥"。
2.淤泥;爛泥漿。
1.即泥丸宮。
1.封泥上所蓋的印章。
1.即抹子。泥水匠抹墻用的工具。
1.泥封之詔書。
1.拘泥固執(zhí)。
1.淤積的污泥。
1.猶言泥中隱刺。
1.比喻說話中帶著譏諷。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兩婢子問答皆援引《詩經》◇用為掉文之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