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在臨別之際贈送禮物給對方。
2.
名詞
外國進貢的財物。
1.
亦作“賮”。
2.
送行時贈送的財物。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
2.出自《太湖詩·太湖石》厚賜以賝贐,遠去窮京都。
3.出自《柳毅傳書》這薄禮呵請先生休見阻,送行者寧無贐?
4.出自《中憲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銘》數日天雨,圍者少怠,公親往西察院謂校尉曰:“可去矣!”饋之贐并死者之槥,宵行送之出境。
3.
進貢的財物。
1.出自《與章司空昭達書》百越之贐,不供王府,萬里之民,不由國家。
2.出自《獅子贊序》蓋蠻夷君長,歲時貢獻,或殊賝絕贐,實於內府;或異獸奇禽,擾於外囿。
3.出自《花月痕》市舶雖入其征,理藩未登其贐。
4.
泛指財貨。
1.出自《倡建澳門鏡湖醫院序》澳門地接寰中,界通域外,異贐奇琛之所薈萃,估帆商舶之所往來,一時聲價,并重雞林,萬里梯航,遠逾獅國。
5.
古代指會面時贈送的禮物。
1.出自《說文·貝部》贐,會禮也。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進者,會禮之財也。字本作賮,又作贐,音皆同耳。古字假借,故轉而為進。
6.
奉獻,贈送。
1.出自《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九仙贐寶,百神聳職。
2.出自《贈刑部掾史鎦彥通使還京序》每食,蔬一器,飯一盂。饋之珍羞則辭,贐之財則艴然以怒。
3.出自《花月痕》郭公也留不住,只得厚贐數百金,派兩名得力家丁護送。
4.出自《夢蕉亭雜記》自慚京員清苦,無力厚贐。
1.即山礬花。
1.指跟隨某個頭目專事諂媚奉承﹑助紂為虐的人。
1.系船于砱石的鐵索。
1.即錠錁。
1.即錁錠。祭神鬼時燒的金銀紙錠。
1.指銀器。
1.方言。即圓鋼﹐或叫圓鐵。
1.制成錠子狀的小塊藥物。
紗錠。
1.磚茶。
1.鑄成錠子的金子。
1.即錠藥。
黏度中等的精制潤滑油,適用于紡紗機的錠子和各種負荷小、速度高的軸承和摩擦部分 。
1.舊時江湖上的一種詐騙術。詐騙者遠遠看見有人來,故意把一個包裹拋在路上,然后躲起來,若有人拾取,就裝做尋找失物,說包內有珍寶,對拾者恐嚇勒索,拾者只好給錢了事。
2.小偷或流氓突然搶奪別人的手提包或其他值錢的東西,然后立即逃跑,也叫"丟包"。
3.傣族等西南少數民族男女青年常在新年時聚集于曠場或草地上,用蕎殼裝在枕形的布袋里,互相投拋為戲,謂之"丟包"。
丟臉他不愿在眾人面前~。
1.亦作"丟答"。亦作"丟撘"。
2.拋棄;放開。
3.猶言荒廢。
4.形容詞詞尾。用以加強語勢。
1.見"丟搭"。
1.見"丟搭"。
①遺失不小心把鑰匙~了◇~飯碗(失業)。②拋棄~幻想。
1.猶言做得﹑做成。
1.形容身軀細小,腳步輕盈。
1.亦作"丟?"。
2.方言。打瞌睡。
1.放倒。
1.摔倒。
〈方〉(~兒)有失身份;丟人。也說丟份子。
1.謂輕狂放肆。
1.謂求簽。
1.荒疏,荒廢。
2.拋荒。
1.見"丟魂失魄"。
1.形容非常驚慌。
1.形容非常驚慌。
2.謂沒頭腦,無主見。
1.使開;放開。
2.撇去;放下。
1.喪亡。
2.猶言疏失。
1.見"丟盔卸甲"。
形容作戰時狼狽逃跑的樣子打得敵軍丟盔棄甲。
1.形容打了大敗仗時的狼狽相。亦比喻事情的失敗。
喪失體面。
1.活溜;靈巧。
1.轉動貌。
1.形容手忙腳亂。
1.扔下。
1.形容緊急匆忙的樣子。
1.用眉目挑逗傳情。
1.謂做眉眼。
丟臉。
1.妝扮。
1.方言。詈詞。
1.拋掉。
扔掉;拋棄雖是舊衣服,他也舍不得~。
1.亦作"丟針兒"。
2.舊時七月七日乞巧的風俗。
3.又舊時宮廷習俗,則以五彩絲穿九孔針,先穿完的為得巧,遲為輸巧。參閱阿英《女兒節的故事--"七夕"風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