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教誨;教育。
2.
動詞
使,令,讓。
3.
名詞
宗教,一種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
4.
名詞
(Jiào)姓。
1.
亦作“敎”。
2.
教育。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2.出自《祭十二郎文》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3.出自《文史通義·原學上》教也者,教人自知適當其可之準,非教之舍己而從我也。
3.
教導;指點。
1.出自《報任少卿書》教以順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2.出自《答司馬諫議書》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3.出自《聊齋志異·促織》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4.
告訴。
1.出自《呂氏春秋·貴公》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2.出自《柳州羅池廟碑》於是老少相教語,莫違侯令。
5.
教練;訓練。
1.出自《論語·子路》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2.出自《呂氏春秋·簡選》統率士民,欲其教也。
3.出自《教戰守策》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
6.
政教;教化。
1.出自《商君書·更法》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2.出自《原道》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圣人之立教,欲人為善而已。
7.
文體的一種。為官府或長上的告諭。
1.出自《與王修書》故與君教。
2.出自《文章緣起·教》漢京兆尹王尊出教告屬縣。
3.出自《梁書·文學傳下·劉杳》在縣清潔,人有饋遺,一無所受,湘東王發教褒稱之。
4.出自《答謝民師書》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
5.出自《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教出漁租減,詩成紙價增。
8.
指宗教。
1.出自《新唐書·后妃傳上·文德長孫皇后》佛、老異方教耳。
2.出自《日聞錄》教一也,亦分為三,曰天臺教,曰賢首教,曰華嚴教。
3.出自《官場現形記》一吃了教,另外有教士管他,地方官就管他不著。
4.出自《看云隨筆·無生老母的消息》大抵老母崇拜古已有之,后人演為教,又添造經卷。
9.
通“效”。相仿。
1.出自《韓非子·難勢》堯教於隸屬而民不聽,至於南面而王天下,令則行,禁則止。
10.
通“珓”。占卜吉兇的用具。
1.出自《荊楚歲時記》擲教於社神,以占來歲豐儉。或折竹以卜。教以桐為之,形如小蛤。
11.
通“較”。比較。
1.出自《宣和遺事》那人眉勢教大!
1.鳥名。即云雀。又稱告天子。
1.浮躁尖刻。噪﹐通"躁"。
1.喧鬧。
1.大聲喧嚷。
1.音高和音強變化混亂,聽起來不和諧的聲音。是由發音體不規則的振動而產生的(區別于"樂音")。亦泛指嘈雜﹑刺耳的聲音。
1.鳴叫。
1.嘈雜。
1.輔佐。
1.謂諷誦經文。
1.諷誦佛經﹔贊頌佛法。
1.贊美嘆服。
1.古代對縣丞的別稱。
1.謂祭祀時司祭人導引盥洗。
1.贊唱;歌唱。
2.贊美歌頌。
3.贊美事物的歌曲或詩文。
1.唐代僧人。曾與杜甫相過從。
2.借指高僧。
3.古代縣丞的別稱。
1.輔助創業的功勞。
1.謂在古代男子舉行冠禮時,為之贊唱司儀。
1.謂輔佐天子成其功業。
傣族曲藝曲種。流行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贊哈”為傣語歌手之意。演出時一人一笛或兩人合作,多演于吉慶時日。曲調具朗誦風格。傳統曲目多為民間傳說,也有即興編詞的歌唱。
1.贊唱傳呼。亦指擔任贊喝傳呼的人。
1.贊成附和;贊同。
1.贊美慶賀。
1.贊助教化。語本《禮記.中庸》"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輔助謀劃贊畫戎機。
1.贊美感奮。
1.幫助辦理供祭之事。
1.進見。
1.參與決策。
1.贊同認可。
1.見"贊不絶口"。
1.贊揚慰勞。
1.隱語。指盜賊。
①舊時典禮時司儀宣唱儀節,叫人行禮贊禮之人。②贊美并表示敬意像詩人一樣,我要贊禮黃河。
1.代理;助理。
2.官名。
1.治喪時幫助給尸體穿衣下棺。
1.猶引路﹐喝道開路。
1.猶論贊。史傳篇末所附作者的評論。
1.亦作"贊美"。
2.頌揚;稱贊。
1.基督教徒贊美上帝或頌揚教義的詩歌。亦泛指對其他事物贊美頌揚的詩歌。
1.唱名,點名。
1.亦作"讃明"。
2.佐助彰明。
1.幫助傳達主人旨意的人。
2.謂受天命輔佐天子。
1.輔佐謀劃。
1.贊美佩服。
1.指史家的贊詞與評論。
1.古代為帝王駕車馭馬的仆從。
1.吐蕃君長的稱號。
1.齊誦贊美詩的日期。太平天國軍民﹐每逢禮拜日或喜慶節日﹐必燃油燈二盞﹐陳設酒果﹐敬拜天父﹐齊誦贊美詩。
1.謂輔佐天子決策。
1.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