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教誨;教育。
2.
動詞
使,令,讓。
3.
名詞
宗教,一種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
4.
名詞
(Jiào)姓。
1.
亦作“敎”。
2.
教育。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2.出自《祭十二郎文》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3.出自《文史通義·原學上》教也者,教人自知適當其可之準,非教之舍己而從我也。
3.
教導;指點。
1.出自《報任少卿書》教以順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2.出自《答司馬諫議書》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3.出自《聊齋志異·促織》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4.
告訴。
1.出自《呂氏春秋·貴公》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2.出自《柳州羅池廟碑》於是老少相教語,莫違侯令。
5.
教練;訓練。
1.出自《論語·子路》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2.出自《呂氏春秋·簡選》統率士民,欲其教也。
3.出自《教戰守策》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
6.
政教;教化。
1.出自《商君書·更法》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2.出自《原道》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圣人之立教,欲人為善而已。
7.
文體的一種。為官府或長上的告諭。
1.出自《與王修書》故與君教。
2.出自《文章緣起·教》漢京兆尹王尊出教告屬縣。
3.出自《梁書·文學傳下·劉杳》在縣清潔,人有饋遺,一無所受,湘東王發教褒稱之。
4.出自《答謝民師書》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
5.出自《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教出漁租減,詩成紙價增。
8.
指宗教。
1.出自《新唐書·后妃傳上·文德長孫皇后》佛、老異方教耳。
2.出自《日聞錄》教一也,亦分為三,曰天臺教,曰賢首教,曰華嚴教。
3.出自《官場現形記》一吃了教,另外有教士管他,地方官就管他不著。
4.出自《看云隨筆·無生老母的消息》大抵老母崇拜古已有之,后人演為教,又添造經卷。
9.
通“效”。相仿。
1.出自《韓非子·難勢》堯教於隸屬而民不聽,至於南面而王天下,令則行,禁則止。
10.
通“珓”。占卜吉兇的用具。
1.出自《荊楚歲時記》擲教於社神,以占來歲豐儉?;蛘壑褚圆?。教以桐為之,形如小蛤。
11.
通“較”。比較。
1.出自《宣和遺事》那人眉勢教大!
1.見"耽"。
1.沉迷女色。
1.愛好﹐尊崇。
1.深切愛好。
1.酷嗜書籍。
潛心研究耽思經籍。
1.亦作"耽耫"。
2.專心研習;深切玩賞。
1.深切體味。
延誤耽誤了大事|別耽誤青春。
1.專心學習。
1.專心。
2.擔心。
1.謂特別好學。
1.停留;拖延。
1.專心研究。
1.專心。
1.沉湎。
1.猶酣飲﹐痛飲。
1.擔憂。
1.沉溺于嗜欲。
1.深愛﹐甚喜。
1.見"耽玩"。
1.專心致志。
1.亦作"耽毿"。
2.毛長下垂紛披貌。
1.亦作"耼周"。
2.老聃與莊周的并稱。亦借指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
1.耽擱,耽誤。
1.猶言極其愛戀。
1.猶患病。
1.猶承擔。
1.拖延;耽擱。
1.猶耽待。
1.猶遭遇。
2.承擔,幫助。
3.猶耽擱。
1.等待;遲延。
2.包涵,原諒。
1.同"耽耽"。瞪目注視貌。
2.深邃貌。
1.謂一意沉溺。
1.亦作"躭閣"。
2.停留;拖延。
3.耽誤。
1.見"耽擱"。
1.酷嗜;酷愛。
1.謂沉迷于游樂。
1.猶患病。
1.猶言擔受驚嚇。
1.猶嗜酒。
1.擔心害怕。
1.猶逸樂。
2.極其愛好。
1.猶沉迷。
1.宋代一種苛捐雜稅。
1.樹病名。
2.胃里發酸。
3.妒忌心。多用于男女關系。
1.忌妒心。多用于男女之間。
1.嫉妒的心意。
1.皮膚病。指六畜疥癬之疾?!蹲髠鳎腹辍?博碩肥腯……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杜預注﹕"毛皮無疥癬。"孔穎達疏﹕"瘯蠡﹐畜之小病﹐故以為疥癬之痬也。"明劉基《送海寧尹知州之官序》﹕"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為之豐其水草﹐適其寢訛﹐去其瘯蠡﹐驅其豺狼﹐然后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明張煌言《天地之大德曰生》﹕"或者謂哀榮之事﹐天地亦所并存也。不知四靈可畜﹐仍不礙瘯蠡﹔三蘗先殄﹐亦無傷岳降。"一說﹐瘯蠡即瘰疬﹐結核病的一種。見陸澹安《左詁補正》(《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1輯)。
1.即瘯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