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轎子,古時一種竹木制的交通工具,像小房子,外罩布帷,兩側有兩根長桿,由馬馱著或幾個人抬著走。
1.
古代過山用的交通工具。
1.出自《漢書·嚴助傳》今發兵行數千里,資衣糧,入越地,輿轎而隃領,拖舟而入水,行數百千里。
2.出自《水滸傳》小嘍啰抬過七乘山轎,七個人都上轎子,一徑投南山水寨里來。
3.出自《故事新編·理水》我走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路坐橇,走山路坐轎。
2.
肩輿。轎子。
1.出自《涑水記聞》嘗欲往老子祠,乘小轎過天津橋。
2.出自《儒林外史》〔趙先生〕下了轎,同眾人作揖。
3.出自《癸巳類稿·轎釋名》轎者,車深輿,無輪有后轅者也……亦謂之兜子,亦謂之簥,而今名曰轎。古今異名,同一物也。轎者,橋也。狀如橋,中空離地也。其他名,則各從其時也。
1.謂古時農歷三月上巳日之宴聚。
1.見"禊游"。
1.縱火焚燒野草。
1.猶熂燎。
1.燒山。
1.水流聲。
1.形容眾口附和。
1.謂眾口附和,詆毀誹謗。
1.暗昧不明貌。
1.威嚴貌。
1.恐懼貌。
1.感嘆聲。
1.害蟲。
1.悲傷痛惜貌。
1.《書.酒誥》"民罔不衋傷心。"本謂衋然傷痛﹐后指悲傷﹐悲痛。
1.喝,吃。
1.唐任迪簡為天德軍判官,一日軍宴,軍吏誤以醋酌迪簡,以軍使李景略嚴暴,恐罪及軍吏,乃強飲之,吐血而歸。軍中聞者皆為感泣。及景略卒,軍中請以為主,官至易定節度使,時人呼為呷醋節歸。見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
1.龜的一種,能吃蛇。又名攝龜。
1.形容眾聲雜沓。
擬聲詞。鴨叫聲,也形容其他禽獸之聲d04a*d04a_冗齲盡奔突于場中。
1.亦作"蛤霸"。
2.蟾蜍的別名。
1.見"蝦兵蟹將"。
1.神話中龍王的兵將。常比喻敵人的爪牙﹑小頭目和嘍羅。
1.亦作"蛤蚾"。
2.蟾蜍的別名。
1.海鮮。魚類菜肴的泛稱。
1.蝦姑的一種。
1.獸名。
2.蝦和蛤。
1.方言。即蝦。
1.蝦苗。狀似蜈蚣﹐故名。
1.蝦的一種。形似蝦而扁﹐第二對胸肢特大﹐很像螳螂的前足。俗稱螳螂蝦。
1.即蝦蛄。
1.滿語。指衙門前設置的用以防衛的木柵。也稱行馬﹑鹿角。
1.指彩色的云氣。蝦﹐通"霞"。
1.土附的別名。
2.江蘇省宜興市的別稱。
1.謂蝦﹑蟹多而成災。舊時迷信傳說﹐是兵荒馬亂和災荒的預兆。
1.用蝦做成的醬。
1.即蝦姑。
1.蝦的觸須?;蛑^巨大者可作柱杖。
1.見"蝦蟆"。
蛤蟆”的舊稱。
1.《淮南子.說林訓》"月照天下﹐蝕于詹諸。"傳說詹諸(蟾蜍)為月中蝦蟆﹐食月;月中有桂。因用"蝦蟆抱桂"指月蝕。
1.見"蝦蟆禪"。
1.見"蝦蟆車"。
1.對明胡汝寧的戲稱。
1.擊木柝警夜。以柝聲似蝦蟆叫﹐故稱。
2.宋時宮中稱五更以外的六更。
1.鳥名。
1.傳說月中的蟾蜍。亦泛指成精的蝦蟆。
1.亦作"蛤蟆鏡"。
2.有色眼鏡的俗稱。
1.藥草天名精的別名。
1.見"蝦蟆陵"。